查看原文
其他

超越美国的时间表

林一五 林一五议时 2023-01-15

↑点击关注

前沿深度

2020
10.20
星期二




“先讲一个故事,再来谈IMF的报告,但最终关注点是台湾。”



01



历史不能套用,但古今之间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让人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要来讲一个美国崛起的故事,这个一百多年前的故事里,隐藏有中国超越美国的时间表。




02



我们知道,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从此以后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当然那时在另一套系统内还有另一个霸主,这里我们不谈)。


1944,是老王退位、新王登基的元年。但是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其实早在1894年,美国的GDP就已经超过英国,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


从1894到1944,美国花了整整五十年,才走完称霸之路。慢得有些超乎我们预料。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虽然美国1894年经济实力就已经超过英国了,但经济实力转化成其他方面的优势,是需要时间的。


经济基础虽然决定上层建筑,但“决定”本身,是一段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1894年算起,还要再有十多年的时间,等到老罗斯福总统任期的尾声,美国海军才能完成现代化的蜕变。


科技领域虽有起色,但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总体形象仍然是剽窃欧洲专利的抄袭者。而翻开诺贝尔奖前三十年的获奖名单,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科学奖项是被欧洲科学家拿走的,偶尔出现一两位美国科学家,总显得非常扎眼。


文化上的劣势就更不要说了。爱默生六十年前呼吁的“美国文学独立”大业,尚未彻底完成。日后堪称国家文化瑰宝、甚至一度被美国之音拿来“攻占”苏联与东欧的爵士乐,此时还是黑人音乐家指间的拉格泰姆。


美国的富翁们,赚了钱以后,第一件事是乘坐泰坦尼克号那样的巨轮,横穿大洋,前往欧洲追逐那些家道中落的贵族小姐,目的只为了娶回家以抬高自己的身份。


尊贵如一战中贡献良多的威尔逊总统,参加巴黎和会的时候,仍要顶着“乡巴佬暴发户”的刻板印象,忍受英法媒体的冷嘲热讽。


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称霸之路,不是简简单单的经济数字的对比,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子弹射出膛,总要飞一会儿。




03



从1894到1944,五十年的时间看上去长,但如果细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美国这一路其实走得是很顺的。

美国是一个幸运儿,它坐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又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因此它崛起的过程出人意料的顺利。

地理优势好理解。美国地处北美,远离政局诡谲的欧洲大陆,没有迫在眉睫的边境问题,只要搞定中南美洲的殖民地,基本上就可以高枕无忧。

事实也是如此,不管是一战还是二战,美国都逃过了战斗最残酷的前期阶段,在别人拼死拼活的时候,美国在闷头发展自己的工业,等到战争中期轴心国人困马乏了,它再加入战局,以相对小的代价摘取最大的胜利果实。

历史机遇也很重要,这一点可以简单粗暴地描述为,美国韬光养晦的时候,碰上了蠢蠢欲动的德国不断向英国挑衅,于是英国放在美国身上的注意力,全被德国吸引走了。

这里要从头开始解释,先介绍一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外交方针,即著名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美国不掺和欧洲大陆的纷争,二是美国不容许欧洲列强插手美洲事务,因为美洲是美国一个人的后院。

当时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自身力量的增长,但它并不准备挑战英国的霸权,它更愿意以一种“搭便车”的姿态在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获益,积累实力。

这个时期美国提出了臭名昭著的“门户开放”政策,即列强在各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机会均等。这是分赃者的福音,也是被掠夺者的噩梦。通过“门户开放”,美国保障了自己作为后起之秀也能分一杯羹,同时避免了来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猜忌,不至于被认为想虎口夺食。

然而美国再小心,终究不能完全避开与英国的冲突,这主要因为英国伸进中南美洲的手。




04



美国走向霸权的第一步,是扫清自家后院,稳固大本营,但问题是后院里有一尊请不动的大佛,名字叫英国。


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是不能妥协的。19世纪90年代,美国陆续利用巴西革命等一系列事件,削弱英国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


时间来到1895年,那一年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就在这一年,从西班牙手里独立的委内瑞拉和在圭亚那地区殖民的英国发生了领土纠纷。在争议领土上发现金矿之后,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英国摆出了吃定委内瑞拉的姿态。而美国作为本地豪强,希望根据门罗主义介入调停,担任中间仲裁人。


起初英国根本不甩美国。美国向英国发出了咄咄逼人的长篇照会,老谋深算的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则给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复。


索尔兹伯里外交经验丰富,他确信美国海军还未完成现代化改造,不敢真的与世界第一的英国海军开战,于是采取了拖字诀。在僵持阶段,英国投资人大量抛售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引发了美国的股市动荡,进而引发一系列金融危机。


美国做好了战争动员,英国也默默备战,眼看第三次英美战争又要打响,这时候一件意外拯救了美国。


在当时的南非,布尔人与英国人的矛盾再次激化,一队企图推翻布尔人政权的英国人被当地政府剿灭。要死不死,德皇威廉二世赶在第一时间向布尔人发出了贺电。


德国的举动激怒了英国人,也让英国人警醒,即使强大如日不落帝国,也无法同时与布尔人、美国人开战,更何况欧洲还有一个德国正在虎视眈眈。


孰轻孰重,英国果断做出了取舍,他们同意了美国做仲裁人的要求,此举等于承认美国在中南美洲的主导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


美国不仅躲过了战争,还因祸得福,成了英国的盟友。之后美国通过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中支持英国,换取英国对美西战争的支持。借由美西战争,美国夺得了西班牙在古巴、波多黎各等地的殖民地,进一步控制住了美洲。




05



若要问美国崛起过程中,谁的贡献最大,我想除了美国人自己,就要算德国人了。如果没有德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英国的霸主地位发出挑战,就不会有英德的两败俱伤,不会有老欧洲的极速坠落,自然也就不会有美国的渔翁得利。


身为潜在挑战者的美国,由于德国的关系,不仅没有受到太多打压,反而成了英国不得不拉拢的盟友,得以猥琐发育,想想看,是不是运气太好了!


今天的中国可没有碰上这等好事。我们有着比美国复杂得多的边境线,有一堆难搞的邻居,而且我们还缺乏强劲如当日之德国的可以替我们分摊压力、转移注意力的其他挑战者,因此我们不得不直接面对霸主主动地、全面地打压。


毕竟没有人比美国更清楚它自己是怎么崛起的,它怎么会任由旁人复制它的老路?


有人可能会说,前十几年,因为美国自己的战略失误,他们在中东泥足深陷,这给了中国一段时间的发展机遇。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我想说这个机遇和美国当年遇见的相比,真的不算什么。


不要忘了,中国的GDP现在还没有超过美国呢,硬要类比的话,我们现在还没有来到1894年美国所处的位置。




06



我今天之所以想起来讲这个“美国崛起”的故事,起因是我在《国家利益》上读到一篇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的新文章《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经济体了。我们不应感到震惊(China Is Now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y. We shouldn't Be Shocked)》。


艾利森是“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必有一战”的提出者,这几年风头无两。他文章发表以后,国内一些小媒体也进行了转发,字里行间,洋溢着兴奋。


在这里我想给这些朋友泼一盆冷水,艾利森的论证其实没有多少新东西,他对比了中美的PPP(购买力平价),来说明中国是比美国还要大的经济体。


是看PPP,还是看GDP,这些年颇有一些争论,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使用GDP的。


其实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已经显示中国PPP超过美国了,艾利森把这则旧闻当做新闻介绍,郑重其事地在保守主义刊物《国家利益》头版发表,其中的况味,值得我们细品。



艾利森文中有一个细节,他说他发现全世界大多数人还在从GDP的角度看问题,用PPP衡量中美经济的只有三家机构,其中之一,是CIA。


当CIA认为你超过了美国的时候,当美国的顶尖学者开始提醒美国人注意中国经济超过美国这一“丑陋的现实”(艾利森文中用语)的时候,我想我们应该感到的不只是兴奋,更是警惕。


我们的PPP确实超越了美国了,我们的GDP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也会超过美国,但是经济数字并不能代表一切,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第一点。


相比崛起时的美国,我们的运气实在算不上好,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第二点。


我们确实可以参考美国当年的时间表,按部就班地走好每一步,我们也确实走在向上的道路上,但我们还在起步阶段,这是确定无疑的第三点。


历史进程不好预测,把握住趋势就好了。比起关心中国经济何时超过美国,不如多关注一下当下。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场类似于当年委内瑞拉危机的事件中,这件事如果解决好,将为把美国赶出东亚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此以后,不仅祖国统一,而且面向太平洋的门户将向我们完全打开,整个东亚的局势也将完全改写,到那时,我们才算是真正登上舞台,可以放心地逐鹿中原。


信笔由缰,扯了那么多故事,讲了一大堆观点,其实最想说的,是最后这段话。


以上就是我为看待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IMF的报告、艾利森的文章以及有关台湾的新闻——提供的一个视角。


—END—

考古:

  1. 真正的挑战

  2. 广受爱戴的川建国

  3. “TikTok v. 川普”判决书简析:悬殊到可疑

  4. TikTok大结局?等等,这个“罗生门”是怎么回事?

  5. 为什么美国人不觉得自己“双标”:五个美国神话

  6. 请回答1988:民主的危机

  7. 岂不闻世事难料

  8. 大英朝大清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9. “嫖娼移民”,一种移民英国的新方式

·长按关注林一五·

·把观点讲清楚·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