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正向深圳学习,其实过去18年年均一个诺奖的日本,才值得深圳学习!

深圳梦 2019-10-07

近期,媒体关注到,日本正掀起一阵热潮:向未来学习,向深圳学习。搜一搜新闻即知:日本小伙去了一趟深圳 感慨万千:我们确实应该向中国学习;日本朝野兴起“考察深圳热” 惊讶中国“城市沸腾”;日本90后少年游“深圳”一篇长文游记,令所有日本人震撼不已;日本90后在深圳流泪呐喊:今天的日本经济已完败于中国……搞得深圳有些不好意思。


其实,7月26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在深会见日本众议长大岛理森一行,透露出了重要信号。据深圳特区报报道,王伟中对大岛理森议长一行访深表示欢迎。他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在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近40年不懈奋斗,深圳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大都市,成为中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深圳取得的发展成就,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始终坚持法治引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希望双方共同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沿着和平、友好、合作的正确方向,深化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强深圳与日本筑波、大阪的友城交流,为两国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大岛理森表示,此次来深,亲身体会到了在习近平主席卓越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的精神,将积极发挥众议院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日本与深圳地方间友好往来,加强互学互鉴,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携手促进日中两国关系稳定发展。

随后,9月18日,日本深圳经贸文化促进会成立暨就职典礼在日本东京举行,以日本中华总商会为首的数十个侨团和商会代表,旅日侨胞、在日华资和日资企业、在日中国留学生、日本政经各界代表共150多人出席会议。



据称,大岛理森此次在深圳是开启“学习未来”之旅

大岛理森

  时隔25年,再次踏上深圳的土地,日本众议长大岛理森开启了一次“学习未来”之旅,并用了“挑战、创新、勇气”来描述这座25年后与之重逢的中国城市。日前,大岛理森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记者的专访,交谈中,他欣喜于众多深圳青年企业家敢于创新、乐享创业的精神,同时也期待通过深圳将创新作为原动力,探索建设有财富、有活力、有智慧的“未来社会”,形成互学互鉴的经济合作关系。

  感慨 敢于创新乐享创业的城市精神

  25年前曾经短暂停留深圳的大岛理森十分感慨,他用了“挑战、创新、勇气”来描述今天他眼中的深圳。他坦言,此次中国之行除了北京之外特别选择了西安和深圳,访问西安是为了学习历史,而造访深圳则是学习未来。近一年多来,日本政界、经济界、文化界正兴起一股“访深热”,其中包括此次大岛理森以及日本关西经济联合会、日中经济协会负责人都陆续率团访问深圳,感受深圳的创新创业氛围。

  “中国有句谚语叫‘百闻不如一见’,日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对于深圳的活力和创新力只有来到这座城市才能真正体验到。” 大岛理森表示,他将把深圳的所见所闻回国后传递给日本人民尤其是广大年轻人,他欣喜于广大深圳青年敢于创新、乐享创业的氛围,这源于深圳的“城市精神”:创新、开放、激情……而这些,也正是日本青年所需要的。

  学习 多元化的城市创新生态圈

  与德国“工业4.0”有所不同,日本提出了“社会5.0”计划的构想,希望通过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并建设一个有财富、有活力的超智慧社会。” 今年2月,日本政府宣布将以6个月为期出台包含具体行动计划在内的“综合技术革新战略”。

  “深圳一直是走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深圳的发展代表了中国经济蓬勃向上和未来的趋势,深圳与日本在金融、科技、环保等众多领域可以共建创新优势。”大岛理森告诉记者,柔宇科技现场演示的0.01毫米全球最薄柔性显示屏令他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公司创始人是如此年轻的企业家,在他看来,深圳不仅有成熟的世界级创新企业华为,也有像柔宇这样大众公认的新生代创新科技公司,从而构成了一座城市多元化的创新生态圈,这也是日本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学习的。

  展望 互学互鉴的新型经济合作

  实际上,近年来很多日本企业家早已富有前瞻性地跨越了在深圳投资办厂的阶段,选择直接在深圳上市融资。深圳逐渐成为很多日本企业家实现梦想的目的地城市,大岛理森针对这一趋势分析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适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他期待通过互学互鉴、共同引领全球创新。

  日本媒体称,20世纪是二维的“汽车的时代”,21世纪则将是三维的“无人机的时代”。 深圳正在成为中国创新的标志性城市,其科研转化速度和商业环境令人羡慕,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创业者在这里实现梦想,日本企业期待成为深圳企业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深圳特区报记者孙 锦、丁庆林)

其实,日本学向深圳学习是认真的, 据《日本经济新闻》8月6日报道,日本汽车相关初创企业SmartDrive在深圳成立了研发中心。该公司收集并分析汽车的行驶数据,提供辅助实现安全驾驶以及确认行驶记录等服务。为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以及促进现有服务的销售,SmartDrive从美国高盛集团等机构筹集了17亿日元资金。


  SmartDrive于6月在深圳成立了研发中心“SmartDrive Lab”,除了在深圳招募工程师外,还将与深圳的其他初创企业进行合作和共同开发,以吸收尖端技术。日本的人员移动相关初创企业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的情况很少见。


  为了推进中日技术交流,SmartDrive首先将通过深圳研发中心与完善自动驾驶用高精度地图的Dynamic Map Platform 公司携手,着手建立高效管理和更新地图信息的机制。SmartDrive今后还将涉足人工智能(AI)和区块链技术的研发。






刚拿诺贝尔奖的日本得主,

第二天就把1亿1500万奖金都花了拿来做这个!



拥有1.26亿人口的岛国在18年间,拿下了18个诺贝尔奖;更让人恐怖的是,包括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的两位日本人在内,日本人已经有将近30人将诺贝尔奖囊入怀中。


先来张诺贝尔奖章镇文

来源:东京新青年 (微信号:tokyomen)


要知道,诺贝尔奖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奖项,也是全球乃至人类最有影响力的奖项。(咳咳,没有之一啊。。。)它是用于奖励那些对人类作出积极贡献的人。诺贝尔奖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无数人鞠躬尽瘁一生为之奋斗。



10月1日,来自美国的免疫学家詹姆斯·艾莉森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他们“通过抑制负免疫调节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发现。”



本庶佑是继2016年大隅良典之后,第2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第5位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人,在2016年9月21日,入选当年的引文桂冠奖名单,曾被誉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之一。“


其实,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上,从2013年开始,就几乎被日本人垄断了。连续三年获奖。在这方面,日本是当今无愧的独占鳌头。进入21世纪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人数仅次于美国,世界排名第二位。如此拉风的榜单成绩,就当他们上个世纪拯救了银河系的生命吧。



玩笑归玩笑,其实,日本人拿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除了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之外,还有基础研究的累积;知识的长期积累与重视人才的大量培养密不可分。


对于这次本庶佑的获奖,日本网友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奋和喜悦。在连续暴热;台风;地震等众多灾难接二连三的今年,可以说这是一个及时的非常冲喜的好消息。


真的是非常优秀。就连今天的酒也变得很好喝了呢,这是京都市民的骄傲,国家的反应也非常好,恭喜。

恭喜。在众多台风,地震等坏消息中,好不容易看到一条充分希望的好消息,真的非常感谢。

去年日本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听到这个消息真的是非常开心。恭喜,京都大学真的很厉害呢。


京都大学挂着庆祝本庶教授获奖的板子。


一心投身于研究的本庶教授在记者招待会上决定把诺贝尔奖金约1亿1500万日元全额赠送给母校京都大学,用于支援年轻研究者的研究工作。


日本人在2001年夸下海口,”50年拿下30个诺贝尔奖“。事实证明,日本人的能力并不是吹出来的。



首先,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重点科研项目经费无上限。换句话说,科学家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在研究过程中即使一段时间内没出成果,不必担心丢掉饭碗;也不必担心考核;评优等因素的干扰;一门心思投入研究就好。



其次,在日本的小伙伴们细心观察过没有,日本的纸币从1000日元到10000日元,印有的从来不是国家领导,而是生物学家;平民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可见日本人民路子非同一般。相当敬重有真才实学的人!!!



而在日本的187种职业中,大学教师得分83.5,位居所有人理想职业的第二名,远远高于企业高管;高级公务员以及知名演员。社会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当然了,你要是以为日本搞科研如此厉害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敬佩的话,那你就太天真了!!!



日本之所以出了如此多牛逼哄哄的科学家,更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尊崇自然的教育让孩子真正“赢在了起跑线”。


从小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自己种菜收获;利用废旧报纸牛奶盒子等自制玩具;自己整理物品;老师和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引导者和旁观者的角色。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奖者江崎玲于奈也曾说过,“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一代科学巨匠的路。”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修也曾说:“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对于大自然和这个世界保有一颗闪闪发亮的好奇心,也许这就是科学家们之所以会走上科学道路的最单纯原因。



从小接触自然;保持独立自主;保持阅读的习惯;有一颗满满的好奇心和独创精神;想必这些是日本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因素,正是这些因为使得他们获得了今后人生里巨大的成功。


而那些揠苗助长;急功近利;一股脑跟风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家长们,是不是也该反思,究竟怎样的选择和道路才能使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正所谓那句鸡汤一样,“有时候,慢才是快。”



当然,我们最后还是要来盘点一下,加上原籍日本后移民美国和英国的2人,日本历史上共获得诺贝尔奖的27人都是谁!


1949年,汤川秀树,物理学奖。

1965年,朝永振一郎,物理学奖。

1968年,川端康成,文学奖。

1973年,江崎玲于奈,物理学奖。

1974年,佐藤荣作,和平奖。

1981年,福井谦一,化学奖。

1987年,利根川进,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4年,大江健三郎,文学奖。

2000年,白川英树,化学奖。

2001年,野依良治,化学奖。

2002年,田中耕一,化学奖。

2002年,小柴昌俊,物理学奖。

2008年,小林城、益川敏英,物理学奖。

2008年,下村脩,化学奖。

2010年,铃木章、根岸英一,化学奖。

2012年,山中伸弥,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物理学奖。

2015年,梶田隆章,物理学奖

2015年,大村智,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大隅良典,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8年,本庶佑,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个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却不断地涌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背后离不开对科学的尊重,对教育的重视的背景。科学永无止境,这些默默无闻一心投身于科学事业的学者,无论是谁,都值得让人尊敬。


来源:东京新青年 (微信号:tokyomen)


日本科技创新水平

 2017全球科技创新指数前20名城市,东京居第4名,深圳居11名 


谈起日本,大多数人中国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没落的发达国家”,或“经济停止发展”的印象,一起来看看日本科技创新水平到底如何?


创新领域

2015国际权威研究机构《 汤森路透》 发表了新的一年全球企业创新排名TOP100:

日本40家
美国35家
法国10家
德国4家
瑞士3家

麦肯锡2013发布研究报告,罗列了有望改变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的12大新兴颠覆技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次世代基因组技术、自动化交通、能源存储技术、3D打印、次世代材料技术、非常规油气勘采、资源再利用。在上面这十二个方面,日本百分之90已经做到了世界前三。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资源再利用,能源存储、机器人等做到了世界第一。

技术领域

4个指标名列世界前茅:

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

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

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日本的专利授权率达80%。

日本安川电机推出的一款生物医疗机器人

发那科的自动化生产线

次世代计算机

速度最高是现有计算机的1亿倍(10的8次方),而量子计算机的多项基础技术源于日本, D-Wave量子计算机是由当时在日本NEC研究所任职的蔡兆申和中村泰信,于1999年在全世界率先实现的。而它的基础是源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西森秀稔和门胁正史教授提倡的“量子退火”理论。

 创新能力

日本的技术已经渗透到世界的各个方面。很多高科技公司,比如三星,intel,苹果,高通等,依靠日本的高精度设备,配件,解决方案。日本有11家企业获得英特尔PQS奖。企业要获得英特尔PQS奖,都需要在成本及质量方面获得80%以上的分数,并在改进计划方面也获得80%以上的分数。






过去18年日本人年均一个诺奖,说明了什么?


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

本世纪以来,算上少数后来取得美国国籍的日本科学家,获诺奖的日本科学家已有18人,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位诺奖得主。观察后发现,这离不开日本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常存的危机意识以及对培养年轻科研人才的重视。

又有日本人获诺贝尔科学奖。凭借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的贡献,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与他的美国同行詹姆斯·艾利森1日分享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世纪以来,算上少数后来取得美国国籍的日本科学家,获诺奖的日本科学家已有18人,相当于每年诞生一位诺奖得主。

细观日本不难发现,日本人连年斩获诺奖,离不开日本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常存的危机意识以及对培养年轻科研人才的重视。

诺贝尔科学奖主要颁发给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原始创新性成果,而基础研究成果从出现到获得高度认可通常需要相当长时间。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数据显示,20世纪40年代以来,全球诺奖得主取得诺奖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龄是37.1岁,而他们获奖时平均年龄是59岁,从出成果到得奖平均等待22年。本庶佑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免疫抗体,他的主要成果是1992年获得的,从出成果到得诺奖等待26年。

因此,那些追热点、快出成果的急功近利式研究也许会有很多论文发表,但可能永远获不了诺奖,因为是建立在别人研究基础上。现年76岁的本庶佑获奖后在记者会上表示,希望他这次得奖能够进一步加速基础医学领域的发展,给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带来勇气。他说,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但研究成果要回馈社会耗时较长,期待社会能够更加宽容地对待基础研究。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虽然近些年来诺奖大丰收,引起世界瞩目,但日本各界却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发布一份《科学技术白皮书》,总结日本的科研实力和存在的问题,并与全球主要国家进行比较。近年来,《科学技术白皮书》多次声称,日本科技创新力正出现衰退。

2018年度《科学技术白皮书》提到,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只有日本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减少,从最高年份2004年的约6.8万篇减少到2015年的约6.2万篇;全世界引用次数排名前10%的高质量论文中,日本占比从世界第4位降至第9位;在政府科研预算方面,日本2018年的投入只是2000年的1.15倍,在世界主要科研大国中增长最少。

今年2月,日本《东洋经济》杂志发表题为“大学崩溃”的特辑,多篇幅多角度对日本大学面临的危机予以报道,声称在过去十几年间,日本的科学研究无论从质还是从量来说都在急剧下落。益川敏英、梶田隆章等日本诺奖得主也在专访中敲响“日本科学研究正濒临危机”的警钟。梶田隆章指出,研究资金、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数量是决定论文数量的三大要素,如果日本在这三个方面继续恶化,未来将难以获得诺奖。

日本还有一个担心,就是认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日本年轻人出现远离科研的趋势。

2016年诺奖得主大隅良典等诸多日本有识之士多次呼吁,日本社会要创造环境,消除年轻人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地从事科研工作,“不用顾虑眼前,可以安心考虑5年、10年后的事情”,“如果日本不能形成培养年轻研究人员的体制,日本的科学将空心化”。2018年度《科学技术白皮书》也提出,日本应加强科研投入,并为年轻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

新华社 华义

深圳要向日本学什么?


首先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昨天,深圳梦发布今年诺奖奖金700万!深圳给1个亿!就说明,深圳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诺奖实验室,最高资助可以做到1亿。另外,深圳也发布了人才法,从法律上给予了保障。今天起,深圳有“人才法”啦! 新版《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开始实施!另外,深圳拟建立“最严知识产权条例”,从发明专利上将形成最完善的保护。


然后,大学是大师,而非大楼


   据政府公布的诺奖金室中,就是五家在大学,分别在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清华-伯克利深圳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另外,据深圳商报记者从深圳市教育局得到的数据是,在深圳高校任职的中国两院院士,已经从2010年的4人上升至现在的17人。更能显示深度的一个数据是,目前深圳高校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占51%,比例居全国前列。


做大的深圳高等教育,为更多的人才提供了舞台。 深圳2016年出台的《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引进50个以上高层次创新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达到300名以上。


截至2018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已签约引进教师600余人。在近300名教学科研系列教师中,包括各国院士24人(全职院士12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0人、“万人计划”专家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7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教学科研系列教师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的经历。


目前,深大拥有全职各国院士14名(含3名外籍院士),国家千人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1个,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长期(大千)9人,青年千人27人,外专千人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何梁何利奖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海外高层次“孔雀计划”人员475人。


同时,深大还推出博士后科研人员倍增计划,迅速壮大科学研究队伍,目前在校博士后近1000人;推出国内企业和海外科研人员联合研究计划,增强科研力量;实施校内“3+1”人才工程和国外带薪一年学术交流计划,推动青年研究人员快速成长;加大高水平建设激励机制,出台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激活了科学研究动力。


港中大(深圳)也没少花心思。截至目前,该校已引进知名教师200多位,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2名,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等13名。校长徐扬生骄傲地说,目前该校引进的教师100%具有在国际一流高校执教或研究工作经验。75%以上的教授年龄在40周岁以下,是一群具有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思维活跃和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师。


如何提升深圳高校对于人才的吸引力?《高校意见》写明:高校杰出人才和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深圳市人才安居政策,深圳将大力推进高校人才住房建设,向高校高层次人才发放 “鹏城优才卡”,凭卡提供入户、医疗、社保、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出入境绿色通道等服务。可以预见,深圳高校对于全球人才来说,都将是一块魅力十足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创新人才来创业干事。


支撑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源头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自由探索式研究,鼓励0到1的创新。”日前,深圳市委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要实施科技创新能力跃升工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创意之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更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系统布局和科技创新平台系统安排,超前谋划布局影响未来格局的重大创新活动,在若干领域争创全球领先优势,实施高等教育卓越发展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勇当国家“非对称”赶超战略的尖兵。且看:刚刚,深圳布了一个大局!半年报答卷亮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万亿元!深圳又有新部署了:加快布局发展5G、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城市


吸引人才的砝码不仅仅是给待遇、给配套,更要给空间、给平台,让人才来得了也留得下。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高校科研经费合计约为25亿元。


在一系列制度创新及改革举措下,国家级的重要科研平台不断在深大落户。目前学校拥有市级以上实验室平台99个。


其中,陈国良院士团队的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具备自主芯片设计能力,自主研发的大数据软件平台AlphaMiner,是国际上重要的开源软件之一;陈思平教授带领下的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靳广毅教授团队的医学合成生物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肿瘤免疫和个体化治疗、新型靶向药物和疫苗创新领域,获得国内一流成就;

由国际顶尖肿瘤专家carson院士团队组建的carson国际肿瘤干细胞疫苗研发基地,是国内乃至世界一流肿瘤干细胞疫苗研发基地;范滇元院士带领下的二维材料光电科技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与美国、新加坡等国一流院校合作,是该领域国际一流实验室平台……由院士或国家杰青领衔组建的八大优势学科科研团队,宛如“火车头”引领深大科研创新发展。


哈工大(深圳)同样在搭建平台上不遗余力。该校牵头建设了深圳唯一一个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该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担任主任,是广东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的重点项目,规划研究团队包括16名院士,争取3年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平台,打造世界级信息技术研究航母。这也是该校“重点实验室集群”中的一个,重点实验室集群包括5个“一室两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院士平台,是该校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大力建设各类科研创新载体的充分体现。


今年7月底,中山大学宣布该校的“天琴计划”项目建设选址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总投资预算超过10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3800平方米,基建部分将纳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统筹建设。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提供系统完整、精细可控的模拟环境和全新研究手段,力争成为国际一流的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中心。这是广东省首个自主提出、自主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落地深圳,对于支撑深圳自主创新发展抢占国际科技前沿制高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此外,今年1月,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为依托单位,省部共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深圳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 综合自深圳商报 吴吉 )


向日本学习产学研


7月28日,由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正轩投资有限公司、新材料在线共同主办,南科大技术转移中心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联合承办的主题为“新材料、新技术、新发展”的新材料产业技术交流对接会在南方科技大学第一科研楼举行。在活动中,有嘉宾明势资本合伙人曾颖哲特别讲到日本的产学研经验。在深圳如何开展新材料领域创新创业和产学研合作活动?


他说,我们在德国或者是日本看到的一些情况,我其实挺羡慕他们这一块,我们中国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产学研的联合体?当时我在日本的时候,他们有个叫产业研究中心,在东京。东京周围是聚集了日本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其实是日本整个的一个经济支柱,大家也知道,他们在找新的领域、新的研发方向的时候,他们的科研力量包括他们的设备其实是不够的。


但日本做了什么呢?它由政府出资,然后由大的企业包括三菱啊、丰田这些企业组织做了非营利性的一个机构,他们采购了全球最先进的测量设备这些,当中小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上面有需求的时候,他们就很自然地说,OK我只有不多的经费就交给这个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干什么?它就起到一个对接的桥梁作用,它知道这个领域哪个学校的哪个老师、哪个院系是这方面的专家,然后他们去帮这些院校沟通,沟通完了以后就把这个钱作为一个课题经费。


很有意思,那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它要的其实跟咱们前面杨老师的那个检测中心差不多,它要的是你在整件事情上面的数据,它把这些数据采集,然后当研究成果出来的时候,它把这个成果转移给中小企业,它自己在这个当中是没有任何分润的,只是由学校根据消息来分配这样的一个利润,所以他们这是非常成熟的一套体系。


学习日本《集成创新战略》


日本政府于2018年6月15日出台了《集成创新战略》。该战略在总结《第五期基本计划》实施两年多来的成绩与不足的基础上,聚焦当前日本所面临的最紧迫课题,重点论述了2018-2019年应重点推进的举措,包括创新基础建设、科技创新创造、创新的社会应用、创新国际合作的开展以及需重点加强的主要领域等内容。


内阁会议每年出台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原则上按照《第五期基本计划》所提出的领域,即以制造业为核心创造新价值和新服务,积极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实力,构建人才、知识和资金的良性循环体系等四方面内容进行部署,制定每年度实施计划,并根据经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对政策实施重点做出微调。 


此次出台的《集成创新战略》是在《第五期基本计划》与《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17》的基础上制定的,且与以往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有所不同。从名称上看,《集成创新战略》去掉了“科学技术”,扩大了驱动创新的主体;把“综合”改为“集成”,强调要推动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创新,加强官民合作、完善不同领域之间的数据基础,加快推进大学改革,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AI人才培养等。


从内容上看,一是在创新的社会应用方面,要推进政府公共投资、财政支出计划的创新化改革。战略明确提出政府要带头在公共投资、财政支出中积极应用新技术,完善创新创出制度,改革阻碍创新的制度。二是提出建设创新基础、创新创造、创新的社会应用等一条龙社会体系。三是明确提出大力发展AI、生物技术、环境能源、国家安全国民安心、农业等重点领域,以及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相关技术、网络物理安全、自动驾驶、制造业、光?量子基础技术、基础设施管理、防灾减灾、健康医疗、物流、海洋、宇宙等重要领域。


来源:科技部


日本提出2018―2019年度《综合创新战略》


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日本政府近日公布了2018-2019年度科学技术政策基本方针《综合创新战略》,突显五大重点措施:大学改革、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人工智能、农业发展、环境能源。该战略由日本内阁府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下属的创新战略调整会议起草,在6月份内阁审议通过后,政府各部门将提出本部门的落实措施,并列入2019年度的预算中。


一、关于大学改革。一是要引入日本版的弗劳恩霍夫模式(指在政府资助下以企业形式运作、官产学研相结合、公益性地开展应用研究的运营方式),激励大学积极争取民间研究资金;二是提出了创立产学官一体的“大学改革支援产学官协议会”。


二、 关于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各级政府在政府采购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把促进新技术应用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政府事业来促进科技创新。


三、 关于人工智能。为解决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要加速发展IT及理工科教育,同时强化大学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


四、 关于农业发展。一是要强化数据信息共享基础设施,构建智慧食物供给链系统,包括自动传感、农业机械自动化、AI农产品供需对接系统等,力争2025年前将数字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二是将日本的准天顶卫星技术应用于智慧农业,并出口到亚洲太平洋地区。


来源:科技部

     

实验室名称诺贝尔奖得主项目依托单位组建时间
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实验室

保罗·劳特伯,获2003年诺贝尔奖医学奖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07年
格拉布斯研究院

罗伯特·格拉布,获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

南方科技大学

2016年10月12日

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

中村修二,获2014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深圳市中光工业技术研究院

2016年12月13日

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布莱恩·科比尔卡,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7年4月10日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阿里耶·瓦谢尔,获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7年4月10日

萨金特数量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托马斯·萨金特,获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2017年6月8日

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巴里·马歇尔,获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深圳大学以及深圳市鸿美诊断技术有限公司

2017年9月21日签约

深圳盖姆石墨烯研究中心安德烈·盖姆,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2017年12月4日

前海诺贝尔奖科学家应用研究院

巴瑞·夏普莱斯,获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

迈克尔·莱维特,获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罗杰•科恩伯格,获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

前海诺贝尔奖科学家技术转移转化基地

2017年12月7日

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罗德·霍夫曼,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1月12日签约
智慧医疗诺奖实验室Edvard Moser,2014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易特科(前海安测)2018年4月11日
深圳内尔神经可塑诺奖科学家实验室

厄温·内尔,

获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深圳先进院2018年6月20日
兰迪•谢克曼国际联合医学实验室兰迪•谢克曼,201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之一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安中医院2018年7月31日
前海精准生物诺奖工作站罗夫·辛克纳吉获1996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前海精准生物2018年9月22日
……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