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蓝佩嘉《拼教养》| 可以不用很累很麻烦就教育好小孩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食菠蘿不吐葡萄皮 Author 食菠萝

转载自公众号:食菠蘿不吐葡萄皮


这两天在读蓝佩嘉老师的新书,简直又可以加入我的日常恐育系列……




就不用说台北的上层阶级家庭怎样花费巨资送小孩上双语幼稚园、贵族私立小学,举家购买布基纳法索的护照就读外侨学校,从小进行国际竞争力军备竞赛。


我们也不难想象财力没有那么充足的一般中产阶级父母怎样选择各种安亲补习才艺班,在高度精细化的时间管理中自行组装教养资源。


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是突破主流教育体制,送小孩去宜兰乡下就读华德福实验学校的家长,似乎也没有更轻松一些。


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明,华德福教育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另类教育运动,它推崇人性化的自然教育,“始终强调想象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将价值观融合在学术、实践和艺术追求中。”


在华德福的教育理念看来,强迫式的学习以及竞争和排名都对儿童的心灵有害无益,他们所推崇的是“慢学”与“自然成长”。所以在宜兰的这所华德福小学,既没有教科书,也没有考试和抄写。小学生的课程内容是音乐、舞蹈、烘焙与农作。他们在太阳的投影下学习几何的原理,从古文字的形象中学习语文。即便是体育课也不用跑500米不用考立定跳远,低年级的学生只有“散步课”,内容是“全班到学校附近进行踏青与生态观察”。


把孩子送来这里念书的家长很多都是从台北迁居而来的都会中产阶级,他们通常都有自己的一套“亲职叙事”,并且重构了对于“教养益品”(goods)的评价体系。有的家长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童年缺陷(“一切都是比分数,老师也不关心你”,“我从来就没有自我”),有的则是为了培养孩子另类的竞争力(创造力、自主性、艺术表达和社交能力,“未来的竞争力不是谁给你框框,而是自己要去发挥”),也有的是因为孩子不适应传统课堂而“看穿”了主流的教育体制(“不是小孩的问题,而是你的教育体制没有fit到所有的小孩子”)。


当然这种另类的教育方式也需要家庭的全面配合,比如孩子的衣服最好是棉麻等自然材质,日常避免接触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家庭饮食以新鲜有机食材为主,尽量不吃外食和超级市场的零食。这时,“自然母职”(natural mothering)便又成为另一种面貌的“密集母职”:妈妈们要打造符合学校理念的居家生活空间,采买烹饪(通常是昂贵的)有机食材,参与缝制手工毛线娃娃,制作孩子在教室穿的室内鞋:从买布、染色到手工缝制。书中描写一位妈妈提起这段经历仍然心有余悸:“我们总共做了三天,三个白天、整个白天,真的很恐怖(笑),我的天。老师要求一定要自己缝,而且买不到,买不到啊,真的买不到(声音上扬)。”


另外,为了孩子的教育,两地分居的家庭也成了常态:很多妈妈都辞去了台北的工作“逐教育而居”成了全职太太,大部分爸爸则继续留在台北或新竹肩负breadwinner的职责,全家团聚的时刻通常只有在周末。为了成就这种radical的教育理念,家庭的性别分工却再一次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脚本。而为了保障孩子在这种另类教育体制中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出国留学,家长们事实上仍然得持续进行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累积。


读完这些中产阶级的教养比拼,我只想问一句,我们可以不用很累很麻烦就教育好小孩吗?(明天来看看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劳工阶级家庭怎么教养小孩)





链接:

蓝佩嘉老师在台大社会系毕业典礼的致辞


ASR2017| 女生早恋=容易退学?统计不显著背后的集体叙事力量


公开接吻的历史社会学:印度孟买的经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