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自忠与二十九军的北平荣辱

衲曰 2021-05-17

更多好文,尽在“衲读”“衲曰”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殉国
图为张自忠及其手迹


原载:《环球人物》2018年第14期

作者:车晴、郑心仪



“我还以为您不来了。”


“我还指望着您带兵抗日呢。”


戴着帽子、满脸络腮胡的高个汉子用山东话打趣蓝青峰,浑身是伤的蓝青峰却答得郑重。李天然一边开着车,一边透过后视镜好奇地观察高个汉子。汽车从胡同驶出,穿过几条街,经过日军把守的关卡,驶入东交民巷使馆区,最后停在了一栋洋房前。高个汉子下车,走到大门前,回头看了看李天然,笑着敬了个军礼。


这是1937年8月的北平。影片《邪不压正》中刚从美国回来的洋侠客李天然大概不能理解,为什么蓝青峰命都不要,也要来救这位张将军,或者他其实是知道的。毕竟,在那时的北平,有谁没听说过张将军张自忠呢?


在电影里,那是李天然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张自忠,比现实中张自忠的女儿张廉云与父亲在天津的最后一面,早了仅1个月。


“张将军由北平脱险逃到天津是在9月初。我母亲一直记得,他到家时是晚上8点多钟,身穿长袍,头戴礼帽,面容消瘦,脸上没有一丝笑容,进屋后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他当天晚上10点就离开了,临别时给家人留下了钱,说是给我母亲和她的堂姐妹作嫁妆,听起来像安排后事。家里人怕被人发现,只敢送他到楼下,没出大门,看着他瘦高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夜幕里。没有人想到,那是永别。”张廉云的儿子车晴对《环球人物》记者谈起时,语气克制。他特意把对张自忠的称呼从“姥爷”变成了“张将军”,因为那段历史中多有纠葛,他希望以一个更客观的视角来讲述。

刀战喜峰口


我们家人都记得这个时间:张将军有生以来第一次同日军交战,是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那年元旦,日军突然出兵向“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发动攻击,1月3日,山海关失陷,2月23日,他们向热河发起总攻。时任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的张将军,一开始防守遵化以北长城龙井关至马兰关一线,后来又奉命驰援在喜峰口与日军发生激战的三十七师一〇九旅——旅长是赵登禹。


在喜峰口,装备落后的二十九军战士,身背大刀,借夜色偷袭日军。由于傲慢轻敌,日军毫无防备,很多人在睡梦中身首异处,还有人嚎哭惊叫着“大刀队来了,快跑呀”。后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此役,慨叹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这是二十九军长城抗战的第一个胜利,也是“九一八”后日本受到的最顽强的抵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二十九军作为抗日雄兵名扬长城内外,《大刀进行曲》中那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最初就是写给二十九军战士的。

然而喜峰口的胜利,改变不了长城抗战最终失败的结局。其他几条战线都被突破,最后中国军队撤回关内防御。当农业国与工业国作战时,一个细节就能看到差距——当时日军平均身高在1米6以下,低于中国士兵,平均体重却比中国士兵重了10斤——他们军粮的热量比我们的高。


后来日军想继续南下,一时又难以推进,只能不断制造事端,终于在1935年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国民政府中央军、东北军及国民党党务、特务机关从河北及平津撤出,平津地区出现权力真空。此后,日本进一步要求在华北建立“非军事缓冲区”,经过谈判,与国民政府协定,华北只留驻一支中国军队。二十九军成了双方共同的选择。张将军与二十九军其他高级将领站在了与日本人交涉的第一线。


“亲日”背骂名


当时人人皆知,只要是和日本人打交道的军政要员,不论其动机为何,都会招致国人怒目,轻则斥其“亲日”,重则指为“汉奸”。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张将军却不得不频频与日本人往来。因为在1936年6月,他被任命为天津市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