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城市”丨最讲契约精神 最有权力意识

维罗阳光 2021-11-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冰川思享号 Author 青柳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

 ID l icereview

作者 l 青柳





防疫措施的一种整体气质,是能感知到的。上海给人的感觉就是专业、科学,不是动辄雷霆万钧的行政力量,多是专家和学者的理性判断。


自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在反复强调一个概念——上海经验。


这个经验日前被高度肯定了。


9月17-1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上海举办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研讨会。


会上强调,“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经验……”这句话很亮,仿佛是说,上海等地做得确实很好,这必须承认。


那么到底什么是上海经验,上海经验又强在哪?



01 上海不易,但波澜不惊




仔细梳理能发现,自疫情发生以来到今天,上海几乎每天都在新增病例,大多是境外输入的。


疫情发生后,上海是接收境外入境航班最多的城市,直到现在,浦东机场还承担着全国近1/3的出入境航班客流。


可以想见这种风险,有的城市不就是因为机场操作失误,导致防疫链条整段垮掉?


当然,上海仍然几乎做到了万无一失,这其间发生过数次零星本土感染情况,有的就发生在浦东机场内。但最后的处理很及时,流调很迅速,定位很精确,基本波澜不惊。


上海最突出的,是到现在没有搞过全员核酸检测。相比有的大城市,全员检测基本是标配,而且一下连搞几轮,甚至有的在排队检测时还导致传染扩散,闹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不全员核酸检测,说白了,就是发现早、处置快,能迅速找到风险点。


▲旅客正在进行核酸检测(图/图虫创意)

从常理来讲,其实也没人愿意全员核酸检测,这是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但要是传播链条摸不清楚了,也就只能硬着头皮都测了吧。中间还点缀着一些防疫工作者累到虚脱、热到脱水的“正能量”新闻,让人看着既心疼又无奈。


此外,还有些细节也在丰满着上海经验。比如今年1月开始,上海是第一个流调报告“只提地点不提人”的城市,彻底隐去了隐私信息。相比于别的城市动辄有患者遭受网暴,上海基本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这本身也是管理到位的表现,毕竟很多隐私信息是内部泄露出去的,我就在网上看到过某大城市的患者流调报告,从姓名到身份证号清清楚楚。


张文宏几次强调过“动态清零”,所谓“动态清零”,就是城市运转不停止,该吃吃该喝喝,一边正常生活,一边清零病例。上海很明显就是顺着这个思路的,几次出现本土病例,但城市没太大影响,疫情也没扩大,很快结束。


作为普通老百姓,大家都怕疫情,但谁不希望折腾少一点、动静小一点?一轮轮核酸,一次次封店,有几人受得了?



02 令人安心的专业感




当然,疫情防控的措施细节,其实老百姓并不知道得那么真切。比如流调的快速锁定,背后是怎样的技术手段,其实一般人也很难说明白。


但是,防疫措施的一种整体气质,是能感知到的。上海给人的感觉就是专业、科学,不是动辄雷霆万钧的行政力量,多是专家和学者的理性判断。


无需回避,这种专业感相当程度是张文宏塑造的。


张文宏堪称一个现象,他成了疫情以来稳定人心的一个标志。他安稳人心的方法,也不是空洞无物的,基本都是冷峻、真实的理性发言,未必好听,但比较让人安心。

▲张文宏(图/视觉中国)

张文宏有时也被抬到了极高的位置,甚至说他是“上海的守护神”。客观来讲,这句话未必准确。其实仔细看看,公开发声的上海专家还有很多,上海的疫情防控,也绝不可能是一人之力。


但像张文宏这样的专家,常在发布会上占据重要位置,发言也基本言之有物。相比于某些地方的发布会,主要就是公布管制计划,比如宣布“非必要不离X”,娱乐场所何时起关闭,哪个哪个小区封闭。


而且也能看出来,在上海专家意见很大程度上被吸纳为公共政策。专家表达的理性和行政决策的克制,在上海常能构成逻辑上的一致,二者是同构的,不会有太大意外。这也就实现了民众对政策行为的可预期性。


这种可预期性,就是稳人心最有效的办法,因为这本身就是相关部门掌握局势的一种姿态。当然,这一切只能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如果自己都摸不清状况,再指望从容淡定,也是不太可能的。



03 上海终究是上海




疫情发生以来,一个肉眼可见的现象是,上海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大为提高了。


几年前,整体舆论还不是这样。舆论里的不少声音,是指向上海的GDP增长不够快,经常到不了全国平均水平;有的也指向上海在互联网经济里没那么亮眼,似乎没赶上风口,是个有点苍凉的老大城市。


我记得曾经有个非常刺激眼球的说法:上海将沦为环杭州城市——那时候杭州的互联网经济正风生水起。


几年过去,再回过头看,真是令人感慨。尤其是经历了疫情,可谓是测出了一波“文明的深度”。


上海终究是上海。上海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城市”,是从近代历史分界线上生长起来的城市。百年来精英化、知识化、全球化的城市空间,似乎构成了一个隔离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上海气质。


这种气质经常会被嘲笑,“上海人”在互联网上一度被人调侃。现在看,那些斤斤计较、精明算计,换一个语境,完全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正向意义。

▲上海街头(图/图虫创意)

当然,这些对上海的赞美,也不妨保持一点理智。这其中可能有不少情绪化的成分,客观来讲,上海的公共决策,近些年在舆论上引发争议的也不少。


有一个电影叫《上海堡垒》,电影不太行,但这个概念倒是挺有意思——上海是堡垒。上海似乎成了现代化的一个堡垒,它应该也必须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标记物,它的一举一动都应该是可以被拿来参照的。


但选定上海来投射对现代化的想象,终究还是令人欣慰的。人们对上海的关注点,似乎少有宏大叙事,比如GDP数字、产业发展等——当然上海可能也不再需要这种荣誉,更多的都是细节,是对市民的尊重。


比如之前拿出来做样板的虹桥高铁站,说它一个优点就是有什么厕所智能管理系统,有没有人在使用一目了然,避免了敲门问路的尴尬。


很多人赞美上海,估计确实有不少溢美之词,但一种心态是真实的:希望生活得更体面一点,并且人们把这种体面定义为文明、现代化。


希望上海能担得起这份期待,更希望这种期待,不要最后只变成一种“城市特征”。



忽然,想去上海了



有人说,上海是摩登的现代女郎。

又有人说,上海是温婉的江南女人。



有人说,上海的一切都太快了,上海在掐着秒表过日子。又有人说,想读懂上海,必须找个街角坐下来喝着咖啡慢慢品。



提起上海,脑中浮现的是:摩天大楼,满目繁华的夜景,纸醉金迷的商厦。



却又让人想起张爱玲、窈窕旗袍、老上海滩、百年前的法租界、江南烟雨。上海,这座魔都,究竟“魔”在哪里?




01 寸土寸金的魔都




东方明珠电视塔是全上海,乃至全中国的,一颗掌上明珠。



尽管这座地标,曾经的亚洲第一高楼,在高度上早已被后来者居上。但东方明珠在上海的地位,从未动摇。站上259米处的悬空透明观光走廊,黄浦江两岸所有风景都可以尽收眼下。



陆家嘴全上海最繁华的繁华,都在这里了。上海中心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三座摩天大厦组成了金融核心区。



数百层大楼给人的那种威严和震撼,只有真正身临其境才会懂得。



外滩无论再怎么人潮拥挤,也有长盛不衰的巨大魅力。沿江边吹着风,慢慢走,细细品。一岸是充满老上海风情的万国建筑群,一岸是都市繁华的陆家嘴。



一侧是极具年代感的政府公署、银行、饭店、俱乐部、商行。一侧是数百米高的摩天大厦。一条穿城而过的黄浦江,似乎划分出了两个时代出来。



到了晚上,在外滩流光溢彩的夜景前,留下一张照片,真的美极了。



南京路步行街,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一条街。北京有王府井,成都有春熙路。而南京路,有着专属的上海味道。观光电车,时不时晃晃当当地经过。百货商店,大型商场,上海老字号,琳琅满目的国际品牌……在这条年代久远的步行街上,你能找到最地道的上海味道,也能找到摩登之都最流行的风向标。



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是由曾经的旧居民区改造而成。



走进去,是满满的网红店,咖啡厅,露天酒吧,各国美食的高级料理……



总之在这里,你总能遇到一家让自己倾心无比的下午茶,或是慕名已久的一家餐厅。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自己的休闲和快乐。




02 老上海拾遗




朱家角是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如果你以为上海仅仅只是繁华的中国第一都市,那就大错特错了。



上海,也一样有着江南烟雨,水乡小镇。该有的江南风情,它一分不少。



还有老上海的那些名人故居,封存了多少故事。



上海,在张爱玲的笔下,在严歌苓的故事里,也在丰子恺的画中。来到上海,怎么能不参观一下名人故居呢?



Prada荣宅,这座全上海最高雅的西式洋房,是面粉大王荣宗敬1918年从德国人手里购入。



后来经过Prada6年多的精心修缮,2017年起,开放给游客免费参观。



这座豪宅,更像是一座老上海的生活遗迹,供后人瞻仰。走近了细细观赏,荣宅里的每一处奢华,好像还散发着当年上海滩的纸醉金迷。



武康路是一条浓缩了太多历史的“名人路”。



这里也曾是法租界的中心。在夕阳的余晖中,漫步在这保存完整的西洋建筑群间,边走边打量。



不经意间,就会撞到一段历史,或是一座名人故居。西洋建筑让整条街,充满浓浓的小资气息。名人和历史的魅力,让这条原本古朴的街道,光芒万丈。



静安寺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静安寺便是如此。身处于高楼大厦中的她,是尘世中不一样的风景。



即使身处市中心,她仍庄严清净,香烟缭绕。



豫园曾是一座官员的私人园林。几百年过去,它风韵犹存,保留着江南的婉约和细腻。



园中的一草一木,每一条小道,每一座小山,设计的像是刻意,又不刻意。



走在这样的院子中,设身处地感受一下,似乎能窥得古人诗词中的惬意和情怀了。




03 网红打卡地



上海迪士尼乐园释放童心


图片来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2016年正式开园后,这里便迅速成为了很多人奔赴上海的理由。


图片来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图片来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图片来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图片来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无论你是什么年纪、什么职业,在进了迪士尼的大门之后,你的身份只有一个,那就是活在童话书中的小孩子。


图片来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图片来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在这里,迪士尼故事中的王子公主和小动物们,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面前,和你拥抱、打闹、再拍张合照。还有童话专列巡演,和绚烂的烟火表演。


图片来自@上海迪士尼度假区


世博会中国馆(中华艺术宫)外观酷似一顶古帽,于是被称作“东方之冠”。



错过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绝不能再错过中国馆内的8000余件藏品。



位于中国馆49米层的多媒体清明上河图,给这幅北宋名画添加了动态和昼夜效果。更加生动地展示着当年东京城人民的昼夜劳作,民生百态。这幅真实流传下来的古画,远比电视剧效果还要更加震撼。



1933老场坊是一处极具艺术感的拍照圣地。



还记得《小时代》电影里那场时装秀吗?



单调的水泥色,炫酷的迷宫设计,让整座建筑,个性强烈到无法复制。来上海的理由有很多,它绝对算一个。



田子坊一样是由石库门里弄改造而成。但,比起小资气息的新天地,这里更有上海老弄堂的“市井气”。



走进田子坊,或是走进茶馆舒舒服服地坐下来,或是路过咖啡厅买一杯拿铁。



画廊、露天餐厅、甜品店、令人惊喜的文艺小店。走进来寻寻觅觅,总能淘到一些可爱的小玩意儿。



泰晤士小镇是仿照英伦风格打造的建筑群。街道每个细节都是浓浓的欧洲风情。



浪漫的广场,坐在这里享受一场静谧的黄昏,再美好不过了。





04 魔都美食



上海生煎包——底部总是煎得金黄焦香,肉馅中加上满满的肉汁,闻起来鲜香无比。




一碗热腾腾,皮薄汤鲜的上海馄饨,是早餐选择中的常客。



肉食主义和苏式点心的完美结合——鲜肉月饼,一道让人心甘情愿排长队求购的人间美味,试问有谁能挡住它的诱惑?



还有火了一个多世纪的上海老字号沈大成,他家的点心一定不能错过。



魔都”一词,是1924年由日本作家村松梢风首次提出的。据他观察,当时的上海,法租界的风情与老上海的古朴互相渗透。二者画风冲突却又和谐共存,形成一种独特的魔性,故而称为“魔都”。却没想到,魔都,一直“魔”到了现在。



百年后的今天,“魔都”依然是最适合上海的形容词。飞一般的发展速度、大厦间穿梭的都市一族、绚烂繁华的外滩夜景…...依然与上海的老弄堂、旧寺庙、悠哉的咖啡文化、缠缠绵绵的江南梅雨,在这座城市里和谐地共存着。它迷离复杂的风情,变化多端、纸醉金迷的气息,唯有“魔”字才能概括一二。


忽然,就想去上海了。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好文推荐 ↓↓

人只有不再耍横,懂得契约精神,才算是个文明人

面具在脸上戴久了,就可能变成真的脸皮。

判断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契约精神

比三观不合更可怕的,是左右互搏

底层小民的心酸丨“小哥”,快跑





三观一致的读友

可以扫码加维罗




请关注我的主号和备用号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