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文读懂,为什么是她的mRNA疫苗,获得首个2023诺奖

维罗阳光
2024-10-01

原创作品经授权转载自 l 公众号“美加双城记”

ID l kugeshuo
文 l 李立强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旧文重温,再次探索成功背后的真正原因:






全球都在等待新冠肺炎疫苗




最值得期待的,是一种基于信使RNA技术的疫苗,正在美国FDA的绿色通道审批中。相比传统疫苗,它更安全、快速、副作用小,可以说是汽车和马车的区别。(中国在测试自己的信使RNA疫苗,也有企业跟美国企业合作生产)

这个技术不仅能生产疫苗,也能治疗中风、癌症、流感等。新冠疫情将这一技术的变革,提前了至少一代人。

这项技术的奠基人,Katalin Kariko,匈牙利裔美国科学家,也终于进入大众视野。

她已经在冷板凳上坐了近40年。30岁失去工作,漂洋过海赴美,被辞退,被降级、无数次申请经费被拒,终于等到了历史的机遇。



Katalin Kariko的人生

没有“容易”两个字



她生在匈牙利,博士毕业后,在匈牙利南部城市Szeged,匈牙利科学院下属的生物研究中心工作。

Katalin Kariko痴迷于信使RNA。这是一种很特别的RNA,它告诉细胞,要为人体制造哪些蛋白质。理论上,如果能操控制造信使RNA,告诉它要制造哪些蛋白质,人类就能获得一个最厉害的武器,去抵抗疾病。

想法很美好,但这只是理论。人类对它的了解刚刚开始,在1980年代,这是一个远远还看不到成果的基础研究。


不出意外,没有科研成果的Katalin Kariko,在她30岁那年,被单位University of Szeged解雇了。

她想在欧洲找个近一点的工作,但一直未能如愿。结果,只有位于遥远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天普大学,给了她一个工作机会。

1985年的一天,她和丈夫带着才两岁多的女儿,踏上了赴美漂泊之路。

1980年代的匈牙利,是前苏联阵营里自由开放度最大的之一,但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西欧。

他们家唯一值钱的资产,是一辆汽车。卖掉后,在黑市上换了900英镑。她把这900英镑,缝在女儿的泰迪熊里,进入美国。


1990年开始,科学家尝试用信使RNA来制造新药,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那个年代,人类对信使RNA了解太少。这个技术致命的缺陷是,它在到达靶细胞之前,就被人体的防御系统破坏了。更严重的是,人体会本能的反击外来入侵者,产生严重的免疫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经过很多次失败,多数科学家都放弃了,信使RNA领域被称为“科学上的一潭死水”。

Katalin Kariko拿不到经费,团队解散了,1989年,她加入宾大药学院。

那些年,是她职业生涯的最低谷,没有人相信她。

1995年,因为拿不到经费,没有项目,也没有成果,她在宾大又被降级到最低级别。

换个人,此时都会想去别的地方,或者换一个方向,但Katalin Kariko很轴,她坚持下来了。

1998年,时来运转,Katalin Kariko终于熬到了第一笔经费,10万美元。

巧合的是,也就是那一年,他遇到了人生贵人。她在复印机旁遇到了一个新同事,Drew Weissman,他刚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跳槽到宾大。


两人在复印机边闲聊,Katalin Kariko告诉他,我能造出任何一种信使RNA。

Drew Weissman慧眼识珠,看到了Katalin Kariko研究的无限价值。两人一拍即合,成为合作伙伴,探索用信使RNA技术在生物医药上的应用。

2005年,他们终于找到解决人体免疫反应的办法,用弱化的版本替换了一个RNA的模块。

这样,人造的信使RNA,就像神偷一样,不知不觉的潜入人体细胞,而不会惊醒人类的免疫防御系统。


他们的成果被另一个高人注意到了,斯坦福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博士后Derrick Rossi,读到了他们的论文,惊叹这是诺奖级别的发现。

他感觉到其中巨大的商机,找到投资后,于2010年成立了一家公司,Moderna。

在德国,另一个团队也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并组建了一家新公司BioNTech,其美国总部位于麻省剑桥。该公司将开发基于信使RNA的癌症疫苗。2013年,BioNTech聘请Kariko担任高级副总裁,帮助监督mRNA工作。

这两家公司的技术,都是基于Kariko和她的合作者Weissman

虽然技术很前卫,但影响还只是局限在小圈子,直到2019年底,武汉爆发新冠疫情。

中国科学家于1月10日在网上发布了其基因序列。因为信使RNA技术不需要病毒本身来制造疫苗,Moderna、BioNTech和其他公司的研究人员便开始工作,试图用这一技术快速制造出新冠肺炎疫苗。

BioNTech与辉瑞达成合作,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生产疫苗。

Katalin Kariko 终于迎来了事业的高峰。


Katalin Kariko的成功,一是选择了合适的土壤。

35年后,回忆当年的决定,Katalin Kariko庆幸自己离开了匈牙利,如果还呆在那,现在就是一个“不停抱怨的平庸科学家”。

她相信,到美国后,那种一切从头开始,一切要靠自己,为了更好生活的挣扎,促成了自己的成功。在匈牙利,“关系”是非常关键的成功要素,整个国家,不是最好最聪明的人取得财富和名声,而是靠关系来运作。

美国对基础科学的宽容和慷慨,也给了她助力,尽管她的研究常年没有成果,拿不到研究经费,但依然能维持生活。中后期,大量的研究经费让她能笑到最后。对基础研究的宽容和慷慨,美国确实是全球做的最好的之一。

二是,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无条件相信自己。

基础研究很辛苦、很沉闷,研究者要甘于寂寞和清贫,只有真的是热爱学术研究的人,才能坚持下来。

在哈佛的一次演讲中,Katalin Kariko强调她的成功“特别的依赖于失败”,因为她所研究的是未知领域,路上遭遇了无数的障碍。

但她没有放弃,她是个工作狂,经常全年无休,包括新年的那一天都在工作。有时候累了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

她享受工作,热爱研究,梦想着信使RNA技术能治疗所有的疾病。她的科研成果是惊人的,她的论文引用次数接近12000次,这是非常高的引用数字。

她的努力也激励着女儿。


她女儿是赛艇运动员,两届奥运会金牌得主,在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都拿到了金牌。

她晒了很多女儿获奖,接受采访和报道的新闻,为女儿的成就而骄傲。


这是她女儿在2008年奥运会上,与已故篮球巨星科比的合影。拿到金牌那天晚上,她在运动员村偶遇科比,科比对她脖子上挂着的金牌羡慕不已。

坚持和天赋,她把这两个最好的基因,都传给了女儿。


背景    

信使RNA疫苗比传统疫苗强在哪?



目前全球有十多种疫苗在后期临床试验阶段,但只有辉瑞和Moderna的为信使RNA疫苗。

疫苗的原理都一样,让人类的免疫系统起反应,来抗击外来病毒。

传统疫苗,将灭活或者减活病毒,注射入人体。这需要很长时间培育和优化病毒,而且,注射进人体的病毒,可能给人带来风险。

信使RNA疫苗,并不需要真正的病毒注射到人体,而是人造了一个RNA片段,引发人体同样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抗体的作用。

一是安全、副作用小。并没有真正的病毒注射到人体,只是激发了人体免疫反应,因此,人不可能因为注射病毒而感染病毒,副作用要小很多。

二是有效性强。一般的流感疫苗,只有超过50%的有效性。此前,医学界预计信使RNA疫苗有效性在60-70%。两家公司大规模试验接种结果显示,超过95%的有效性。

三是研发生产速度快。常规疫苗的制造,鸡蛋培育等过程需要几个月,信使RNA 疫苗不需要这些步骤,大大加快了研发时间,只需几周。


唯一的问题,是储存分发。辉瑞的疫苗需要存储在极冷的环境中,在美国就有多个巨大的疫苗储存中心,上图这个有一个美式橄榄球场大,摆满了巨大的冰柜。

全程都需要隔温箱加干冰运输,但只要运到了医院,就能在普通的冰箱中保存5天。

新冠疫苗的分发,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光是辉瑞公司,就计划每24小时20架飞机,在美国境内运送疫苗。

Moderna的保存条件没有这么苛刻,但也需要全程冷藏,而且,其生产能力没有辉瑞那么强大。

所以,信使RNA疫苗目前只能提供给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说是富人的专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可能还得依赖传统的疫苗,或者等待生产能力提升。





拯救了美国的mRNA 疫苗

制造过程首次揭秘





视频链接↓↓

How Pfizer Makes Its Covid-19 Vaccine - The New York Times (nytimes.com)


此次新冠疫情,美国科学家和企业,成功的研发出了信使疫苗(mRNA疫苗)。这种疫苗被评价为划时代的创新。它不需要将灭活或减活病毒注射进人体,而是通过人造基因片段,来模仿病毒攻击,调动人体的免疫反应。这一技术将广泛的应用在癌症治疗等生物医药领域。

目前,世界上还只有美国的辉瑞公司和莫德纳公司,将信使mRNA疫苗投入市场。美国绝大部分民众注射的,也是这种疫苗。中国的信使疫苗正在进行临床测试。

今天,纽约时报将辉瑞公司的信使疫苗制造过程首次公开了,我们终于可以看到科学家像巫师一样,在细胞里修剪搭建了一个全新世界。以下图文来自其报道。

步骤 一、从冷库中提取DNA

第一步,是提取新冠病毒(以下简称病毒)的DNA。

技术人员会从主细胞库中提取病毒DNA。这里所说的DNA中会涵盖名为质粒的DNA小环,也是疫苗的原料,会被技术人员提取后保存在-150摄氏度的小实验瓶中。

这里的质粒就是病毒基因,通常一旦接触到了这种基因,人类自我本身将会生物反应,并且会构造病毒蛋白,以至于形成免疫系统。


之后技术人员将会把解冻了的质粒,注入进一批已经做了人工调整了的大肠杆菌里,从而使大肠杆菌把质粒带入自己细胞内。



通常情况下,一小瓶装满质粒的实验瓶能够用来生产5000万剂疫苗。



步骤二:促使细胞成长繁殖

涵盖了大肠杆菌以及质粒的细胞,将会被装在实验瓶中,并且在一种温暖无菌的琥珀色生长培养基的烧瓶中生长与繁殖。


步骤三:发酵混合物(细菌)

以上提到的细菌会被给予一晚的时间进行生长繁殖,然后会被转移至一个拥有300升的营养液里,并且存放四天。在此期间,每20分钟细菌就会繁殖一次,并且复制数以万亿个DNA质粒。



步骤四:采集并净化DNA

发酵过程在经历了四天后,研究人员将会往里注入一种化学物质来分解细菌的细胞墙,随后会净化混合物,并且最终提取到仅留的质粒。



步骤五:质量检测

被提取出来的质粒,将会被技术人员通过和之前的样品进行对比,以确认刚刚生产的,质粒的病毒基因序列并未出现变异,并且能够被用于生产疫苗。


步骤六:切割质粒

如果质粒顺利通过了质量检测,技术人员将会再往混合物里面加入一种为酵素的蛋白质。加入这种酵素的主要目的是把环状质粒切割开来,把病毒基因从环状状态切割成直线段。以上过程又被成为线性化,大约需要两天时间完成。


步骤七 :净化DNA

技术人员将会再一次给已经很纯了的混合物进行净化,用于滤出任何残留的细菌或质粒片段。最终生产结果为一升的纯净病毒DNA。

技术人员会再次测试这一升净化了的DNA的基因序列,并且将其作为下一阶段的模板。截止到这里,每一瓶DNA能够用来生产150万剂疫苗。


虽然以上进行的步骤都是在辉瑞公司的美国切斯特菲尔德工厂进行的。

虽然辉瑞公司的美国切斯特菲尔德工厂是惟一的质粒来源,并且以上步骤均从此工厂完成,但其余的生产疫苗步骤将会在两个不同的工厂完成。


步骤八:运输

在运输前,每瓶DNA都会被冷冻、装袋、密封,并且随时随刻都会被一个小型监控器监视其运输过程中的温度。

48个装有DNA的瓶子,会被放入一个装有足够干冰的容器里,以确保所有的瓶子在容器内都会处于-20摄氏度冷冻状态。容器将随后被转运到辉瑞公司在美国的另一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安多弗的生产工厂。

安多弗工厂主要任务是把病毒DNA转换成RNA信使,又称作为mRNA,这是辉瑞BioNTech疫苗的活性成分。

其余含有病毒DNA瓶子,将会被送往德国美因茨的BioNTech工厂,并在那里进行加工以及分配给欧洲市场。


步骤九: 进行DNA到mRNA的转变

美国马萨诸塞州安多弗的生产工厂,平均每天解冻5瓶DNA,并且掺入由信使RNA组成的部分混合。

数小时内,酵素将会撬开DNA模板,并转化其成为信使RNA,mRNA。最终产出的疫苗将会携带这种mRNA进入人体。人类本体细胞将会读取病毒基因,并且自我生产病毒蛋白,又称为病毒抗体。


混合物将会被移入到一个储罐里,并且通过过滤将去除无用的DNA、酵素、以及其他混杂物质。现在生产的每一批能够生产多至750万剂疫苗。


步骤十: mRNA检测

辉瑞-BioNTech疫苗,是第一批被批准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mRNA疫苗。分析专家反复测试过滤后的mRNA,以确保其出精度以及基因序列是否准确。最终结果能生产出来10袋病毒mRNA,并且每袋约为16升,并可用来生产75万剂疫苗。


步骤十一:冷藏、打包和再次运输

mRNA包冷冻到零下20度,然后运到辉瑞在密歇根的工厂。将会在那里做成疫苗,然后再把样本运回来检测。


步骤十二:准备mRNA

收到mRNA的包裹后,保持冷冻直到需要用时。每个包能个制造60万瓶,360万剂的疫苗。


步骤十三:准备脂质

同时,另一个步骤也在进行,准备脂质(Lipids)——这种物质能保护mRNA进入人体细胞时不会被破坏。


步骤十四:制作mRNA疫苗

这是魔术发生的地方。一组16个泵组成的机器,精确的控制着mRNA和脂质,将他们混合成脂质纳米粒。

当脂质和mRNA 片段相遇时,电级以毫微秒的速度将他们聚集起来,mRNA 片段就被纳米脂肪粒包裹起来了,形成一个疫苗颗粒。


步骤十五:准备疫苗瓶

清洗和高温消毒疫苗瓶,13部高速摄像机在盯着流水线,每一个瓶子都要拍超过100张照片,有裂缝、碎片和其他问题的,都能迅速从生产线踢出去。


步骤十六:罐装疫苗

机器将0.45毫升疫苗注射到一个瓶子,稀释后,成为6个剂量的疫苗。生产线每分钟能包装575个瓶子。

上图是成品的疫苗结构

步骤十七:打包、冷藏和测试

灌注完的疫苗经过检查,贴上标签,然后放进盒子里打包。所有盒子要再冷冻数天,降温到零下70度的极冷温度。与此同时,该批次的疫苗要送去做检测。


步骤十八:打包和运输成品疫苗

数周的测试后,合格的疫苗可以运输了。盒子里装上了温度计,实时监测温度是否达标。每个盒子里有45磅的干冰。


最后一步:打疫苗

一半美国人,超过1.4亿,已经至少注射了一针疫苗,绝大部分都是mRNA疫苗。这是洛杉矶一个巨大的体育场,变成了疫苗注射点。




任何伟大的科学成就

都源于自由思想







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1988),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费曼1939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194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旋即加入美国原子弹研究项目小组,参与秘密研制原子弹项目“曼哈顿计划”,时年24岁。

费曼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这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他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位提出“纳米”概念的人。


本文是费曼在美国科学院的一个演讲, 深入浅出、客观理性又激动人心。

本文译者李沉简,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译者说:

这篇文稿翻译于弗罗伦萨,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刻。

近二十年前,我和妻子徐杨充满享受地翻译费曼的书,而书的最后一篇就是这篇讲演词。那时我们还没有手提电脑, 两年中我们的背包里一直随身带着费曼的书和笔记本, 走到哪里, 写到哪里。在我结束了一个在德国海德堡的合作之后, 游历意大利到了弗罗伦萨, 这个文艺复兴的文化和历史集萃之地。在弗罗伦萨城隔河的小山上, 米开朗基罗的第三个《大卫》带着世纪的勇气,静静地俯瞰全城。雕塑脚下有个咖啡馆,于是我坐下来歇脚, 随手拿出费曼的书,打算翻译一些再继续旅游。可是当我写下几段之后, 就完全无法停止,费曼几乎就在我的面前。整个下午, 我一气呵成翻出了整个篇章。在结尾的时候天色已经黄昏;金色夕阳下的弗罗伦萨突然间全城暮钟如潮。夕阳、弗罗伦萨、《大卫》、费曼,大概世间不会有太多更让人激动/有几近宗教神圣感的瞬间了。 

二十年后重读费曼, 依然掷地有声。与诸君共享。


科学的价值

文 | 费曼

译 | 李沉简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认为科学会有利于每个人。科学显然很有用,也是很有益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参与了原子弹的制造工作。科学的发展导致了原子弹的产生,这显然是一个具有极其严肃意味的事件:它代表着对人类的毁灭。

战后,我对原子弹忧心忡忡,既不知未来会怎样,也更不敢肯定人类一定会延存。自然地,一个问题会这样被提出:科学是不是包含着邪恶的成分?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来问:当我们看到科学也可以带来灾难时,那么我如此热爱,并且毕生孜孜为之的科学事业的价值究竟何在?这是我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篇“科学的价值”,你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我在探索这个问题时的所思所悟。

——理查德·费曼


时常,人们对我提出,科学家应该多多关心社会问题,特别是要考虑科学对于社会的影响。人们似乎相当普遍地认为,只要科学家们对于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加以关注,而不是成天钻在枝尾末节的科学研究之中,那么巨大的成功就会自然到来。

我以为,我们科学家是很关注这些社会问题的,只不过我们不是把它们当作自己的全职而已。其原因是,对于这些比科学研究复杂千百倍的社会问题,我们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绝无灵丹妙药。

我认为当科学家思考非科学问题时,他和所有的人一样无知;当他要对非科学问题发表见解时,他和所有的门外汉一样幼稚。今天我的讲演“科学的价值”所针对的并不是一个科学课题,而是价值评判;这样看来,我下面将要讲的大概也是粗浅不堪的了。


01


科学价值的第一点是众所周知的。科学知识使人们能制造许多产品、做许多事业。当然,当人们运用科学做了善事的时候,功劳不仅归于科学本身,而且也归于指导着我们的道德选择。科学知识给予人们能力去行善,也可以作恶,它本身可并没有附带着使用说明。这种能力显然是有价值的,尽管好坏决定于如何使用它。

在一次去夏威夷的路途中,我学会了一种方法来表达上述问题——一个佛堂的主持向游客们谈及佛学,最后他说他的临别赠言将使游客们永不忘却(我是真的从未忘却)。这赠言是佛经中的一句箴语:“每个人都掌握着一把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也同样能打开地狱之门。”

如此说来,开启天堂之门的钥匙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分辨一扇门是通向天堂还是地狱,那么手中的钥匙可是个危险的玩艺儿。

可是这钥匙又确实有它的价值——没有它,我们无法开启天堂之门;没有它,我们即使明辨了天堂与地狱,也还是束手无策。这样推论下来,尽管科学知识可能被误用以导致灾难,但它的这种产生巨大影响的能力本身是一种价值。



02


科学的另一个价值是提供智慧与思辨的享受。这种享受一些人可以从阅读、学习、思考中得到,而另一些人则要从真正的深入研究中方能满足。这种智慧思辨享受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视,特别是那些喋喋不休地教导我们科学家要承担社会责任的先生们。

我当然不是说个人在智慧思辨中的享受是科学的全部价值所在。不过,如果我们社会进步的最终目标正是为了让各种人能享受他想做的事,那么科学家们思辨求知的享受,也就和其他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了。

另外一个不容低估的科学价值是,它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概念。由于科学的发展,我们今天可以想象无穷奇妙的东西,比诗人和梦想者的想象丰富离奇千万倍。自然的想象和多姿比人类要高明得多。比如吧,诗人想象巨大的海龟驮着大象到海里旅行;而科学给了我们一幅图画——天宇中一个巨大的球在旋转;在它的表面,人们被神奇的引力吸住,并附着它在旋转。

我常常想这些奇妙的东西,这些从前人们根本不可想象,而如今科学知识使我们可以想象的东西。

曾经,我站在海边的沙滩上,陷入了这样的深思:
潮起潮落无法计数的分子各自孤独地运行相距遥远却又息息相关泛起和谐的白浪

旷代久远


在尚无生物的上古

眼睛还未出现

年复一年

惊涛拍岸如今

为了谁,为了什么?

在一个死寂的星球

没有为之欣悦的生命


永无休止

骄阳弥散着能量

射向无垠的宇宙

掀动着大海的波浪

大洋深处

分子重复不变

忽然,萌生新的组合

它们会复制自身

由此演出了全新的一幕


愈变愈大

愈变愈复杂

生物,DNA,蛋白质

它们的舞蹈愈加神奇


跃出海洋

走向陆地

站立着

具有认知力的原子

具有好奇心的物质


凭海向洋

一个好奇者在好奇

我——

一个原子的宇宙

一个宇宙中的原子

这样的激动、惊叹和神秘,在我们研究问题时一次又一次地出现。知识的进步总是带来更深、更美妙的神秘,吸引着我们去更深一层地探索。有时探索的结果令人失望,可这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总是兴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钻下去,发现无法想象的奇妙和随之而来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秘。这难道不是最激动人心的探索么!

诚然,没有过科学研究经历的人,大概不会有这种近似宗教的感受。诗人不会写它,艺术家也无法描述这种奇妙的感受。我很是不解——难道他们都不为我们所发现的宇宙所激动吗?歌唱家现在还不会歌唱科学带来的神奇美妙,科学对于人们来说还是在讲课中接受的,而不是在诗与歌之中。这说明我们还没有进入一个科学的时代。

这种沉默无歌的原因之一,大概是人们必须懂得如何读这种音乐的乐谱才能歌唱。比如,一篇科学论文说,“鼠的脑中放射标记的磷,在两周中减了一半。”这是什么意思呢?

它的意思是鼠脑中(你、我的脑子也没什么差别)的磷有一半已经不是两周前的原子了,它们已被替换了。那么我要问:“究竟什么是载有意识的分子呢?子虚乌有么?这些全新的分子能承载一年前在我脑中的记忆,可当时发生记忆的分子却早已被置换了!这个发现就像是说,我这个体仅仅是一个舞蹈的编排。分子们进入我的大脑,跳了一场舞就离开了;新的分子又进来,还是跳和昨天一模一样的舞蹈——它们能记住!”

有时我们会从报纸上念到这样的话:“科学家认为这项发现对于治疗肿瘤是十分重要的……”。看,这报道只注重那项发现有什么可利用之处,而完全丢开了它本身的意义。而实际上它是多么奇妙啊!偶尔,小孩子反倒会意识到那些意义;此时,一个科学家的苗子出现了。如果当他们上大学时我们才教他们这些,那就太晚了。我们必须从孩童教起。


03


现在,我来谈谈科学的第三个价值——它稍稍有些间接,不过并不牵强。科学家们成天经历的就是无知、疑惑、不确定,这种经历是极其重要的。当科学家不知道答案时,他是无知的;当他心中大概有了猜测时,他是不确定的;即便他满有把握时,他也会永远留下质疑的余地。承认自己的无知,留下质疑的余地,这两者对于任何发展都必不可少。科学知识本身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可信度的集合体:有的根本不确定,有的比较确定,但没有什么是完全确定的。

科学家们对上述情形习以为常,他们自然地由于不确定而质疑,而且承认自己无知。但是我认为大多数人并不明白这一点。在历史上科学与专制权威进行了反复的斗争,才渐渐赢得了我们质疑的自由。那是一场多么艰辛、旷日持久的战斗啊!它终于使我们可以提问、可以质疑、可以不确定。我们绝不应该忘记历史,以致丢失千辛万苦争来的自由。这,是我们科学家对社会的责任。

人类的潜能之大、成就之小,令人想起来未免神伤,总觉得人类可以更好。先人在恶魇中梦想未来;我们(正是他们的未来)则看到他们的梦想有些已经成真,大多却仍然是梦想,一如往日。

有人说教育的不普及是人类不能前行的原因。可是难道教育普及了,所有的人就都能成为伏尔泰吗?坏的和好的是同样可以被传授的;教育同样拥有趋善或趋恶的巨大能力。

另一个梦想是国与国之间的充分交流,一定会增加互相理解。可是交流的工具是可以被操纵的。如此说来所交流的既可以是真实,也可以是谎言。交流也具有趋善和趋恶双重可能。

应用科学可以解决人们的物资需求,医药可以控制疾病——看上去总算尽善尽美了吧?可偏偏有不少人在专心致志地制造可怖的毒物、细菌,为化学生物战争做准备。

几乎谁都不喜欢战争,和平是人类的梦想——人们尽可能地发挥潜能。可没准儿未来的人们发现和平也可好可坏。没准儿和平时代的人因没有挑战而厌倦不堪,于是终日痛饮不止,而醉熏熏的人并不能发挥潜能、成就大业。

和平显然是一个很大的力量,如同严谨、物资发展、交流,教育、诚实和先人的梦想。与先人相比,我们确实进步了,有更多的能力了。可与我们能够成就的相比,所达到的就相形见绌。

原因何在?为什么我们就无法战胜自己?

因为我们发现,巨大的潜能和力量并没有带着如何使用它们的说明书。譬如,对物质世界认识愈多,人们就愈觉得世界真是毫无目的意义可言。科学并无法指导行善或行恶。



04


有史以来,人们一直都在探究生命的意义。他们想:如果有某种意义和方向来指导,人的伟大潜能定会充分发挥。于是有了许多种对生命意义的阐述和教义。这些各自不同的教义有着自己的信徒,而某一种教义的信徒总是怀着恐惧的心情看待其余教义的信徒。这种恐惧来自于信念的互不相容,致使原本良好的出发点都汇入了一条死胡同。事实上,正是从这些历史上错误信仰所制造的巨大谬误中,哲学思考者们慢慢发现了人类美妙无限的能力。人们梦想能发现一条通途。

那么,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如何来解开存在之谜呢?

如果把所有的加以考量——不仅是先人所知,而且他们不知而我们今天所知的——那么我认为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我们还是知之甚微。

不过,正当我们如此承认的时候,我们便开始找到了通途。

这并非一个新观念,它是理性时代的观念,也正是它指导着先贤们缔造了我们今日享用的民主制度。正因为相信没有一个人绝对懂得如何管理政府,我们才有这样一个制度来保证新的想法可以产生发展、被尝试运用、并在必要的时候被抛弃;更新的想法又可以如此地轮回运行。这是—种尝试——纠偏的系统方法。这种系统方法的建立,正是因为在18世纪末,科学已经成功地证明了它的可行性。在那时,关注社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对各种可能性持开明态度便带来机会;质疑和讨论是探索未知的关键,如果我们想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那我们就必须这样地把通向未知的门开启。

人类还处在初始阶段,因此我们遇上各种问题是毫不奇怪的。好在未来还有千千万万年。我们的责任是学所能学、为所可为、探索更好的办法,并传给下一代。我们的责任是给未来的人们一双没有束缚自由的双手。

在人类鲁莽冲动的青年期,人们常会制造巨大的错误而导致长久的停滞。倘若我们自以为对众多的问题都已有了明白的答案,年轻而无知的我们一定会犯这样的错误。如果我们压制批评,不许讨论,大声宣称“看哪,同胞们,这便是正确的答案,人类得救啦!”我们必然会把人类限制在权威的桎梏和现有想象力之中。这种错误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作为科学家,我们知道伟大的进展都源于承认无知,源于思想的自由。那么这是我们的责任——宣扬思想自由的价值,教育人们不要惧怕质疑而应该欢迎它、讨论它,而且毫不妥协地坚持拥有这种自由——这是我们对未来千秋万代所负有的责任。


理查德·费曼:科学家中的异类



天才的头脑、有趣的灵魂、正直的品格,他是无可替代的费曼先生。

这位在1965年得过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真的是多才多艺,是现代各种斜杠青年都望尘莫及的怪才:他是原子弹计划的参与者,是密码破译专家,他会画画且举办过个人画展,人长的帅,还是个邦戈鼓手,喜欢看裸体舞表演,却是个用情至深的情痴......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世界众多名人大咖,比尔·盖茨、乔布斯、维尔切克、还有谢耳朵都是他的小粉丝。比尔盖茨感叹:“此生未遇之良师!”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说:“他是这里最才华横溢的年轻物理学家,他有着非常吸引人的性格与个性,他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对物理学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热烈的感情。”

《别逗了,费曼先生》是科学顽童费曼最为著名的自传,记载了一系列奇妙而发疯的事情。那些令人发笑的故事,表现的是费曼坦率诚实的品格、自由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人。当我们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忘记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期待,忘记了专注和兴趣带来的欢愉,忘记了什么是炽热的爱的时候,读一读这本书吧,重新找回乐观、有趣、自信、对生活永远充满好奇的品质,找到人生中最值得珍视的事情。









任何伟大都源于,承认无知与自由思想


答案丨中国人何时能在诺贝尔奖上“井喷”?


这帮年轻人不发愁了,中国的诺贝尔奖就不愁了


诺奖热门作家残雪:伟大的作品都是内省的、自我批判的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维罗阳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