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愚民能不能唤醒?值不值得拯救?

维罗阳光
2024-10-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玖奌杂货铺 Author 敏敏郡主

原创作品经授转载自 l 公众号“玖点杂货铺
ID l gh_0b88f94df30c
文 l 敏敏郡主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图文:亲戚关系,为何让人五味杂陈?



01


在一百年前,鲁迅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发愁:愚民能不能唤醒?值不值得拯救?


鲁迅所处的时代,被“奴才主义”洗脑的愚民实在是太多了,鲁迅将他们称为“熟睡的人们”。

1922年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记述了与钱玄同的一段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鲁迅弃医从文,就是想要努力唤醒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但面对的是一群迂腐而麻木不仁的奴才,这让矢志改造“国民精神”的鲁迅非常的压抑和难受。

鲁迅先生的痛苦,民国另一位大师梁启超感同身受。

梁启超把奴才分为两类,一类是身奴,另一类心奴。身奴就是普通的、或被迫的奴隶;心奴就是心甘情愿的、自动献身的奴隶。

网上流传一个清朝时期的故事(没有查到这个故事的出处):

有一个叫罗杰斯的英国人对乾隆皇帝说:“你们的太监制度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

但没等乾隆皇帝回话,旁边的太监便抢着喝斥道:“这是陛下的恩赐,奴才们心甘情愿,你一个洋人没权力对大清朝的事说三道四。”

太监在喝斥完罗杰斯后,又立马对皇帝三拜九叩谢主隆恩!

这个太监就是梁启超说的心奴。准确的说,心奴是一种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病人,受迫害时间久了,对加害者产生好感和心理依赖。这类病人觉得自己能活下来,甚至每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都是加害者的宽忍和慈悲,并因此对加害者感恩戴德。

身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奴。

鲁迅先生对于心奴有更精辟的论述。他在1933年10月发表的杂文《漫与》里这样写道:

一个活人,当然是总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隶,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

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鲁迅洞悉所处时代国民的劣根性,他的同胞中有大量“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的愚民,甚至可以说愚民就是麻木不仁的绝大多数,所以他才会在杂文里把历史分为两种:

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02


人一旦做奴才久了,奴性便深入骨髓。

1925年,鲁迅创作了一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奴才的故事。

这个奴才的生活非常悲惨,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有时还会挨鞭子。住在阴暗潮湿的破屋里,连窗户也没一个。

奴才经常向人诉苦。

奴才向聪明人诉苦,聪明人陪着他伤心,然后安慰他:“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奴才从聪明人那里得到了安慰,然后心情舒坦,继续过非人的生活。

又有一天,奴才向傻子诉苦。傻子听到他说住在一个没有窗户的阴暗潮湿的破屋里时,大骂主人“混帐”,并埋怨奴才:“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一建议遭到奴才的严词拒绝:“这怎么行?……”“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傻子勃然大怒,径直来到奴才屋外,动手砸墙,给奴才“打开一个窗洞来”,改善他的居住条件。

岂料,奴才却不干了,他挺身制止,在地上打滚,大声哭喊:“来人啊,强盗在毁我们的屋子了。快来呀!……”

一群奴才应声而出,赶走了傻子。

主人出来时,那奴才立即献媚,“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

在得到主人的夸奖以后,奴才非常开心,觉得未来的生活都有盼头了。

写下这个故事,鲁迅的心情是灰暗的:给奴才砸开一个窗户,下场会很悲惨。

回到百年前,你会向谭嗣同扔菜叶吗?(点击蓝字即可阅读)

谭嗣同就是那个要砸开窗子的傻子,他宁愿用自已的血唤醒民众,却在押往刑场的路上,被他一力想要拯救的愚民扔了很多烂菜叶臭鸡蛋到身上。

在愚民眼中,变法维新是大逆不道,是乱党和叛逆,罪不容诛。如果那时有网络,在处决谭嗣同的新闻下面,一定是数十上百万的点赞。

1907年7月15日清晨,是秋瑾就义的日期。天刚蒙蒙亮,刑场就已经聚集了大量民众,他们不知道这个革命党人是为何而死,为谁而死,他们是来看热闹的。

秋瑾牺牲十多年后,鲁迅在小说《药》中,以夏瑜来隐喻革命烈士秋瑾。

在监狱里,夏瑜给狱卒阿义讲道理,“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结果被“一手好拳棒”的阿义狠狠收拾了一顿。

夏瑜被押赴刑场时,围观的民众从未表现出对一个将死之人该有的同情,反倒是烈士的鲜血被愚昧的群众当作来救命的药引子。

对愚民来说,清醒是痛苦的。沉睡,或是半醒半醉带来的体验,反倒要美好得多。

愚民需要的是安慰,要娱乐,不需要清醒。谁企图唤醒他们,他们就吃谁的人血馒头。


03


比鲁迅先生的“铁屋子”更早的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洞穴”的隐喻。

在一个山洞里,一群囚徒从小就被关押在这里,他们的头颈与腿脚被镣铐紧锁,面对着墙壁无法动弹,既不能转身,也无法回头。

直到有一天,其中的一个人挣脱了束缚,走出洞穴,见到了外面真实的世界。

他恍然大悟,马上跑回去告诉那些仍然被绑着的囚徒,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然而,当这个人将那些被绑着的囚徒解绑之后,那些囚徒却恼羞成怒,他们早已经习惯了洞穴世界,而把别人的劝告当作毒药。

这些囚徒就用石头把那个拯救他们的人砸死了。

柏拉图的“洞穴说”影射了苏格拉底的悲剧。

失格时代最缺的一味药(点击蓝字即可阅读)
▲苏格拉底右手伸向毒酒,左手指向天空,象征法律和正义

苏格拉底死于不理解自己的同胞之手,被愚民以“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处以极刑,而且还被认为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这就是一个坚持真理的哲学家的下场。

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鲁迅的关于“铁屋子”比喻,两者异曲同工:有些愚民是难以拯救的。

你同情他们,你努力去帮助他们,反而会被他们视若仇雠,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你。


04


在柏拉图的《申辩篇》里,记录了苏格拉底生命中最后的日子。

在雅典城邦的广场上,苏格拉底为自己做了最后的申辩,他说自己深爱着雅典。雅典就像一匹马,而自己是一只虻。如果虻不去刺激马,它就会一直昏昏欲睡,萎靡不振。

面对法庭上的数百名陪审员,苏格拉底平静、坦然、温和;

神把我指派给这座城邦,就是让我起一只虻的作用,我整天飞来飞去,到处叮人,唤醒、劝导、指责你们中的每一个。

苏格拉底的平静激怒了陪审员,也激怒了雅典的民众。

愚民们千方百计想要拍死那只一心想要让他们保持清醒的“虻”。他们厌恶苏格拉底的清醒,想要继续昏睡,所以要致他于死地。

与苏格拉底一样,两千多年以后的鲁迅,同样想要做那只唤醒愚民的“虻”。他用尖刻的文字,对国民性格进行无情的批判。这样的文字是不受愚民欢迎的,鲁迅自己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在《我还不能“带住”》中说:

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

于是,不留情面的鲁迅,招来了与苏格拉底类似的攻击。在《论辩的魂灵》里,鲁迅抄录了愚民的种种弱智荒谬言论,至今读来仍然觉得很无语:
……

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人格破产了!……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

鲁迅的文字如当头棒喝,令愚民们如芒在背。

“民众理解不了伟大之为伟大,然则对所有伟大事物的表演者和戏子,民众却是兴味盎然。”愚民们愿意听着塞壬的歌声入睡,闭上眼睛再续旧梦。他们不仅喜欢骗人,也享受着被骗。


05


被判处死刑以后,苏格拉底的学生们花钱收买了狱卒,要劫他出狱。

但苏格拉底拒绝了这一逃生的建议,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沐浴净身,穿上干净的长袍,接过毒药,毅然决然地一饮而尽。

他是在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爱国者。

这是一个伟大思想者的悲剧,戳穿民众的愚昧,代价就是死亡。

苏格拉底去世两千多年以后,鲁迅在《寸铁》中这样写道:

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

浑身是胆,以文字当投枪当匕首,一心想要唤醒愚民的鲁迅,在写下这段话时,他的心情一定是悲凉到了极点。


近些年鲁迅的很多作品被移出了语文课本,人们对鲁迅的关注越来越少了。然而,稍微了解鲁迅价值的书友都知道,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不是消失了,而是越来越多了。鲁迅的作品,不是过时了,而是太超前了。丘吉尔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鲁迅之于中国,应该不亚于莎士比亚之于英国。

没读过鲁迅作品的人,在质疑他的光环;读过鲁迅作品的人,则叹息人们对他的轻视。鲁迅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被高估了,而是被误解了,被窄化了。他因为过高的名气,被高高挂起,人人皆谈鲁迅,却没多少人会真去阅读并体会鲁迅文字中内涵与力量。

读他的书会产生强烈的“痛感”——是“先醒来的人”身在其中、全力挣脱去追求现代常识,又想唤醒沉睡者的痛感。

罗曼罗兰说:“读到他作品的那一刻,我忍不住潸然泪下。”此后一生,罗曼罗兰致力于鲁迅作品在法国的推广。

大江健三郎说:“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

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毛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郁达夫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即便是世界范围内,也很少有作家,能像鲁迅一样,获得各色人物如此一致的高度评价。

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会经历三个阶段:少年时在课堂上熟读鲁迅,但根本不懂鲁迅;中年历经人世艰辛沧桑,开始重读鲁迅,方知鲁迅之深邃与高远;老来豁达通透后,学着品读鲁迅、神交鲁迅、收藏鲁迅,让鲁迅作品传家。三个阶段,越往后,人就越少。

鲁迅的作品适用于所有人,你理解到什么程度,它就相应到什么程度,不但可以作为入门,还可以作为归宿。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再读一次鲁迅。即便过去了100年,鲁迅的一字一句,仍在上演。那些至今纠缠我们的问题,鲁迅也早已在他的作品里给出了回答。为此,鼎力推荐“特别纪念版”《鲁迅全集》(1938年原版竖排影印版):

1938年版《鲁迅全集》,是中国的第一部鲁迅全集,更是鲁迅作品出版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套真正的“全本”。一套书的版本之所以值得永久收藏,往往取决于两点,一是其历史深度——出版年代、出版的过程,二是书本身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从而可供后人研读、品鉴与收藏。

但遗憾的是,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除了几本馆藏及个人收藏之外,已经几乎绝迹。此次,上海图书馆怀着敬畏之心,以馆藏孤品1938年版《鲁迅全集》为底本,精心复刻了此书。


好的版本更需要好的出版人用心复刻,这版《鲁迅全集》,从全书工艺设计、内容收录、到编排体例,均是对1938年原版100%的还原,没有任何删减,完整呈现初版本《鲁迅全集》的原貌,同时对原版进行了修图,用八十克双胶纸印刷,使观感和手感都更加舒适,放在书架上尽显审美与品味。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鲁迅全集》,读先生的书,学先生的人,不做沉默的看客。

关于鲁迅,点击蓝字即可阅读👇

沉默是最高的轻蔑,讲真言是最大的勇气

为什么日本人把鲁迅,捧成了国民作家?

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社会的黑暗,还不能挤扁他的灵魂

孔乙己的底裤,并不是今天才掉的

钱理群丨鲁迅笔下的九类知识分子

谁的青春不迷茫?周树人也一样

沉默的毒,足以导致民族的衰亡

鲁迅论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一篇文章,彻底认清鲁迅

闹心的鲁迅家族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维罗阳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