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肿浮肿艾灸治疗方法

古煴之道 2020-02-16

概述

浮肿是指通身水肿,按之凹陷者.《内经》 中又称之为“水”、“水肿”.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等症候。《金匮要略》 又称“水气”,并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数种;朱丹溪则分成“阳水”、“阴水”两大类。

病情分析与鉴别

(l)风寒犯肺浮肿与风热犯肺俘肿:前者因水液翰布和排泄发生障碍导致水湿停留,出现小便不利和水肿;后者为肺气闭郁,失于清肃则不能通调水道,发为水肿。前者有风寒在表的恶寒重发热轻、骨节痠痛等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舒等表现,后者有风热犯表的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咽红、尿短赤等风热表证.


(2)水湿困脾浮肿与脾阳虚浮肿:水湿困脾浮肿多由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水湿不得下泄,泛于肌肤发为水肿。脾主四肢,脾为湿困发为水肿,肿多由四肢而起;


湿困于内,清阳不升,故头重如裹;湿性多浊,水湿内停则身重困倦,口淡;湿困中焦,升降失调,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湿为阴邪,水湿内困,膀胱气化不利,尿清而少,总之,水湿困脾水肿辨证时需抓住湿邪重这一特点。


而脾阳虚浮肿多由脾虚运化无权,阳虚不能制水而发为水肿,其肿腹腰以下为甚,常反复不愈,按之凹陷不起。且伴肢冷倦怠,纳呆便溏等脾阳不足的症状


(3)脾阳虚浮肿与肾阳虚浮肿:两者皆属阳虚证候。肿势以腰以下为著,舌苔和脉象表现亦颇相似。而肾阳虚浮肿较脾阳虚浮肿为重,常表现为全身水肿。肿势多先从腰脚开始,两踝部肿势较剧,并有腰膝痠软沉重,阴囊湿冷等病症,脾阳虚浮肿,兼以纳减便溏,肢冷倦怠症状。


(4)气血两虚浮肿:多由脾胃气虚,生化不足,或久病后气血两亏,脏腑失养,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失常而发生水肿。本证与脾阳虚浮肿鉴别:本证气虚(气短等)、血虚(面色咣白或萎黄、唇淡白、心悸头晕等)证候突出,尚无阳虚(肢冷、便溏等)证出现,肿势亦不如阳虚浮肿重。

艾灸调理方案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劳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的一种病症。常常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部位的浮肿。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阳水和阴水两类。阳水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阴水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

水肿发病率较高,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所出现的水肿可以此为参考进行治疗。

诊断要点

阳水:①头面先肿,渐及全身,腰部发上肿甚,按之凹陷。恢复较快,皮肤光泽,小便短少,伴恶寒发热,肢体疼痛。咳嗽气粗。②偏于风寒者,形寒无汗,舌苔薄黄,脉浮数。③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阴水:①足跗先肿,渐及周身,腰部发下肿甚,按之凹陷。恢复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②偏脾虚者,伴脘痞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濡缓。③偏肾虚者,兼腰痛脚酸,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艾灸治疗方法

阳水

隔姜灸大椎、肺俞、三焦俞、肾俞。灸至皮肤潮红。以不起泡为度。偏风热者,宜点刺少商出血,以助散热。

阴水

直接无瘢痕灸水分、脾俞、肾俞穴,每穴7壮。偏脾虚者,灸三阴交;偏肾虚者,灸太溪;至局部穴位皮肤潮红,触之温热为度。

水肿辨证分型取穴及灸法列表

症型

取穴

配穴

灸法

施灸量

阳水

肺俞、三焦俞、阴陵泉、水分。

胸中烦闷加内关;小便不利加三阴交。

艾炷灸

每穴施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艾条灸

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灯火灸

每日灸1次,每穴灸1壮,连续灸至病愈。




阴水

脾俞、足三里、肾俞、命门、水分、气海、复溜。

恶心加内关;脘痞加中脘;尿少加阴陵泉、膀胱俞。

艾炷灸

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

艾条灸

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2次,10天为1疗程。





取穴:三阴交、气海、水分   阴陵泉穴  肾腧穴

可以按这个艾灸取穴来灸。前3天一天一次,一次控制在30~60分钟左右。



施灸案例

齐惠涛温灸疗法治疗水肿验案


刘某,女,41岁,2000年10月5日初诊。主诉:近3年来双下肢水肿渐甚,并延及双手及眼皮,曾服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无效。


曾服用过呋塞米,但停药后不久,水肿又如前。做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B超、脑CT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查其面色晦黯,手、足、腿处皮肤按之凹陷恢复较慢,伴有身体倦怠乏力、大便溏而不爽,嗜睡,头脑不清,易忘事,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动沉细。证属脾肾两虚、水湿内停。


治宜健脾温肾、助阳利水。取穴:脾俞、肾俞、气海、阴陵泉、足三里,每次一穴一壮,共5壮。共治疗9次水肿消退,但仍有大便溏,后加灸天枢而愈。


按:水肿是指人体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甚至全身肿张。临床上分阳水、阴水两类。此病属阴水,多是由于饥饱失宜,脾气虚弱;或劳倦过度,伤及肾气。


脾虚则运化无权,水湿内潴;肾虚则气化失职,开阖不利,导致水邪泛溢而成水肿。


脾俞、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是脾、肾的背腧穴,与脾脏、肾脏有内外相应的联系,是主治脾脏、肾脏疾病的重要穴位,温灸此两穴,可以健脾温肾,助阳利水,配以祛水要穴阴陵泉,能够增强其健脾祛湿的功效,再加上气海、足三里以补气,使气机和畅、水道通利而肿自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