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2022年,人们为什么更愤怒了?

先知书店 新少数派 2022-08-23


2022年,人们为什么更愤怒了?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当下人们的情绪,恐怕非“愤怒”莫属。甚至有人说,现在很多人的怒气值,只要一个打火机就能点燃。

 

愤怒从何而来?


绝大多数人认为是极端抗疫引发的后遗症;少数人指出疫情只是导火索,身处最危险边缘的经济民生,才是问题的关键;还有人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认为无论疫情还是经济都只是面放大镜,当下人们愤怒的本质,依然根植于张维迎老师那句“人类社会种种灾难,是多数人的无知和少数人的无耻造成的。”

 

然而,原因个个戳中痛点,却往往无力缓解、甚至平复人们的愤怒。更有解释力、却也更容易被世人忽略的原因,其实是多年潜移默化形成的“中国特色式信任”被破坏殆尽。

 

以疫情为例,刚开始突然爆发时,全世界没有标准答案。因此,任何抗疫模式,人们都愿意信任、愿意无条件配合。但是,三年过去了,与病毒有关的基本科学知识、以及“抗疫付出的代价,不能超过疫情本身”等都已成了最朴素的共识,这时候,如果大家看到、切身感受到的现实,明显有悖这些共识时,信任便会荡然无存。


经济同样如此。前几年一旦经济下滑,还有人相信是因为“打工人不够勤劳““资本家又剥削了”“外部环境又恶化了”等说法。然而,当大家置身这个对经济”一只脚猛踩油门、一只脚又狂踩刹车“的环境而无所适从时,才且身感受到问题的症结到底来自何处。以前笃定、甚至坚信的经济理念、致富法则随时都可能被摧毁,所以,多年积累的信心、信任瞬间坍塌。



信任坍塌,为何会引发如此程度的愤怒?


因为这里的信任,还不是西方契约式的、建立在自由、平等、宪制基础上的信任,而是东方式的、身份依附基础之上的信任:一方让渡部分权利,另一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升国家地位。这份维系了几十年的“契约“和信任,一旦被现实打脸,愤怒就会像火山一样集聚和爆发。

 

愤怒需要表达和发泄,但是,看懂东西方式两种不同“信任“的本质和链接,并且重建信任,才是经济向好、社会转型的根基所在。离开信任,一味通过一揽子的工具箱来“提振信心“,只能徒劳无益。而信任问题,又是法律、信息、伦理、文化等问题的综合。


 

为此,新少数派联合先知书店推荐张维迎老师《信息、信任与法律》一书。本书通过大量篇幅论述中国的法律、信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为何中国这样一个两千年来“权力至上”的等级社会,却能一直维系信任的原因,以及如何从传统的信任,转型到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契约基础上的信任。


阅读本书还会发现,当下人们“无法抑制的愤怒”,其实正是传统法理、身份式的契约遭到破坏,而新的契约还未建立起来的“恶果”。


当然,短期看,这种愤怒大概率会随着某些宣泄口的决堤,短暂得到平复,然而,长期看,唯有立足于现代文明意义下、基于“契约精神“的信任,才能摧毁这种愤怒的根基。否则,同样的叙事,同样的苦难,只会在这片土地上反复重演。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内页展示


总之,信任,就像空气,平时感受不到,唯有它稀薄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它是生命的必需品。


而张维迎这本《信息、信任与法律》,不仅从信任的视角、结合中国传统下的法理人情,帮助人们“理解了眼下的愤怒从哪里来“;更基于中国的现实,对“国人愤怒退却后应该到哪里去“这一世纪难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且可行的建议。


推荐给所有关注当下经济、信任等种种危机,更关心社会转型的朋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理念错了,解决危机只会造成更大危机

越是经济陷入最危险的边缘,越需要洞察中国经济的本质

周其仁:改革的真正逻辑

周其仁:不要让疫情把我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都挡在了狭小的空间里

“桑弘羊之问”,难倒了中国历代的知识精英

今天的上海人,是否还需要重读哈耶克?

张维迎:出版这类书,需要出版社负责人的情怀和担当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废除市场,等于摧毁文明社会本身

张维迎:如何走出低信任社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