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这十年 | 规划引领古都发展,宏伟蓝图照进现实

王琛琛 1039调查团 2024-02-08


十年奋进铸辉煌,双奥之城启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北京明确城市战略定位,重塑发展格局的十年,是抱持“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精神密码,不断书写“建设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时代答卷的十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北京视察,看规划、访胡同,问百姓冷暖,听民众心愿,明确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提出首都建设目标,为北京发展指明方向。


十年来,北京市遵循总书记要求,关照千万百姓所愿,直面挑战,锐意改革,以首善标准建设首都,以宽阔的战略视野和坚决的推进措施,破解治理“大城市病”的每一道难题,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每一项目标任务,踏石留印,砥砺前行,在北京发展史上留下了一座座重要里程碑。


十年里,北京实现深刻转型,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从城市管理转向城市治理,城乡环境品质发生历史性变化;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功能布局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年里,北京不断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高精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两区”建设跑出加速度。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五子”联动,持续改善民生,首都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年里,北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注重内涵,注重末端,率先出台“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探索形成回天地区大型社区治理样本。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北京蓝”替代了雾霾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十年里,依托长城、大运河和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北京构建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轴线申遗老城修缮,擦亮了北京“金名片”;传统风韵和时代风貌相结合,彰显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特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更是让北京成为独一无二的双奥之城。


波澜壮岁欣回首,敢在人先又续征。北京,这个14亿中国人的首都,正扬帆开启现代化建设新航程,正致力于建设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而这一切,在总书记一次次视察北京,一篇篇对北京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已然绘就蓝图。在迎接党的二十大之际,北京新闻广播、北京交通广播记者,沿着总书记在北京留下的足迹,回访当年的亲历者,重温总书记的话语,展现北京这十年的时代画卷。7月1日起,北京新闻广播、北京交通广播、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京津冀之声、北京外语广播,联合推出系列报道《北京这十年》。



今天推出

第一集


1

规划引领古都发展

宏伟蓝图照进现实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第一站选择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他对首都的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八年来,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以总体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一幅千年古都新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铺展,并一步步照进现实。


2014年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考察。他察看城市模型,观看浓缩了北京建城史、建都史、建设史的专题片《不朽之城》和《古都巨变》,了解北京地理环境、规划布局等情况。


专题片:随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定都北京,这座华美而衰颓的古城,与共和国一起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记者拍摄

北京城市沙盘/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供图

北京中轴线/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供图


古都北京的规划发展,牵动着习总书记的心。他指出,一个城市首先要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2014年4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七版北京总体规划编制的大幕拉开。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体规划处一级主任科员边雪说:


边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讲得最多的就是城市规划建设。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总规的编制和实施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来编制。


很多“大城市病”的产生也是因为城市规模超过承载力上限,总体规划提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减量发展,同时总体规划聚焦人口过多、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问题,从源头入手综合施策,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北京城/来自网络


广征意见、数易其稿,2017年金秋,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确定了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随后几年里,城市副中心控规、14个分区规划、核心区控规相继落地生花,描绘出首都发展和建设的新蓝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供图


张迎星:这是咱们2017年的时候,你看工人正在打钻,这还有钩机在这挖……


说话的是史家胡同居民张迎星,今年64岁的他在这里已经住了大半辈子。胡同最近几年的变化让他颇为感触,他把700米长的胡同搬到了10米画卷中,用画笔记录下了《史家十景》。


张迎星:2017年的时候,咱们这个胡同搞了一个架空线入地,原来支楞八叉这些电线特别难看。等线一下地,这树长得也好了,夏天绿荫参天,特别美。我也有感而发,我得画一个咱们胡同的全景,记录一下,希望我们的胡同越来越好。


张迎星为史家胡同架空线入地作画/记者拍摄

东城区史家胡同充满生活气息/记者拍摄

史家胡同整治前后/东城区城管委供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老城不能再拆了。“有机更新、整体保护”成为老城发展的方向。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王涛说,既保留古都风韵,又让老胡同的居民过上现代生活,是几年来环境提升的基本遵循。


王涛:街巷修复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文物古建的韵味,用了修旧如旧的方式,同时我们对公共设施进行了综合提升,人走到哪里都有小的绿化。随后,我们要向小巷院落内部去延伸,比如上厕所难、下雨积水,院里空间狭小,通过改造让老百姓生活更便利。


整治后的东城区柏树胡同/记者拍摄

整治后的东四南大街/东城区城管委供图


视线由中心城转向五环外。早高峰的地铁列车满载着乘客从昌平线沿线的各个小区而来。从朱辛庄站下车,同台换乘8号线进城,是大部分上班族的通勤首选。


乘客:我一般从昌平南邵坐到朱辛庄,然后换8号线去南锣鼓巷附近上班。地铁特别方便,不堵车。并且因为我在始发站上车,所以会有座位,在地铁上正好能写点东西。


乘客:特别方便,就一下地铁到对面就是8号线,时间上挺便利的。


北京地铁昌平线/来自网络

早高峰的地铁昌平线朱辛庄站/记者拍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到2021年底,北京地铁和市郊铁路总里程已达1148公里。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轨道交通规划管理处副处长王婧表示,不久的将来,这个数字就将实现翻番。


王婧:我们组织编制了北京市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分别在中心城区要加密度,在城市副中心要搭框架,在外围廊道要提速度,环京的生活圈要促联动,四网融合要优换乘。到2035年,将建成含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区域快线的综合规划线网,总规模达到2600多公里。


这两年我们除了落实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推进,同时加强了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的一体化的相关工作,提升车站地面上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有效地解决一些职住平衡,缩短大家的通勤时间。


北京地铁线路图/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供图


常住人口稳步下降,森林覆盖率提升到44%,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八年来,北京紧紧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有序拉开城市副中心框架,大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一核两翼”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未来的北京值得更多期待。


王凯:下一步首先还是首都核心区的高水平的服务保障,总书记讲要静下来。2000万人这么大一个城市,怎么样保证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交通能够不拥堵,居住环境比较好,这个有大量的细节是要做的。


还有一点就是城市管理,过去几十年我们的精力是建设,未来几十年我们的精力是运营和维护。首都不单单是对北京的历史文化的呈现,对我们180年的近代史,百年的党史,70多年的新中国历史,都要做一个全面的呈现。


北京绿地越来越多/来自网络


记 者 | 王琛琛

编 辑 | 赵明聪

主 编 | 程    艳



要闻推荐

视障人士“听见”信号灯,这些是北京交管首创

北京车主置换车辆最高补贴1万元,权威部门详细解读——

充分利用场馆、发展全民健身,北京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这十年 | 规划引领古都发展,宏伟蓝图照进现实

王琛琛 1039调查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