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史学习教育观影推荐 |《开天辟地》

北京人大 2022-09-25





















党史学习教育

观影推荐























本期党史学习教育观影推荐

让我们一起走进

电影《开天辟地》


作为中国首部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表现内容的电影作品,30年前上影创作的《开天辟地》深入历史现场、寻找革命先驱者的真实足迹,被认为是一部突破了简单创作观念、写出了历史真实的里程碑式作品。影片上映后荣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编剧奖等多个奖项

《开地辟地》全片欣赏(163分钟)





《开天辟地》是有着“主旋律专业户”之称的著名导演李歇浦所执导的历史题材影片,上映于1991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向建党70周年的献礼片。

《开天辟地》是第一部在荧幕上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巨片,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伟大历史事件。影片以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史实为依据,真实地反映了爱国志士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惊心历程,成功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先驱人物再现于银幕,并表现出他们的鲜明性格。




《开天辟地》与其它重大题材相比,有其自身特点,影片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史诗式、全景式、纪实性的历史画卷。在还原真实历史的同时,刻画出一批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领袖群像,人物个性鲜明,戏剧冲突强烈,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性的交相辉映,使得影片非常有感染力。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的早期先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分子,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用自己的生命呐喊、抗争,为民族的前途命运奔波奋斗,他们是一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但李歇浦导演并没有将他们刻画成威严不可靠近的神仙人物,而是感情丰富、性格迥异、充满生气的血肉之躯。李大钊博学多才,高瞻远瞩,稳重内向,顾全大局;陈独秀耿直豪爽,勇于斗争,但主观自信,恃才傲物;毛泽东聪慧机敏,豪放洒脱,略带乡土气息的外表掩不住内在的才华和英气。影片在歌颂他们不惧牺牲、探索救国救命道路的同时也刻画出他们身为人父、人夫、同志之间的真挚情感,让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开地辟地》电影背后的故事
“以史携人”还是“以人托史”

《开天辟地》的初稿偏重“以史携人”,全片涉及1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创作上出现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人物陷入历史事件之中、缺乏应有的风采。在于本正、孟森辉等艺术家和党史专家、学者的建议下,编剧汪天云和黄亚洲调整思路,尝试“以人托史”,将100多个人物精简到50多个,再集中笔墨书写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张国煮,李达、李汉俊、杨开慧、何叔衡、邓中夏等“主要角色”,以他们的革命风貌和性格特征为演进脉络,引伸和连结发生在他们革命实践中的与建党密切相关的事件,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了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核心,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主要人物的故事基本架构。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四梁八柱要稳,在这个基础上开展艺术创作。”谈及大情节和小细节,虚与实的处理,编剧汪天云表示,片中大的情节如“五四风云”、“陈独秀脱险”、“李大钊去南开演讲”、“毛泽东击鼓湘江”等严格按照史料提示编排结构。细节方面则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让故事生动感人。
汪天云相信,只有细节的高度逼真性才能产生动人的美感。比如,毛泽东在陈独秀白西装上留下的“大手笔手印”,再比如用一个深夜送茶叶蛋探视的虚构细节,表现陈独秀对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严格而深情的两面。
上海的冬天,晚上五六点下班后在徐家汇买两颗茶叶蛋的“小确幸”是汪天云私藏的个人体验。创作过程中,汪天云把这种学校生活体验平移到陈独秀身上,一个北大教授、一个严格的父亲深夜为工作的儿子送去一锅茶叶蛋,又不亲自送而是转托卖茶叶蛋的大婶帮忙送进去,陈独秀丰富的性格层次、深沉含蓄的中国式父子关系通过这样一个极具烟火气的细节跃然纸上。
《开天辟地》问世后,很多人见到汪天云会说:“你们真敢写!”众人口中的“敢写”就包括片中毛泽东向老岳父杨昌济的“深情一跪”,汪天云说,“这是我坚持的,导演也很支持我。”
“第一次让毛泽东在大银幕上下跪在当时是不得了的事情”,汪天云和黄亚洲商量了很久,也有很多人劝汪天云不要这样写,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杨昌济是当时的伦理学大家、讲究礼仪辈分。毛泽东是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人,毛泽东受恩于杨昌济,内心对杨昌济是尊敬的,他向老岳父杨昌济下跪希望对方同意把女儿嫁给他,这一跪写出了两人的情感,也写出了毛泽东内心执著、浪漫的一面。
 

一个细节一个月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作为主要创始人的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什么双双缺席?
创作过程中,为了求证这个关键细节,编剧汪天云用了一个月时间,最后在“北大内部档案第137号”中找到了答案。原来,李大钊当时因为被军警刺伤无法出席,陈独秀则有信带到上海,称“因身负广东省教育委员长之责,为筹建校舍奔忙无法脱身”。
电影是视听艺术,银幕上一个传神的细节往往就能起到重返历史瞬间、刻画人物深层文化心理的作用。《开天辟地》的剧本创作过程中,汪天云从党史记载中查到,担任“中共一大”书记员的是周佛海和毛泽东两个人。从人物经历分析,周佛海是留日学生,毛泽东是湖南教员,不同的个体经历是否让二人日常书写的工具和方式不一样?比如周佛海更可能用钢笔,毛泽东则习惯于挥毫疾书?这样的历史细节,党史资料和人物回忆录中都不会涉及,但摄制组的道具师和“一大”纪念馆的同志证实了汪天云的推断。
“后来,我们从珍藏的革命文献中发现了周佛海、毛泽东的手迹,周佛海的钢笔字流畅潇洒,毛泽东的草楷秀丽娴熟、气韵非凡。”汪天云说。正是这样悉心求证的细节让观众通过大银幕重返历史现场。





素材:“海大电影课”、配音爱好网、中国电影报
责编:张雪松



党史学习教育观影推荐 |《秋收起义》党史学习教育观影推荐 |《开国大典》
党史学习教育观影推荐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
清风轩 | 庆祝建党百年 影视作品推荐:《大决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