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持之以恒抓好两个“关键小事” 严格落实条例法定要求

北京人大 2023-12-23

聚焦 

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工作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命健康,关系首都城市的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2020年至2021年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对“两条例”实施情况开展了检查,聚焦分类习惯养成、推进源头减量、提升管理能力、发挥业委会(物管会)作用和专维资金管理使用等五个方面的问题,研究通过审议意见书交市政府研究办理。2022年9月,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提交了“两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为持续推进两个“关键小事”抓紧抓实,市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上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两条例”实施情况及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书面报告,从严从实从细落实法规各项要求。



2020年5月22日,代表在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忠实里1号院参与垃圾管理条例“三边”检查, 对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记录。



两个“关键小事”越抓越好 法规各项条款有效落实

“关键小事关键少数来抓”,“一把手”负责制健全有效。两个“关键小事”被列为区委书记月度点评会重要内容,成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有效抓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调度,各区加强组织、协调推进,各街道(乡镇)落实责任、主动靠前,各社区狠抓落实、协商自治。垃圾分类整体问题率从2020年5月的15.4%下降至2022年10月的1.85%,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平均问题数从16.3处次下降至2.7处次。86.6%的受访居民对小区物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情况表示满意,较去年提高2.4个百分点,较《条例》出台前提高14.7个百分点,连续三年稳步提升。

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更加健全,物业管理“三率”水平保持高位。按照“全品类、全链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全市建成固定桶站6.35万个、大件垃圾投放点10869个、装修垃圾投放点11012个,建成分类驿站2095座、中转站138座、永临结合分拣中心16座。改造提升密闭式清洁站805座,涂装垃圾运输车辆4274辆。建成焚烧、生化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32座,实际处理能力2.51万吨/日,基本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物业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有效推进,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服务覆盖率、党的组织覆盖率切实提升,截至今年10月,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从12%增加到96.9%,物业服务覆盖率由64%增加至96%,党的组织覆盖率由25%增加到99%,夯实了党建引领物业管理的工作基础。

科技运用水平稳步提升,“关键小事”管理更加精细。结合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贯通的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服务平台建立运行,实现全市49个末端处理设施、6121辆垃圾运输车辆、833座密闭式清洁站数据信息实时上传。垃圾桶和垃圾运输车辆上加装了二维码芯片,生活垃圾来源实现可追溯。小卫星监测方式作用发挥,实现100平方米以上垃圾堆放点精准定位,生活垃圾非法倾倒行为得到及时查处。“北京业主”APP投票平台有效运行,全市3400余个小区36.5万余人注册,发起投票千余次,激发了广大业主参与小区管理的积极性。

接诉即办机制作用凸显,市民群众诉求推动解决。垃圾清运不及时专项治理纳入接诉即办基层治理“每月一题”,按照市民热线、视频巡查和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诉求前20名的街道(乡镇)进行挂牌督办,群众投诉集中的环境脏乱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物业管理突出问题前100小区开展专项治理,建立起“治理类”小区治理机制,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的物业管理类高频诉求和“深层次”难题,第一批63个“治理类”小区治理工作已经完成,第二批65个“治理类”小区治理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执法检查落实落细,遵规守纪意识进一步增强。2021年6月以来,全市组织开展了4轮次的“城管执法进社区”居民个人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检查,累计检查小区(村)5.7万个次、居民(村民)31.57万人次,针对个人未正确分类投放违法行为处罚8.1万起,较好地发挥了执法震慑作用,助推居民个人从被动遵守法规到主动履责积极转变。物业管理执法力度持续加大,《条例》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物业管理执法检查1.8万余次,作出行政处罚1200余件。城管执法、消防救援等部门针对楼道堆物等群众反映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查处。




人大意见得到认真落实 法律巡视“利剑”作用充分发挥

分类责任逐步压实,分类习惯得到强化。垃圾分类宣传精准度进一步提升,《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先后开展3轮入户宣传指导,基本做到全市居民家庭全覆盖。桶站值守方式由人防向技防转变,东城、西城、通州等区探索推广视频监控探头值守方式,优化调整桶站开放时间,减轻监督员桶站值守压力。石景山、顺义等区通过示范楼门、红黑榜等形式表扬分类好的家庭和楼门,警告错误投放行为人,指导督促居民主动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区的五个小区和昌平区“回天地区”开展可堆肥全生物降解袋试点应用。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年第一、二季度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评估中,北京市排名居于前列。重点行业监管进一步加强,源头减量措施更具实效。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有效普及,“光盘行动”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结合推进,在全国率先实行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工作成效评估和通报制度,聚焦全市餐饮企业、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节日聚餐聚会集中时点,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更加有力,“光盘行动”深入人心。包装减量措施有力推进,5类禁止生产的塑料制品纳入《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22年版)》,商品零售场所不得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等法律义务纳入《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质量主要法律义务及禁止行为告知单(2022版)》,累计抽查农用薄膜、塑料购物袋产品552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查处。净菜上市工作稳步开展,推动技术示范,建立产地初加工监测点16个,示范点10个,绿色环保包装、可重复使用包装使用更加广泛,净菜上市比例较2021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厨余垃圾减量按计划实施,非居民厨余垃圾计量收费政策有序实施,4.39万家餐饮企业完成排放登记,新版运输合同签约率达到98%。现阶段突出矛盾有效缓解,分类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垃圾处理设施改扩建工作积极推进,处理能力稳步增强,除已有的12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外,多个焚烧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将达到2.2万吨/日以上;全市现有家庭厨余垃圾设计处理能力5750吨/日,餐厨垃圾设计处理能力2480吨/日,通过新改扩建工程,2025年全市生化处理能力将达到9000吨/日以上。有害垃圾收集、运输监管力度加大,居住区和社会单位因地制宜设置有害垃圾收集容器24032个,各区设置有害垃圾集中暂存点20个,2022年1—10月,全市共清运有害垃圾69.79吨,已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害垃圾集中暂存点、处置转移联单、收运管理台账“双随机”检查及时有效,违法行为查处力度进一步提升。可回收物市场化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北京市可回收物体系建设导则(试行)》《关于印发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备案事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可回收物体系信息化建设持续加快,第一批3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2个可回收物中转站信息已接入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服务平台;大型物业企业与专业回收企业合作顺利开展,“物业服务+社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物业企业内生动力和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热情得到有效激发。物业管理培训体系逐步健全,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再创新高。区、街道(乡镇)物业管理全市性培训有序推进,各级物业管理机构依法履职、执法检查水平不断提升。行政、司法部门联合整理近年来数百件物业纠纷判决,编发了首批10个物业纠纷典型案例。业委会(物管会)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加强,2021年下半年以来,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等方面培训开展千余次,培训人员约8.3万人次。持续推进业委会(物管会)组建成立,2021年7月以来,全市新成立业委会525个,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业委会占比不断提高,顺义、西城、房山等3区大力推进物管会向业委会转化,成立数量居全市前三,顺义、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5个区业委会占比均已超过80%。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改革完善细化,信息化系统正在加紧建设。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关于深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改革方案》已印发实施,《北京市深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改革的若干措施》正在研究制定,将进一步细化归集存储、规范使用、补建续筹等改革措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补建和续筹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已完成12个试点项目补建续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正在加快完善,将实现缴存、支取等业务一网通办;市、区两级住建房管部门可使用数据查询统计功能掌握全市(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基本情况,实现实时动态管理;业主可通过系统完成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交存、房屋账户收支明细及余额查询等业务的在线办理。




持之以恒抓好两个“关键小事” 集中力量解决群众诉求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及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大家表示,当前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仍不稳固,分类不到位、清运不及时问题依然存在,快递、商品过度包装问题仍然严重,业委会(物管会)履职仍需加强培训引导。建议要持续强化快递包装减量等垃圾分类源头治理措施,关注住宅小区安装充电桩问题,夯实物业管理基础工作,做实做优业委会(物管会),全面提升业委会(物管会)履职能力。市政府相关部门表示,下一步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落实市委及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工作“持续攻坚、取得突破”。久久为功,“分”出绿色“轻”城市。聚焦科学管理,提升专业化水平。完善分类投放收集环节建设管理,解决群众反映的噪音、异味等问题。持续抓好垃圾清运不及时问题治理,做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按规划补足处理设施能力短板,加快改扩建工程进度。总结推广“物业服务+社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装修垃圾收运处一体化试点,支持骨干回收企业开展全链条、全品类运营,激发市民参与热情。聚焦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建立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深化源头减量措施落实。用好市级生活垃圾分类以奖代补资金政策,增加物业服务企业内生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服务平台应用,不断扩大分类数据的覆盖面。挖掘数据应用的关联性,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溯源能力、监管能力和支撑能力。聚焦习惯养成,提升自主分类水平。持续做好居民工作,在服务群众和普法执法方面下足功夫。结合实际不断总结梳理基层生活垃圾分类典型经验,搭建交流学习平台,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提升基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能力水平。持续抓好“四个示范”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普法监督员制度,加强业务培训,有效落实“宣传、指导、监督、反馈”职责,解决“不敢管、不善管、不会管”问题。持续开展“城管执法精准进社区”,深入基层促进居民分类习惯养成。聚焦多元共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借助基层治理改革,打好生活垃圾分类持久战和整体战。督促指导全市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同时带动家人及周边群众养成生活垃圾分类好习惯。切实发挥街道(乡镇)、社区(村)党建协调委员会和党组织核心作用,强化组织引领,将生活垃圾分类动员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和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社区(村)党组织、居(村)民委员会、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市民群众等多元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握指成拳,共筑居民“安居梦”。坚持党建引领物业管理不动摇,进一步健全街道(乡镇)党(工)委统一协调,相关部门联动执法,协同解决物业管理问题的工作机制,推动解决深层次难题。完善社区党委领导、多方参与的常态化协商议事机制,切实引导居民开展自治,最大程度凝聚共识、解决难题。健全区级行业党委组建,实现市区行业党委对全市住宅物业服务企业党建引领全覆盖。继续做好“最美物业人”评选,发挥典型模范引领作用。夯实物业管理基础工作,稳妥推进具备条件的物业管理区域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委会。做实做优业委会(物管会),切实加大业委会(物管会)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业委会(物管会)履职能力。进一步加强对业委会(物管会)的指导监督,确保业委会(物管会)依法规范履职。坚持物业服务市场化方向,进一步提升《条例》法定的四种物业服务形式覆盖率。持续推进数字化监管与智慧物业建设,不断优化升级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北京业主”APP。扎实开展诉求前100小区物业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治理类”小区治理,切实回应群众诉求。按照既有方案持续抓好“每月一题”之“物业服务不规范问题”解决。督促激励物业服务企业落实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人的相关责任,协同推进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持续开展综合执法检查,同步推进物业管理水平提升和疫情防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实。持续深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改革,健全完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改革政策,加快修改《北京市深化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改革的若干措施》并再次上报市政府审议。结合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试点工作情况,研究部署全面推广改革措施,确保改革落实到位。加快推进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引入保险试点。来源:《北京人大》第12期作者:闫闯
责编:吕亚南

【要闻】二〇二三年首都军政座谈会召开 尹力苗华裴金佳讲话 殷勇主持 李伟李秀领魏小东刘伟出席

【要闻】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四十七次会议 任命夏林茂、于英杰为北京市副市长

【要闻】本市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 李伟讲话 李秀领主持

【要闻】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准备就绪 会议将于1月15日召开 拟举办专题新闻发布会

【聚焦】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发言摘登

【聚焦】推动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 夯实大城之治的民主法治之基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综述(下)

【聚焦】法治力量保障大运河文化重绽京畿大地——京津冀三地协同立法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聚焦】立法护航城市更新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