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星抨击中国渔民滥捕,是中国人吃光了全球的海鲜吗?

闲蛋黄 伊森艾玛 2023-06-22

凭借《罗密欧与朱丽叶》、《盗梦空间》、《泰坦尼克号》、《荒野猎人》等片圈粉无数,国人熟悉的、好莱坞明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中国人称“小李子”)。

除了演员身份,莱昂纳多也是一名环保概念的推动者。据联合国官网,他旗下的基金会为全世界逾35个创新养护项目提供了支持,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理解莱昂纳多为何会对《纽约时报》有关报道进一步发声。近期,莱昂纳多在社交账号上连续发文,炮轰我国渔民。

他表示:过去的20年里,中国将其深海捕鱼船队数量发展到数千艘,这导致中国耗尽了中国附近的海洋里的鱼类资源。但他们没停下来,反而他们的渔民航行到世界其他地方的海洋,继续深海捕捞。这种做法对当地经济以及海洋物种的可持续性影响拉起了警铃。

小李子说的是实情吗?

中国海洋捕捞量排名世界第一,是事实。中国人口占到了世界人口的18%。相比之下,我们才占1亿吨全球海洋年捕捞量的15%(并不算过分)。

中国远洋(深海)捕捞量220多万吨,占世界年远洋(深海)捕捞量约450万吨近一半。但由于远洋(深海)捕捞运回国内的成本较高,所以大部分高价值水产品选择直接在国外销售,低价值品种才运回国内销售。也就是说,老外虽然自己没捞鱼,却也是中国捕捞业的受益者(他们可以获得性价比更高的海产品)。

中国渤海和黄海渔业资源局部“荒漠化”,近海和主要江河、湖泊的渔业资源衰退是事实。比如,浙江舟山渔场曾经的四大海产,只有带鱼还能形成鱼汛,野生大黄鱼、小黄鱼、乌贼的产量都是严重下降,但原因也不止是过度捕捞,还有海洋污染等各种原因。

所以,小李子的建议是?他没说,只是传了个话。“巧合”的是,在小李子发帖前,《纽约时报》926日和27日连发了两篇相关文章。

926日题为“中国如何把靶子对准了全球渔业供应”的文章中,《纽约时报》更是宣称,中国的渔船已把中国海域的鱼都捕光了,跑到诸如印度洋、南太平洋、非洲以及南美的海域捕鱼。生生给中国渔民扣上一顶不顾吃相、抢夺别国资源和破坏环境的“大帽子”。

可持续发展,中国从来就没闲着

1995年起,中国就全面实施伏季休渔制度,2018年黄河流域正式实施休禁渔制度,2020年发布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保护渔业资源,中国是认真的。

中国远洋渔业起步于1985年,当时并不具备去公海捞捕的能力,需要与其他国家合作。直到90年代,中国才开始在公海独立捕捞,我们向来是世界远洋渔业的跟进者、后来者、服从者。

中国严厉打击IUU问题(即所谓“非法、未报告、无管制远洋捕鱼”)。农业农村部会通过船位监控、观察员、补贴政策的制约。渔船实行24小时船位监测,所有远洋渔船均须安装并正常开启船位监测系统(VMS),每小时自动报告1次船位,远高于每4小时1次的国际通行做法。发现违规零容忍,不仅把企业整体资格取消掉,还会砸饭碗,将其驱除出行业,人列入黑名单。

2017年以来,限制野生捕捞量和减少船只数量一直是中国渔业政策的核心,当时各省被告知要运营多少艘船只。根据《中国渔业年鉴》的数据,到2020年,中国近海作业船已从2015年的约27万艘减少到4万艘,总渔获量从1300万吨减少到近1000万吨。

为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农业农村部多次调整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2017-2018年对海洋伏季休渔的时间和作业类型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同时科学设定了休渔期间特许捕捞品种;2020年以来,中国连续两年在西南大西洋、东太平洋等公海的重点渔场,实施自主休渔措施。这也是别的国家没搞过的。

除了实施自主休渔,中国还积极加入了8个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委员会(ICCAT)、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CPFC)、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SPRFMO)、南印度洋渔业协定(SIOFA)、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

我们不是不欢迎国际组织或相关政府监督,只是不愿看到恶意无端地抹黑,为了黑而黑的做法。动动嘴巴很容易,但无助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世界变的更美好了吗?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个水产消费大国。2021年,海洋捕捞产量占我国水产品总量的15%。远洋(深海)捕捞产量占其实不到4%。中国消费的水产不靠捞,而是靠自己养殖。

我国水产养殖种类达300种以上,涵盖鱼、虾、蟹、贝、藻等各类水产品种。其中草、鲢、鳙、鲤、鲫和罗非鱼等鱼类品种产量超过100万吨;河蟹产量超过50万吨;牡蛎、蛤和扇贝等产量超过100万吨;海带和江蓠产量超过30万吨。除了自用,中国水产品每年还大量出口,占全球产量的60%。喝水还不忘挖井人呢,中国提供了大量优质水产品,你们就是这样感恩我们的贡献?

渔业资源当然需要保护,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十三五”期间各地每年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2000余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近10亿元,放流水生生物苗种300多亿尾,为恢复渔业种群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鱼礁能为鱼类等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索饵繁殖场所,使鱼类聚集而形成渔场。为修建人工鱼礁,自2003年以来,像舟山市共投入资金1.25亿元,先后在中街山列岛和马鞍列岛等海域,投放各类人工鱼礁47.5万空立方米;为恢复渔场资源,舟山从1982年开始,每年进行海洋渔业增殖放流,从未间断。

近年来,东海渔场的日本对虾、海蜇、梭子蟹等捕捞量逐年增加,已近绝迹的大黄鱼有了零星渔获量,三疣梭子蟹产量增幅最明显。目前,大黄鱼已连续7年蝉联我国养殖规模最大和产量最大的海水鱼类,其他野生种群也开始逐渐恢复。

拓展阅读:消逝的纽芬兰渔场

纽芬兰渔场曾经是与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和秘鲁的秘鲁渔场齐名的世界四大渔场。这四大渔场多由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形成,丰富的饵料引来鱼群。

纽芬兰岛渔场周围是舒展的大陆架,水深不到百米。从北极圈南下的冷洋流沿海岸进入圣劳伦斯湾,在纽芬兰岛附近与墨西哥湾暖洋流相遇,冷暖洋流之间的温差使表层和深层的海水发生交换,海底的养分被翻上来,浮游生物非常丰富,从这里入海的圣劳伦斯河也从陆地带来更多的养料,吸引了大量海洋生物来这片海域捕食、产卵和繁殖。

1497年,意大利航海探险家约翰·卡博特在日志中写道:“只要把石头放在篮子里,把它沉到水里,篮子里马上就装满了鳕鱼。”另一位船员则形容道:“鱼群是那样的稠密,我们简直就是踩在鱼群的背上走上岸的。”

纽芬兰渔场被发现的时代,恰好欧洲的肉食昂贵,且因宗教原因,一年中有很长时间不允许吃禽畜肉。高蛋白的巨量鳕鱼给欧洲人带来了“新生活”,成为欧洲廉价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17世纪,英国成为纽芬兰渔场的主角,将大量的鳕鱼干卖到欧洲各国而发了大财。纽芬兰1907年成为自治领,随英参加了一战。后来美国等渔业产业繁盛了,全球鱼肉价格的下跌,纽芬兰地区财政萎缩,债台高筑,于1949年加入加拿大联邦。

纽芬兰渔场以往都是以渔民家庭为主体,小船作业。捕获量适中,并特意避开了鳕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经几百年的捕捞,渔业资源仍十分丰饶。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渔轮上配备了现代化技术,可将鲜鱼速冻保鲜,先进的速冻技术让欧洲人也能够享受来自遥远纽芬兰的新鲜鳕鱼了。纽芬兰的渔民没有能力与大型机械化船队竞争,只能眼睁睁看着鳕鱼被外国渔业公司捞走。

全盛时代不到十年,纽芬兰渔场产量便开始从巅峰滑落,到了1975年,近海产量已经减少了六成。1977年,加拿大政府宣布设立海洋经济保护区,不过也只是将外国渔轮挡在门外。加拿大政府大力发展本国现代渔业,不仅使用大型拖网渔轮,而且用更现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电子、声呐技术将船队武装起来,让残存的鳕鱼无处可逃。

1987年,加拿大渔业部长自豪地宣布,纽芬兰近海鳕鱼的捕捞量达到了110万吨,创下了历史纪录。可就在第二年,渔场的鳕鱼生物量下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1992年捕捞量暴跌之后,加拿大政府不得不下达纽芬兰渔场的禁渔令。本指望两三年以后鱼群就会回来,可关闭已整整二十年了,鱼群仍不见踪影。

“一切都太晚了!”鱼群没有足够的时间繁衍,生态环境的彻底破坏改变了鳕鱼的生活习性,使它们的生长、成熟和繁殖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的纽芬兰渔场,鳕鱼只在每年5-12月允许捕捞(南海岸总配额每年仅7,000吨,仅相当于当年一艘拖网渔船不到两天的捕捞量);此外,每年还允许在4-7月捕捞5,000吨峨螺和6万吨螃蟹,4-12月允许捕虾,其余时间,渔民们只能靠失业金躺平。

就在纽芬兰出现危机的时候,挪威的鳕鱼也开始告急。鳕鱼捕捞同样是挪威北部的经济命脉,有上千年的渔业历史,八百多座渔村和数万渔民。为了保护鳕鱼资源,挪威政府立即实施了严格的配额管理。

面对愤怒的抗议、攻击和谩骂,在执政党的短期政治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面前,挪威政府选择了后者。管理部门顶住巨大压力,严格限制对鳕鱼的捕捞,并在19901月通过了巴伦支海渔场长期休渔的决议。幸运的是,经过3年的痛苦等待,大鳕鱼群又回归了,鳕鱼生物量甚至超过了25年前。


“一切有效的行动,必须在海洋尚有生机的时候采取。”像纽芬兰这样过分透支的渔场,无论是禁渔,还是补救措施,“来的”都太晚了。

往期文章:

诺贝尔奖的成功,可以被我们复制吗?

C919一飞冲天,我们只负责造个壳吗?

“新港之争”,新时代下的双城记

俄罗斯不等于苏联,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双重国籍,一场关乎忠诚的考验

瑜伽,印度文化的紧身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