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成为“国家级段子手”之前,白岩松到底经历了什么?

读者人物 2020-09-03



能在20多岁拥有家喻户晓和奖杯簇拥的声誉,现在的新闻人再难比肩白岩松。现在,他依然语气顿挫、义正词严。从年龄的感慨,到养老问题,到方向方法问题,白岩松还是一如既往地由点及面,忧国忧民。



能在20多岁拥有家喻户晓和奖杯簇拥的声誉,现在的新闻人再难比肩白岩松。


从写“渴望年老”的20多岁到44岁,岁月推搡着他,“渴望年老”慢慢迎面而来。


他依然语气顿挫、义正词严。他包揽了几乎所有的大型直播,被媒体称为“电视老人”,新闻系学生把他当精神教父。


他说 :“我曾经跟很多年轻人说别指望我停下来等你,你必须用更快的速度超过我。



不算上特别节目,他的工作量也很惊人,每周他要保证《新闻1+1》的三期直播和《新闻周刊》的一期录播。


无数个夜晚,晚上10点,下了央视老台方楼二楼《新闻1+1》 直播台,他西装换为休闲服,与我们道别,披着月光,奔回东郊的家。


找他的邀约从不间断,他却不当好好先生。抗拒名利与权势的诱惑,与各种商业活动保持距离,却尽力挤出时间,对高校的演讲邀请敞开大门。


他说,他喜欢和高校学子交流,正在被知识启蒙的年轻人,即将成为舞台主角,是推动历史的最大潜力股。


直播时,他谈民主改革、制度推进、程序正义。而在高校,他的演讲题目多是“青春、信仰和幸福”。



那个他,自称“师哥”。结合自己八次租房的经历,谈蜗居、高房价、北漂与逃离北上广


那个他,谈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强,获取自己更加稳定的位置和向前进的速度就更快,不可替代性需要你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维方式,需要你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来。


那个他,还谈电影。“最高明的恐怖片的导演,高明之处在于,调动你自己的想象力吓唬你自己,人生对未来的恐惧就是如此,都是你自己的想象把自己吓着了。”



工作性质决定了他要与纷繁复杂的新闻世界厮守,而他,展现出一片舒展的生命姿态。


“36岁本命年的时候,《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一下子让我把很多问题想明白了,‘无私为大私’,不是总像我们说的要大公无私,喊口号,人家就告诉你,无私为大私。当你真无私的时候,你得到的是最多的。”


那时,他一下子推掉了几个栏目的制片人职位。在央视,制片人意味着“人、财、物”大权在握,他的放弃需要多大的胆识。而现在,他没有任何行政职位。



当年,他任《时空连线》制片人时,每月会给同事发一本自己推荐的书。


《新闻1+1》时期,早已远离领导岗位的他,偶尔还会给同事发书,书的种类很跳跃,有时是科学松鼠会的科普书,有时是传播学学者迈克尔·舒德森的《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这种严肃学术书。


他爱看书,但很少给人写序。在各种谋略心机、讲求实用上位的书堆中,能入他法眼的书不多。他给证严法师、于丹的书写推荐语和推荐序。这是两本与心灵细语的书。


他讨厌干涩的人生,业务的认真挑剔不影响聚餐中的欢腾,不影响生活气息的浓厚。


他深谙星座学。有一次后海聚餐,他把我们每个人的星座和特点都点评了一遍。


他酷爱足球和音乐。遇到“中国足球打黑”、“审判足球官员”之类的新闻,《新闻 1+1》的节目绝不会放过。他一遍又一遍,表达他的愤怒。



他听小娟的民谣、“痛苦的信仰”的摇滚,看最新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神探夏洛克》,在饭桌上和我聊话剧《喜剧的忧伤》,一部关于日本喜剧审查制度的反讽剧。


伦敦奥运会,他做《奥运1+1》节目,每天他都在选歌,用到节目短片里。我的同事说,白老师,我还跟你学会了怎么选歌。


他从来没离开媒体的视线,他是媒体同行永不疲倦的观察对象、行路标和风向标,采访他的记者们不用担心彼此间信息撞车,因为每次接受采访,他的新鲜观点迭出,像哆啦A梦的百宝匣。


2012年9月,《人物》杂志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勾勒他的先生形象 :“他口吐诤言却不刺耳,他站在爱护党的立场上说话,也没有显得古板。他是理性先生。从公众形象上他是典型的半框眼镜、国字脸和正色先生。也很难说他不是狡黠先生。最终,白岩松是稳健先生和正确先生。


如今,央视每年年历上,总在“一月份”显著位置的他,被人叫作“央视一哥”。


他被赞赏、放大的同时,也被严苛挑剔、审视着。



这些年,白岩松在众多网友的舌尖上,上演了多次被自杀、被停职、被禁言的传言事件。


他自己说 :“我没有想过像大熊猫那样让全中国人民都喜欢我,从来没有想过。”


从2009年的“自杀”,2010年的“挂职”,再到2011年的“辞职”,几乎每年网络上都会有一些关于白岩松的流言。


他在《幸福了吗?》中针对“自杀”传言说 :“这不过是一次与我有关但其实又与我无关的娱乐,人家不求真相,只求完成这样一个娱乐的过程。”他还说 :“所以我终于明白,自杀的不是我,而是这个时代,是人心。


白岩松认为,被质疑也是进步必有的一部分。



“我们刚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互联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如何发出声音?怎么样去理解自由?怎么样去理解民主?怎么样去理解众声喧哗?怎么样去面对你不同意的声音?我觉得都是一种训练。”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岩松对争议倒是很豁达,也很辩证 :“互联网其实正在这种乱象当中提供着这样一种训练。但是我们不能沉浸在这种乱象当中,以为有很多事情都是对的。我觉得要逐渐地自我梳理,明白什么是错的,否则我会非常担心。


网络上的黑白粉丝,孰是孰非,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白岩松在书中写到过,在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十年,书籍的意义在于打开了一个世界,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以为世界只有家乡海拉尔那么大,生活的半径很小,人生的疆域被书大大拓展了。


“我能成为今天的我,一定和名著有关。2015年11月10日, 白岩松和作家周国平、毕淑敏等人在北京开讲一堂“经典阅读课”,台下是800多名风华正茂的中学生。


白岩松坦言,阅读经典,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小时候知道‘美’和‘丑’的对比,跟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有关,卡西莫多这个人物让我开始意识到,不能光凭外表长得不好看就觉得人不好。”


白岩松的“名著”有自定义版本。白岩松在多个场合说过, 影响他最深的四本书 :《新华字典》《朦胧诗选》《曾国藩》《道德经》


《新华字典》推动着一个又一个中国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中国人。朦胧诗选里有美的文字同样也有忧心忡忡的文字但是加在一起把责任给了你


《曾国藩》中有最复杂的人性,有让人尊敬的、气愤的、摆不开、钻进了牛角尖的曾国藩。在一个人的身上,人性竟然如此复杂。道德经帮助当时快进入中年的白岩松把很多事情想得越来越开



2018年春节前,白岩松隆重撰文,谈50岁。像是对待一个议题的评论,忆古思今、引经据典、分不清是滋补心灵的鸡汤,还是对抗沧桑的“鸡血”。


从年龄的感慨,到养老问题,到方向方法问题,白岩松还是一如既往地由点及面,忧国忧民。但是,他更清楚个体的局限。


以前说过的“既得利益者”,现在改变了说法:“不做一个既得利益者,始终向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利益的方向去使劲。记得为年轻人说话,甚至有时替他们遮遮风、挡挡雨,并总是乐于为梦想敲鼓。


那个当年浑身激情、横眉冷对不平事的青年,变得眉目慈祥,话语圆润。什么反抗、挣扎、呐喊、助威,什么在世界大青石上撞出几丝裂纹、撞一头青包,都随风飘逝。


文内容节选自《寻找白岩松:讲述新闻人自己的故事》,刘楠 著,这是一本写白岩松的书,作者与白岩松共事十年,亦师亦友,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与白岩松多次沟通,全面展示了一个“国家级段子手”“自带弹幕解说员”,一个主流又另类的“新闻守夜人”的形象。注: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 期 书 籍 获 奖 粉 丝 / 

请7天内于后台留下收件地址领书



 / 往 期 推 荐 / 


 / 长 期 征 稿 / 

我们长期招募新媒体作者&投稿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相关信息


想要更多福利

点个在看告诉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