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老师,她曾引领我穿越迷茫,回归自我

空间作者 二湘的七维空间 2021-11-04


电影《青春派》剧照,图源网络


今天是911二十周年。二十年前的今天,我在奥斯汀,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在去上班的路上,听的是古典音乐台,主播说,我们一般不报道新闻,但是今天还是要说一下,全美所有的飞机都停飞了。我们大吃一惊,马上调到PBS听新闻。到了公司后,我和同事一起在会议室看电视直播,就那么看着世贸中心二号楼在眼前轰然塌陷。那种震撼,一直铭记在心,六维发了几篇纪念文章,空间视频号也发了一段视频还原恐怖袭击全过程。二十年前,美国很快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而前不久,美国也从阿富汗撤军。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愿逝者安息,愿这世间的爱能够战胜恨。——二湘


他乡故知


文/木子

1


下班刚到家,座机电话铃声大作,拿起话筒,却没音。刚转身离开,电话又叫。这次接通了。

 

您这是崔成家吗?

 

不是,您打错了。

 

原来给我说的是这个号码呀,对方小声咕哝着,搬家了?这是部队电话吗?

 

我又把听筒升高,耐着性子说,这是家里电话。并把“家里”加了重音。


我知道是家里电话。这家是从天津来的吗?对方还锲而不舍地追问。

 

您找谁?天津是我工作的中转站,对天津的感情增添了我的耐心。

 

这家人姓邹。

 

听到夫家的姓氏被提喽出来,我禁不住问,您是谁?

 

我姓郭。

 

姓郭的多了。听声音电话那端应该是位老太太。对方怯怯的声音让我不忍立刻挂掉电话。


孩子叫邹一朋。老太太迟迟疑疑地继续说,听得出老太太在努力挖掘记忆的纵深。

 

啊!您是谁?这下不会错了,肯定是打对电话了,对方不仅知道姓氏而且喊出了我儿子的小名儿。

 

我是郭…..

 

天哪,郭老师!我禁不住大叫起来,您怎么找到我的?

 

这是崔成家吗?

 

郭老师,我是李央。这是李央家!您找对了!

 

哦。李央?对,我就是找李央。我怎么说成崔成了!唉,我老了,看着你的名字还喊错了。我拿着你寄给我的明信片,照着上面的电话号码打的,你们没搬家呀?

 

我们不是没有搬家,只是把电话号码也搬过来了。当时没想别的,也没有那么多找别人的电话打进来。要不然说不定和郭老师永远失联了,不改电话号码是多么正确英明啊!

 

郭老师说,我打了好多次电话,都没人接。你不是五点下班吗,五点半咋也到家了吧?今天我决定往后抻抻再打,竟然找到你了!

 

除了今天的电话,郭老师还打过多少次?被拒绝过多少次?

 

难道,那么多找别人的电话都是郭老师打过来的?天哪,我记得每次电话找那个崔成,就把电话挂断,毫不犹豫,一妇当关。

 

打了不通还打,打了遭拒还打。这是郭老太太的风格。反复拨打的电话的那头一直都是两个结果:没人接或者打错了。过几天再拨……

 

她没有怀疑过那串数字的正确,要怀疑也只怀疑电话号码换了主人或者时间模糊了数字。所以她打了又打打了还打。

 

2


1998年,我带着三岁多的孩子刚刚踏上天津的土地时混沌茫然,晕头转向。本来我们娘俩千里迢迢随军而来,不想我们刚刚被街道认定天津身份,我们追随的那人又被如山军令调到北京,而我们还得再等三年才能够达到直追北京的条要求。于是,我和孩子开始了异乡异客的生活。

 

我新入职的学校缺人,我成了三个班160多人的语文老师。也曾累得趴在办公室桌上嚎啕大哭。批改160多人的作业曾经累得站不起来,扶着墙好不容易站起来半天迈不开脚步。那时,我夜里睡觉保持着一只眼是睁着的。 


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上班比我晚下班比我早,孩子刚开学又感冒咳嗽。从苏北到天津,语言也是我教学工作的一大障碍。我要接受一轮一轮的被听课,新学校地域广阔新旧建筑错落参差,置身其间如转迷宫,我像一棵连根拔起被抛弃旷野的歪脖子橘树,独自承受着四面八方的刀光剑影。时时自问——为什么要到别人的地方来?

 

直到现在,没备课急急往教室跑推开门看到一群听课的领导严阵以待,或者到上课时间了我却找不到教室......这些无法驱除的梦魇,都是初到天津坐下的病根。

 

3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郭老师在校园里干什么总是带着我,耳边老响起郭老师慢条斯理的声音,“这是李央,新来的老师,教语文的。李央,这位是……”走一路说一路,郭老师好像认得全学校的人。

 

她常对我说,多干点活累不坏。事情不怕多就怕乱。你尽量把话说慢一点,快会掩盖了你语言的精彩。遇到我放任语速,郭老师就笑着提醒,又说外国话了。或者告诉我,说中国话!

 

四面楚歌八面埋伏中,我偷空把从哪儿看到的有意思的字句随手写到教材、教参等纸张的边边角角。渐渐过渡到胡乱记下一己的体会与感受。后来,听到、想到什么自以为有意思的东西我会随时记下来,有时有哪句话“想”丢了还会拆墙打洞地追索,直到缉拿归案才能安心。

 

这个习惯其实不是从天津开始的,只不过在天津更频繁更广泛了些。有点小偷小摸的怪癖与幼稚,怕被别人发现后笑话。但还是被郭老师发现了,她小声念起来,由衷地感叹——写的真好!

 

这是我随手记在课本上的感慨。我特别不好意思,仿佛身上的胎记大白于天下。郭老师笑意盈盈道,字也写的好看。你这个习惯不错。

 

真的?我的字也好看?

 

长到三十岁,我的字一直深为没正式上过学的父亲诟病,父亲对我的语言表达也给予痛批:还当老师呢,说话那么快谁能听清楚!

 

还有,小时候我和弟弟在煤油灯下写字,母亲总说弟弟的字写得好。背着母亲,我和弟弟插花写、颠倒写、一人一个字地错着写,上小学的姐弟俩穷尽想象地设置、编排、布控,但不识字的母亲总能一眼看出弟弟写的字好看。

 

而今天,在别人的地方,我的字竟然“好看”起来!看着郭老师满脸的诚恳和笃定,我赶快转移温热的视线,不让泪水决堤。

 

电影《青春派》剧照,图源网络


4


那天我出去办事问路,路边的一中年男人给我指示,我还是不明所以,就又追问了一句。惹得旁边的老太太勃然大怒,“不知道不知道!你别磨叽了,赶快走开!”

 

推着自行车走了好几步,那老太太的余怒还在后面紧咬不丢:你搭理她干什么,一脑子糊涂糨子还跟她说!

 

我把经历告诉了郭老师,表达了自己的不解——我只是问个路而已。

 

“他们不定在说什么龌龊事呢,大概嫌你打扰了她。这样的人,不理他,没文化没修养,犯不着跟她生气。”郭老师一说,我觉得心中的愤懑没有那么强烈了:也许招冇脸不是我的问题,到别人的地界来也不是我的意愿。

 

可是,郭老师怎么就坚定地认为不是我的问题呢?这多像护犊子家长,一边倒地认为错在他方。

 

郭老师是返聘多年的老教师,学校对老教师很宽松。但郭老师工作一丝不苟,备课、讲课、写课后反思一样不落,她说自己这样做不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是对工作无愧对自己无憾。上了一辈子的语文课,被老太太慢条斯理的娓娓道来,别有一番韵味回旋。

 

郭老师多才多艺,新年联欢会前与其他老教师准备大秧歌。老教师们训练积极踊跃,招招式式追求完美到位。郭老师每次排练都带着我。

 

联欢会上,王老师独唱时,有人从观众席最后排颠颠跑到台上敬献鲜花一枝,一时掌声雷动,笑声满场——献花者是真牙刚刚完全下岗、义牙还未上任的郭老师。此情此景,被我写进了《我们的郭老师》。

 

到新学校一学年结束,我任教的三个班级语文比期中考试有了进步,班级平均分比兄弟班级多了一点点,郭老师高兴得眉飞色舞说,我放心了,你打了一个翻身仗。

 

她还说,别看只是微不足道的1点几分,正负可不一样,多了没啥,少了你就抬不起头来。你是新人,只许好。我不担心你的能力和态度,我怕的是你的语速。

 

后来,《我们的郭老师》在《希望报》上发表。彼时,郭老师已经不再返聘,真正的退而休了。我还没来得及告诉她,老太太先打电话来了。老太太激动得什么似的,好像我那几百字的文字有多了不起。

 

5


2001年,我从天津调到北京,与郭老师的交往主要还通过书信。书信也不常写,有时会寄张明信片,三言两语发发感慨。

 

后来,又有了文章发表,表述我而立之年后的辗转奔波,回味异乡异地的酸甜苦辣。每有文章见报,我都要送给郭老师一份,有时是原版更多的时候是复印件。

 

有了手机后,也曾把号码写信告诉郭老师。有一天,还接到过郭老师的电话,电话中郭老师说自己有手机了,我听得出郭老师的着急。她却总也听不到我的声音,自说自话一般联络断掉了。

 

再打回去又不通了。后来那个电话就成了空号。十多年几乎没再联系。向以前的同事打听郭老师,同事说不知道。

 

也难怪,郭老师在我调离前两年已不再返聘,那时我刚刚在那个单位呆足一年。我认识的人本就不多,认识我又认识郭老师的仍然待在原单位的更是屈指可数。

 

郭老师怎么样了?有时也强制自己不去想,更不敢猜。老太太怎么样了?只在心里担心着,祝愿着。

 

今天,我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我又找到了郭老师。不,应该是郭老师又找到了我。茫茫人海中,郭老师把我打捞出来,几次三番费尽周折。郭老师问我还写文章吗,我没好意思把鸡零狗碎的文字端出来。

 

离开天津三、四年后吧,郭老师电话中说她家进了小偷,大衣柜、书桌抽屉被翻了个遍,丢了一些东西,好在登载我文字的报纸等都还在。其他的丢了就丢了,收藏的那些东西没丢就好。郭老师在电话中不紧不慢地说,电话这边的我听得出老人家的庆幸与放松。

 

郭老师收藏的报刊们当然可以幸免于偷窃。我那些稚拙直白的文字,除了郭老师,对谁也是毫无意义的吧?

 

我对一个问题很是恍惚:郭老师为什么对我那么好,我凭什么得到郭老师的厚待?

 

“你是我的骄傲!”郭老师在微信里说,“老天爷也挺慈善的,在我行将退休的时候,把你送到了我面前。我是多么幸运啊!”


郭老师,真正幸运的人是我。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日子,我像沙尘暴中的塑料袋,形态和落点都由不得自己。是您引领、提携着我走过那段茫然失态的日子。是您让我和别人的城市相互接受,进而让它成为我最思念的地方。天津,满满的回忆杀啊。

~the end~
作者简介:

木子,教师。热爱读书,喜欢舞弄文墨。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陈行甲:从巴东县委书记到公益人的经历让我坚信行者必至

青禾:一次医生和病人的共同实验,最终我救了我自己的命

菊子:9·11二十周年,美军从阿富汗撤军后,生者依然在坠落

愚石:911二十周年纪念,从越战到海湾战争,到阿富汗,世界太平了吗?

二湘:911,今夜无人入眠

大家:黄永玉  刘瑜  苏童  野夫  严峰  杨振宁  樊锦诗  艾芬  林青霞  巴金 王小波  齐邦媛  王安忆  白先勇  钱锺书  史铁生  余华空间荐书:闫红 刀尔登  诺澄  毛姆  石黑一雄  南渡北归  白鲸  狂流  陈行甲  徐晓  阿乙  阿城  黑孩  杜卫东  余华  黎紫书  汪曾祺  李凤群  邓安庆  刘怀宇  虹影  黑孩  赵瑜  余耕  王安忆  张文宏专辑:方方记录  方方读者日记  菊子  侠非侠  小草  愚石  陈行甲  硅谷医生  沈宁  筱筱雯  二湘专辑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关注二湘空间,“投稿”请点击此链接

让阅读更自由


付出而不求回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