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那么艰难,心里却很坦然,谁的青春不迷惘 | 二湘空间

空间作者 二湘的七维空间 2024-05-30
思想的碰撞   民声的回鸣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


《谁的青春不迷茫》剧照  图源网络


我的铁中同学


文/宋勇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岁月里,总有一些少年时光里有趣和美好的记忆留在心底里,始终无法忘怀,即使你想忘也忘不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越发的清晰了。前几天和一个当年的汉中铁中同学在微信上聊天,说起了我们曾经在学校的一些往事,很是怀念。


我的家乡曾有过一批为数不少的三线企业子弟学校,其中就有一个汉中铁路中学。虽是铁路子校,但也不全是铁路子弟,也有来自其它企业的子弟。比如我,就是一个工厂的子弟,当时我所在的工厂只有子弟小学,没有中学,所以我们这些正上中学的厂子弟就进入了铁中。在这里,我从初一的下半学期一直到高一上半学期,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当年因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需要,汉中要修建阳安铁路,于是铁一局建筑处来到了汉中。随着父辈们工作的流动,年少的孩子们也跟着大人们一块儿来到了山清水秀的天汉大地,这样铁中(包括铁小)就应运而生了。


1974年秋天,我转学到了铁中(那时还是春季升学)。刚去时我很不适应,首先是语言,这些铁路子弟们每个人都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我却是浓浓的汉中本地话。他们的普通话与其它三线厂矿子弟的普通话相比,没有地域味儿,发音更标准,吐字也更清晰。而我所在的工厂主要有两种口音,西安话和汉中话,这两种地方话在铁中的普通话面前,显得很是别扭,所以刚开始我很不自在。


我本来就属于那种不太爱说话、又比较敏感的人,而且嘴笨不善于表达,再加上地方口音,所以我就更不愿多讲话了。这些铁路子弟们见多识广,脑子反应快,思维也很敏捷,这一点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就可以明显看出来。


《谁的青春不迷茫》剧照  图源网络


我心里很羡慕同学们,他们每个人都说普通话,性格开朗大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也很想学他们说普通话,但总觉得说不好别人笑话,就不好意思开囗了,可越不开口就越说不好,如此恶性循环,一直到我离开铁中,普通话也没有学好,所以我后来很是遗憾,错过了这段学习普通话的最佳时期。(不过后来我当兵、上哨执勤时说普通话也还顺畅。)


记得当时我每次向同学学说普通话的时候,他们总想跟我学说汉中话。


有一个姓梁的同学,比我大两岁,显得要成熟一些,我一开口跟他说普通话,他就要说汉中话,我对他说你讲普通话吧,他却说:“普通话没啥意思,还是汉中话好听些……”最后我的普通话没有学好,而他的汉中话却说的很溜,让你听不出来他是外地的。


这位梁同学朴实、直率,很有个性,也很有语言天赋。刚开始他跟我说的汉中话一点都不好,很别扭,不仅说的不像,还有点儿滑稽,就是那种半普通话半汉中话的味道,有时候听着会让你忍不住的想发笑。不过后来他很快就说的很好了,不仅流利、甚至能和汉中人说的一模一样,如果不仔细听还以为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汉中人呢。就这样一来二去的,我俩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从一定程度上讲,汉中话可能比普通话还要难学。一般人可能以为汉中话就像四川话或成都话一样,当然你猛的一听,还确实有点像,可仔细一听,其实有很大差别。汉中话比成都话要简洁明快、干脆利索一些,而成都话比汉中话要更加柔和一点,比如说话时声音拖的很长,尤其那句“好烦人哟”,尾音就拖的很长,这让外地人听了会感觉不到烦人的意思。所以想把汉中话学好,还真不容易。但我的梁同学不仅学得很像、很好,还惟妙惟肖。


有一次他跟我去所在工厂的车间澡堂洗澡,遇到车间一个青工,他用汉中话跟人家打招呼、谝闲传,两个人说的很投入。当时我听这个青工问他是汉中哪里的?他顺嘴就说北关叶家营的,对方还真以为他是叶家营大队(村)的,于是他们聊的更欢了……


还有一次,我跟他去他们家里,一进门他就用一口流利的河南话向他母亲介绍我,我听着他那流利娴熟的河南方言,简直惊呆了,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在我眼前的分明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娃嘛。后来我才知道,他老家是河南的,父母都是河南人,所以在家里他都是说河南话。


他们这些铁路子弟从小跟着父辈们走南闯北,见识了很多,也练就了胆量,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小小年纪就能遇事不慌张,很有应对能力。有一年春天,我跟梁同学乘火车去勉县的武侯墓玩耍,在车上遇到列车员查票,问我们有票吗?当时我心里一阵紧张,因为我们没票。可是梁同学却心平静气的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回答:“我们家在勉西,在汉中上学,现在是回家。”列车员一听啥话也没说就转身走了。


后来我们初中毕业了,梁与其他同学下乡插队去了很远的三原县,我则和大部分同学们一起上了高中,不过高一只上了很短的时间,我就因为其它原因转学离开了铁路中学。虽然离开了,但心里还是很想念同学们,毕竟已经很熟悉了,再说我又要去一个新环境,又要开始一次新的适应了。


《谁的青春不迷茫》剧照  图源网络


那时候通讯联系不方便,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梁同学下乡插队的一些情况,当时他和另外一个姓陶的同学在一个知青点(陶也是我的同学和好朋友),那些年的漫长日子里,他们两个远离父母亲人的十几岁娃娃,就像亲兄弟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一起劳动、一起流汗、一起欢乐,度过了五年艰辛而回味无穷的岁月。


即使很艰苦,但做为年轻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追求,也想穿戴的时尚一点,酷一点。那个年代,知青间流行一种叫做"马桶包"的背包,很是时髦,不亚于今天的双肩包。就为了买这样一个背包,他俩竟然发挥了铁路子弟坐火车的经验(不买票还能自由上下车和出站进站),一路来到西安,转遍了西安城也没买到,于是又马不停蹄一路向东去了郑州……


后来想起这一段,梁同学感慨万千:“当年的心劲可真大,生活那么艰难,心里却很坦然,不但没有多少压力,还充满了快乐,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呀。所以很能理解今天青少年追逐流行时尚的心理和举动,因为咱也是从那个时期过来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呢?”


一晃四十多年了,当我们再见面时,已是花甲之人了。


那一天,我们四目相对,真是感慨不已啊,曾经青春的脸庞有了皱纹,浓密的黑发也花白了、稀疏了。我的同学,从懵懂少年到花甲老头,这中间经历了多少沧桑坎坷、酸甜苦辣与人情冷暖?


平时很沉稳的老同学,那一刻又恢复了四十多年前的率真。他说后来招工到了宝鸡铁路上,在铁路上干了一辈子,没有大富大贵但岁月静好,虽然普通平凡却快乐知足。酸甜苦辣尝过,世道人心也感受了,一路风霜雨雪,最难忘的还是当年的同学。


“一直很想念老同学,但总是忙于生计、忙于家庭儿女之事。前些年曾到你所在的工厂找过你,遗憾的是你当时不在厂里。这次一到汉中,首先想的就是跟你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的怀念我们共同的少年时光。”


他的话让我很感动,四十多年了,还记得我。言谈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梁同学当年的执着与厚道。这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自己历经坎坷沧桑,却对同学问寒问暖,虽然相隔多年,但心里依然怀着少年时的热情。


《谁的青春不迷茫》剧照  图源网络


老同学,还记得吗,后来我专门去宝鸡看你时,那天我从火车站往外走,不小心迷路走岔了,就一边跟你打电话一边往外走,虽然我眼神不太好,可是走着走着忽然就远距离的一眼看到了你,你也刚刚看到了我,正老远的向我招手……


我的同学,当年我们能有幸成为同窗,那真是缘分呀。你想想,你是铁路子弟,我是地方工厂子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人员流动很少,按常理我们很难成为同学,可是老天爷有眼呀,偏要安排我们坐在一个教室里。


感谢老天爷,不仅安排我们坐在一个教室,还要让咱们四十多年后再相逢,真是幸运啊。


一段同窗一生难忘,愿我的同学喜乐平安!





作者简介

宋勇,陕西汉中人。小时候喜欢看小人书、连环画。长大后为生计而忙碌,偶尔看个报刊杂志。现在退休了,写点回味、感想……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the end~


更多往期精粹

俞敏洪的西藏破茧之旅,大多数人在茧子中间就变没了

出国留学的路越来越窄,一群中国年轻人的亲身经历

不愿做母亲的理由

一部打着李娟旗号的牧场恋爱剧,不搞对象不会讲故事了?

母亲到死都想着她夭折的三个孩子


投稿点击此链接,记得公号加星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