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下八上”+“格美”=?

应急君 中国应急管理
2024-08-30
受今年第3号台风“格美”北上影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7月27日10时针对天津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同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台风蓝色预警、暴雨橙色预警、强对流天气黄色预警。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当前进入了“七下八上”时期,主雨带“按部就班”如期北移,“格美”的北上,是否会给北方地区带来更大的麻烦?华北地区还会发生如2023年那般的极端灾害吗?7月25日,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气象中心副主任钟霖浩针对这些问题接受了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的采访。


华北地区需特别警惕

主雨带7月份开始的北抬过程,宣告北方地区迎来更为严峻的防汛挑战。

钟霖浩表示,华北地区或首当其冲。“5月份时我们做过一个短期气候预测,预测的结果是,今年汛期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降水会偏多。”钟霖浩告诉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目前来看,长江中下游区域的降水情况已经印证了这一预测的倾向是基本准确的。随着雨带北抬的进程,基于华北地区汛期整体降水偏多的气候预测,在接下来一个月内华北或有几次较强降水过程。

他特别提到,从历史情况来看,华北地区的降水具有突发性强,降水强度大等特点——“几天的一次过程下完一年降水量的案例并不罕见”。对此他解释称,7月份开始的雨带北移北扩,实际上是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南北移动。“副热带高压的移动把南方的暖湿空气引导到北方,与在北方活动的冷空气交汇,同时在华北大地形的作用下,容易引发强度比较大的的对流系统,导致极端性降雨的突发。此外,台风等热带系统的北上也是造成华北地区极端降水的重要因素。”2023年7月底,华北地区京津冀等地遭遇的极端性强降水与台风“杜苏芮”的北上有密切关联,当前北方地区也正面临着相似的风险——7月25日晚间在福建登陆的台风“格美”可能向北方迫近。钟霖浩表示:“我们综合国家气象局、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和国家灾研院等多家机构的预报,‘格美’的移动路径基本上是从福建登陆,经过江西、湖北、河南等地后继续北上,预计8月初从东北地区移出中国境内。

但他认为,对于华北地区,“格美”的情况较去年“杜苏芮”要乐观一些。首先,“格美”较“杜苏芮”的登陆强度弱。其次,去年“杜苏芮”受到了台风“卡努”的“支持”,“卡努”为“杜苏芮”提供了强劲的水汽通道,使其北上过程中始终“实力充沛”。再其次,彼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并西伸,在“杜苏芮”北侧形成了一个“大坝”,恰好堵住了“杜苏芮”继续北移的路径,使其在华北地区停留许久。

钟霖浩称,根据当前预测,初步判断“格美”北上过程中不具备去年“杜苏芮”充足的水汽条件。而且,当前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应不会阻挡“格美”的北上进程,导致它在华北区域的持续停留。因此,预计“格美”对于华北地区造成的灾害不会像去年那么严重。但他也强调,“不排除‘格美’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造成比较强的短时强降水进而引发局部灾害”

钟霖浩谈到,整体来看,华北地区一些城市防暴雨的能力相对南方较差,“韧性不足”;加之黄河、海河等河流的支流的防洪标准不高,且多地前期刚经历了干旱,土壤比较疏松,要谨防短时强降水引发的中小流域洪水。这些因素的叠加也可能同时加剧城市内涝等灾害,需要特别警惕,做好防范工作。

 

南方需警惕台风影响

“七下八上”雨带北移后,南方的汛情形势能否松一口气?钟霖浩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雨带北移,南方地区流域性大范围的降水确实会减少,但不能排除台风和强对流天气等带来的威胁”,钟霖浩指出,台风对我国影响总体是从南到北逐渐减弱的,也就是说对南方的影响更大,但对于不同地区引发的灾害种类和过程存在差异,要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和承灾体特点做有针对性的灾害防御。

以台风“格美”为例,据人民日报消息,“格美”25日晚间登陆后,截至26日6时,已造成福建省7个设区市59个县(市、区)721个乡镇62.86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85.13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146.11万元。此外,截至26日14时,“格美”已经造成全台湾7人死亡、785人受伤。

“对于南方沿海地区除了防范台风风雨灾害外,还需要特别注意大风引发的增水和天文大潮叠加造成的风暴潮等灾害。另外,对于今年汛期后半段的台风天气形势,从历史情况来看,每年登陆我国的台风大概在7个左右,今年截止到7月底大概率只有1个台风登陆,就是当前的‘格美’,因此预计整个汛期台风会偏少,可能在5—6个。”钟霖浩介绍称,根据这个估计进行测算,今年八、九月期间或有台风密集登陆,因此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部分沿海地区后期应对于台风引发的灾害保持防范。


灾害预报预警仍面临难题

面对汛期灾害如何做好预测预警,是全社会瞩目的话题。

钟霖浩认为,做好预测预警,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从制度因素上看,我国的“人防”工作已经做得很好,需要进一步发挥“技防”的作用。从科学技术因素上看,仍存在一些不足。钟霖浩谈到,汛期中因强降水可能引发中小流域洪水、山洪地质、城市内涝等常见灾害,对于它们预测预警高度依赖于气象预报。但实际上,致灾与否不单是看降水强度大小

“目前来讲,比较依赖的是气象预报以及水文的预报,但对于承灾体情况的掌握还有所欠缺”,钟霖浩谈到,“比如某座桥梁、某栋房屋、某段河堤,对于洪水的抵御能力到底如何?”这些承灾体的详细情况不够清晰,这对实际灾害的预测精确度影响较大。

此外,钟霖浩坦言,目前对于一些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还有待加强完善。他提到,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引发了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降水,往往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你不知道哪里在下暴雨,结果造成了山洪的突然发生,把毫无防备的人员和设施给冲走了。”当前的地面监测手段对于这样的偏远和通信条件不佳的区域还很难做到有效覆盖,对于一些地方难以实现有效灾害监测和预警,这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面临的难题。他建议,对于历史上经常发灾害的隐患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观测,并结合卫星等遥感手段提升监测覆盖度和预警的准确度。

对于加强汛期灾害预测预警,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下简称国家灾研院)在院党委的谋划和布局下一直在努力推进。钟霖浩介绍,今年汛期,国家灾研院运用自主的一套技术方法研发了一套短期气候预测模型,进行汛期气候的季节预测。同时,还在不同层次上开展灾害预测预警的业务研究,包括建立了一套0-10天的中期天气预报系统,并且与后端的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模型配合进行了降水相关的灾害预测预警,制作了多期灾害分析报告,为应急管理部相关司局提供了决策参考并得到了部领导的批示和肯定。 

在装备研发方面,国家灾研院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巡堤查险设备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在近期南方洪涝灾情,包括湖南岳阳洞庭湖决口的灾情处置中发挥了良好作用。此外,当前国家灾研院还在研发抛投式通讯设备,希望能以低成本的方式去解决灾区通信不畅的难题。

●作者:本报记者 戴越 

●编辑:时宜 董臣

推荐阅读

应付检查,企业负责人一问三不知!

多次自查,隐患仍在,安全管理不托底!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应急管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