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山村教师生活(三)/ 幸国平

幸国平 教师文苑 2021-07-14


欢迎关注  * 《教师文苑》



我的山村 教育生活(三)

幸国平

 

 

 

始建于1951年的新华小学北依羊登镇、东临水坝塘镇、南接黄连乡,位于贵州省桐梓县木瓜镇水银村楠木组。与一类贫困村柿花村交界,服务水银村大部分适龄儿童和整个柿花村的孩子。离贵阳省城300多公里;距离桐梓县城近100公里;从木瓜镇来须乘车8公里乡村路到水银村委会后、继续8公里崎岖泥泞的山土马路、再步行1.5公里高低不平的土路才能到达。



历史以来,偏远的新华小学挣扎在道路不通、电压不稳、网络不畅的艰苦环境中,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在2015年9月份跟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一校一梦想”项目取得联系。基金会以培育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和价值观为使命,通过关注弱势儿童等方面的公益项目,致力于推动社会互助与信任。项目支持中国乡村学校解决“个性化”困难的普惠型公益项目。


这消息鼓舞了我们整个新华小学全体师生的士气!让我对新华的未来又多一份希望。因为“一校一梦想”从尊重受助学校的需求出发,将过去“我们愿意给什么”转变为“你们需要什么”,梦想一词的含义由此而来。根据乡村学校切实存在的“个性化”困难。经老师们商议,都希望能把我们学校的“最后一公里”道路修通!但该项目只为申请学校提供3万元以内的小额个性化资助。近两公里长的公路非几十百把万是不能修好的!



因此,只能另想它法或者改变资助项目,由于我校教学楼是新世纪初国家实施“普九”工程而新建的砖混结构楼体,墙面水泥清光,当时未贴砖,也未粉刷。再经历了十多年风雨后的教学楼楼体内外墙部分水泥脱落、地面坑洼、外观陈旧、校风标语破旧不堪,正逐渐被淹没在大山深处。因此,全校教师再次集体商议,为了营造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的育人环境、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乡村校园文化氛围而向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申请“学校墙壁刷一刷”项目,使学校校容校貌全面提升,为实现“六化”“四园”打下良好基础。


项目确定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可累坏“宝宝”了。因为基金会跟学校搭建一个多方参与的社会化互助平台后,项目需要在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中带动并倡议老师、家长、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学校至今除了交通困难、电压不稳以外,最不便的是学校周围的移动信号极差,手机在室内几乎处于无信号状态,如同与世隔绝一般!更不用去想什么3G网络、4G网络和有线网络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学校是怎样和远在北京的基金会联系的呢?


我根据金会的要求先做好资料,放学后骑着摩托车在崎岖泥泞的乡村路上骑行18公里来到镇上,找了台联网的电脑把资料发给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的曹老师,然后返回;第二天放学后又来到镇上看资料发送成功没有,一连几次都没有成功,不断精简资料压缩直至发送成功;等对方收了资料后回馈我修改信息,我又跑到镇上找网络收取、修改、发送……就这样我从2015年9月份初跑到11月,完成了初审、复审的各个环节。这两个月除了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以外,就是往返穿梭在18公里的乡土路上,虽说累了点,但特感充实,最主要的是这一切都很值得,为了给乡村孩子们更好的学习条件的同时自己也更踏实。何乐而不为呢?



之后做了一份筹款文案给基金会参考,使我想起了儿时的童谣:


“一座房,两座房,
青青的瓦,白白的墙,
宽宽的门,大大的窗。
三座房,四座房,
房前花果香,
屋后树成行。
哪座房子最漂亮?
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猛然间,心里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展方向: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要全力打造靓丽外形与特色内涵兼具的“最美乡村小学”。很快,在上级领导和学校老师的努力过后,在北京感恩基金会的带动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中,第一个“小目标”初见成效--于2016年5月份完成了学校内外墙的粉刷项目。学校内外形象靓丽一新,使师生教学热情顿时高涨,加快了学校发展步伐的同时也促进了全校师生在崭新的环境中勤奋学习、快乐成长。



我想这就是我们教师的最大愿望:给学生创造最好的环境、毫无保留的给学生传授知识、看到学生们幸福的成长。记得有人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这样,而教育管理更是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如何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在优美的校园里成长既体现教育的重要性,更是我们每一位乡村教育者追求的目标。希望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每一位老师在优雅的环境中幸福的教育、感染每一位学生,使教育得以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幸国平,男,汉族,1984年出生,贵州乡村教师(桐梓新华小学),大学本科学历,2003年参加工作。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文友交流群

 《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 

 《教师文苑》征稿启事


  我的山村教师生活(一) / 文:幸国平

 古体诗四首 / 作者:郭凤霞

  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女教授的一地鸡毛/ 作者:秋果

 再说“寒门白眼狼”:种种案例触目惊心!

  我的山村教师生活(一) / 文:幸国平

 2018年高考新方案 , 这6点信息必须提前知道!

【文学园地 -专栏】一次难忘的“生日” / 文:曹永亮

   陕西米脂惊天“屠童案”,应该反思教育孩子如何避险!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


1.  教师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

2.  儿童文学专栏

3.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

4.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

5. 《译海精品》专栏;

5. 同桌的你

6.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

7.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投稿邮箱


1) ltetwx@163.com (中小学生作品)

2) zhongshisheng2018@163.com(各体裁中文原创)

3) charlesy2008@163.com  (外文翻译类稿件)


具体投稿注意事项请参见(点击黄色字体查看):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关注《教师文苑》后可查看《投稿须知》栏目或在历史消息中查看。)

文友交流群


 欢迎文友加入下列文友交流群:


    1.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2.“蓝天教师园地”交流群:

    3. “蓝天英语同行园地”交流群:

    4.  “蓓蕾花园”交流群:

    

    5.朗诵专家团队:

《蓝天儿童文学》面向全国组建朗诵专家团队,欢迎各地朗诵和评书播讲爱好者朋友加入。 有意者请加主编微信:醉卧蘭亭(ID: yf476800),加微信时请注明“朗诵专家团队”。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查看具体各群详细信息)


     文友交流群 / 文:醉卧蘭亭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苹果手机用户赞赏码

你可以长摁下面二维码给作者打赏,

同时请注明您的姓名和作者姓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