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大学:我永远的母校(四) / 文:老长不大

老长不大 教师文苑 2021-07-14

欢迎关注  * 《教师文苑》



最忆自是同学情一一母校纪行(四)

老长不大

 

 

我看着校园里年轻一代学生的清秀靓丽的面容,朝气自信的神态,青春活泼的身影,欢快轻盈的脚步。记忆如同电影的蒙太奇,一下子把我切换到四十多年前,那时,我们何曾不是那样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憧憬未来、心怀梦想。教室中埋首求知,实验室一丝不苟,寝室里挑灯夜读,图书馆查摘资料,操场上龙腾虎跃,健身房活蹦乱跳。那时代还特有的学工学农和学军,到工厂下农村进军营。虽然,去军训只是进校时短短半个月,学农也只是在春耕春种时,到当时浙大的农场去帮忙种田没几天。相对学工稍微日子多一些,但这一切都是我们当年学习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1970年至1976年,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产生了一群特殊的高校学生,那就是工农兵学员。我们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不容回避,亦不讳忌,这是事实。作为那个时代不堪回首,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工农兵学员,我们依然可以回顾。尽管那段岁月有些荒诞,可我们并不荒诞。那时,我们绝大多数人也是非常勤奋,刻苦好学,努力向上,掌握知识。老师也仍然精心施教,诲人不倦。就我们所接触的老师而言,他们倒真的一点都没有看不起我们这些工农兵学员,更没有歧视,有的却是倾注了更多的心血,花费了更多的功夫和精力。就此而言,我们在学习上也是非常幸运的,学术专业界这么箸名权威的潘祖仁老师都亲自为我们授课,带我们下工厂实习,指导我们实验。

 

应该说工农兵学员既是时代的宠儿,也是时代的弃儿。宠短弃长,时势使然,是耶非耶,历史评说。曾几何时,随着这一时期的结束,一段时间里社会上出现过一些不够客观的

评述,似乎要把工农兵学员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其实,这是徒劳的,因为它不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没有全面的整体的把握和反映这一群体的本质。



 

还是箸名作家王蒙先生在论及我们这群人时说得好:高调的宣扬当中可能暴露出尴尬和无奈,煽情的诅咒当中也可能挫折了探求与改善的苦心。其实,多是普通的人,又是各式各样的人,被历史涌动,也被历史冲刷,偏偏历史也有曲折与妄动,历史也有粗枝大叶,造就了酸甜苦辣。

我无意也无力对工农兵学员进行否定与肯定,评判是或非。只是作为一个过来人、亲历者,以有限的事实和部分的切身体验想对人们说,这一群人在那个年代有彷徨、也有坚定,有颓废、也有奋进。特别是在那个时代结束的毕业后,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在跌宕起伏的命运面前,没有气馁、没有虚度、没有淘汰,而是不断努力、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砥砺前行,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为社会、为人民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工农兵学员的作用功过,还有待于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刷来作出评价。有一点,绝对的否定和棒杀,我认为是不符合历史辨证唯物主义,也符合巳经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




突然,校园里一群年轻漂亮的学妹,带着一串清脆的欢笑声从我身边蹦跳而过,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是啊!我们也有一串串生活乐章,也有一串串欢声笑语。在那纯真的年代里,我们既有成长的喜悦,也有挫折的懊恼;既有相处的欢乐,也有龃龉的难堪;既有友情的滋润,也有嫉妒的酸楚;既有爱恋的愉悦,也有拒挫的感伤;还有哪些不为人知深藏心底的既甜蜜而又苦涩的暗恋……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已遥远了,飘逝了。

 

虽然,我们今天相见,大家的容颜有所改变,可是彼此思念挂牵的情谊始终没有放弃。尽管我们韶华巳逝、青春不再、两鬓染霜、老态毕现。但是,同学相聚依然春心勃发、狂野难掩,喜悦溢于言表,活跃不输当年;有说不够的话,讲不光的事,诉完的情,掏不尽的心。

 

四十年的岁月,似流水、像梦幻,仿佛重现眼前。

四十年的情谊,似花香、像洁玉,依然滋润心田。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经过磨炼、经历风雨,认识了生活,也认清了自己。

 


那么,让我们共同找回那流逝的青春,捡拾时光的碎片,挥洒人生的感悟,倾诉经历的甘苦,分享成功的喜悦,期待美好的明天!

 

相聚总是短暂的,同学的情谊却是永恒的。我们应当把美好珍藏在心里,把希望寄托明天。唯愿以这次母校四十年同学相聚为契机,在网络通讯科技发达的今天,通过微信、电子邮箱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多联系、多沟通、多互动、多欢言。特别是把那些这次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相聚的同学们,都联系到一起,欢乐到一起。

 

当然,我们也要争取直接的多相聚、多见面,因为,我们巳经到了夕阳斜照,晚霞挂边的年纪,后面有限的每一天都是格外的珍贵!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说,往后的岁月里,我们要不要这样呢?

 


作者简介:老长不大:男,浙江宁波人。曾经农学兵工,捎带衙门杂役,唯缺商,故无财。如今退休可闲不闲,忙孙辈、忙读书、忙信笔由缰,虽喜爱,然少才。曾经少不更事,不谙世事;如今老不成熟,依然故我,可谓老长不大也。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文友交流群

 《教师文苑》征稿启事

 《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 


【儿童文学-专栏】我的海之情/作者:李元

【教师文学-专栏】微信改变生活   作者:彩霞满天


  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女教授的一地鸡毛/ 作者:秋果

 再说“寒门白眼狼”:种种案例触目惊心!

 2018年高考新方案 , 这6点信息必须提前知道!

  重磅!!2018高考取消二三本,对谁影响最大!

 陕西米脂惊天“屠童案”,应该反思教育孩子如何避险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


本刊征稿选题专栏:


1.  教师 文学专栏:  

     喜欢写作的教师朋友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不限;

2.  儿童文学专栏

3.  教育教学感悟专栏;

4.   域外教育经验掠影专栏:

5. 《译海精品》专栏;

5.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

6. “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


投稿邮箱 (本刊不接受微信投稿)

1) ltetwx@163.com (中小学生作品)

2) zhongshisheng2018@163.com(各体裁中文原创)

3) charlesy2008@163.com  (外文翻译类稿件)


具体投稿注意事项请参见(点击黄色字体查看):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关注《教师文苑》后可查看《投稿须知》栏目或在历史消息中查看。)

文友交流群


 欢迎文友加入下列文友交流群:


    1.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2.“蓝天教师园地”交流群:

    3. “蓝天英语同行园地”交流群:

    4.  “蓓蕾花园”交流群:

    

    5.朗诵专家团队:

《蓝天儿童文学》面向全国组建朗诵专家团队,欢迎各地朗诵和评书播讲爱好者朋友加入。 有意者请加主编微信:醉卧蘭亭(ID: yf476800),加微信时请注明“朗诵专家团队”。


(点击下面蓝色字体查看具体各群详细信息)


     文友交流群 / 文:醉卧蘭亭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苹果手机用户赞赏码

你可以长摁下面二维码给作者打赏,

同时请注明您的姓名和作者姓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