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文学-专栏】浅谈贾母的性格特点 / 作者:焦彩霞

蘭亭问柳 教师文苑 2021-07-13
点击上方《教师文苑》 关注我们!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曹雪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刻画得生动、丰满,同时,还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本人才疏学浅,因为喜欢《红楼梦》,所以班门弄斧,写下拙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敬请各位老师发表高见,在评论区写下你们眼中的贾母,非常感谢!!



 


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如果评选中国人心中分量最重的一本书,想必就是《红楼梦》了。今天斗胆分析一下贾母的性格。


贾母,又称史太君,《红楼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本系“阿房宫,三百里,装不下金陵一个史”的世勋史侯家大小姐,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豪门家的“白富美”。成人后,强强联姻,嫁给了贾府荣国公之子。


贾母是一品诰命夫人,这是最有身份的女人的象征。自幼出身豪门,在贾府又是位高权重之人,综合各种条件,往往会惯纵出骄奢之风,同样也会滋养出高雅之气。在我看来,贾母智慧过人、优雅一生!


一、垂帘听政

贾母毕竟是老祖宗,见识过无数的刀光剑影,本该大权在握,可是《红楼梦》通篇读下来,我们看到的贾母天天满心欢喜,和孙辈们吃酒、喝茶、听戏、打牌。大权交给儿媳王夫人,偏偏王夫人也懒得打理家务,凤姐便成了贾府的CEO,深得贾母器重,更多的是欣赏。


在大事上,贾母丝毫不手软,贾赦看上了她的贴身大丫鬟鸳鸯,邢夫人也主动帮助说和,愚蠢至极!贾母知道后,把大儿子臭骂一顿,她最看不惯贾赦好色,吃着碗里瞧着锅里。贾母为了一个丫鬟,不惜得罪自己的儿子,嫉恶如仇,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贾母正义的风骨、人格的高贵!这恐怕是贾府上上下下都从内心惧怕贾母的真实原因吧!


二、不怒自威  

书中不止一次写到:王夫人从来不跟贾母有冲突,而且谨言甚微,王熙凤是贾府的CEO,就是这个霸气、强势的凤辣子每次见了贾母都是笑脸相迎、阿谀奉承、百般讨好。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小辈更是天天请安,不敢懈怠。贾母并没有声色俱厉,对周围人总是和颜悦色,但贾府上下对她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


贾政痛打贾宝玉的时候,贾母坐不住了。宝玉衔玉而生,在贾母面前,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又是大观园女儿国里唯一的男性居民。这次贾母态度十分强硬,要离开贾政,这下戳中了贾政的软肋。于公,离开贾母,背负上不孝的罪名,会断送仕途;于私,贾政追求完美,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是一个孝顺之人,对母亲恭恭敬敬、惟命是从。这是贾母气急使用之法:你治你儿,我治我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贾母聪慧过人,所以才坐稳了贾府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三、慈悲心肠

贾母的慈悲表现在方方面面,对待儿孙、丫头,甚至是村妇刘姥姥、板儿、傻大姐等等,大家都说老祖宗有福,其实她时时在积福,施财物、施爱心,得到大家衷心地爱戴。


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贾母盛情款待一个跟她地位悬殊很大的村妇,社会进步了几百年后的今天,也实属难得!凤姐拿刘姥姥取笑,于是便有了地球人都知道的:“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贾母冰雪聪明,知道是凤姐搞得鬼,再三制止,并且对小尾巴板儿也是呵护有加。等到刘姥姥再进贾府时,大家随着贾母畅游大观园,贾母和刘姥姥一路闲谈,像是多年的故友,没有丝毫的架子,不得不令人钦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虽然曹公除了一句“鬓发如银”外,没有描写贾母外貌特征的字句,但是相由心生,慈悲心肠的贾母必定有一张慈祥美丽的脸庞!


四、不重家室

说到《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永远绕不过去的坎。书的前半部分你侬我侬,你好我好大家好,结局却让人揪心。有人认为是家室问题,因为古人最讲究门当户对,尤其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清朝时期。


但是贾母是不在意家室的,在此,猜测一下她为什么选择薛宝钗。首先,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性格、为人处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不必赘述;其次,贾母主要考虑的是传宗接代问题,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是人之常情。《红楼梦》第三回就能看出来,第三回讲的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贾母见到外孙女,哭得泪人一般,但这只是骨子里的亲情。到了要为心肝宝贝贾宝玉娶妻的时候,天天喝药的病怏怏的林黛玉能不能生孩子?能不能生出健康的孩子?反之,薛宝钗身体健康,为贾家传宗接代应该没有问题,所以,不用指责贾母,她是为了贾家子孙后代着想,在今天,也是大多数人不二的选择!


勇于担当

贾府被抄家后,经济上的巨大亏空暴露出来,关键时刻,贾母除留下自己未来的丧葬费外,提前拿出了全部私房钱分给儿孙:贾赦、贾政、贾珍以及王熙凤,每人三千两银子;宝玉,李纨,贾兰,也都各有一份;连已经去世的林黛玉,贾母也拿出五百两银子,让贾琏送她的灵柩回南方老家,可谓考虑周全、公平合理。


在家族遭到巨大灾难后,贾母面对菩萨,上香跪下磕了好些头,念了一回佛,含泪祝告天地道:“我今即求皇天保佑:在监逢凶化吉,有病的早早安身。总有合家罪孽,情愿一人承当,只求饶恕儿孙。若皇天见怜,念我虔诚,早早赐我一死,宽免儿孙之罪! 耄耋之年老人的一番话,让人心如刀绞,关键时刻,丝毫没有为自己考虑,宁愿一死,来换取儿孙的平安!宁国府荣国府的顶梁柱不是别人,而是八旬老人贾母!


贾母就是我们常说的“享得了繁华、守得住寂寞”之人,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一旦落魄,也不怨天尤人,从容面对,这也是一个人对待生活最好的模样!如果不是家族发生变故,贾母会稳稳当当颐养天年直至寿终正寝。可惜贾家一朝败落,人前显贵,人后免不了如履薄冰,荣华富贵之下也有暗流涌动。但纵观贾母的一生,福寿双全,是成功的、幸福的!  


 六、满身佛性

贾母崇尚佛教,注重修身养性,有一颗向善的心。贾母过生日的时候,让尤氏、凤姐、宝玉、姑娘们等等都捡佛豆,意思是让大家的都积积寿,第二天煮熟了令人在十字街结善缘。

鸳鸯说,老太太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金刚经》是符壳,《心经》是符胆,所以要几个奶奶姑娘们写上三百六十五部,可见,贾母又虔诚、又洁净。

现在好多人信各种教,信一套、做一套的不乏其人,贾母的佛性已深入骨髓。刘姥姥因说大话要喝一大盅酒,贾母说:“有年纪的人,慢些喝。”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人对贾母充满敬重,贾母的一生是有信仰、充满爱心的一生!


七、注重养生

《红楼梦》中,大家称贾母为“老祖宗”,贾母八十多岁,与现代人相比,应该是一百多岁的高寿了。其实她的养生方法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心态好,懂节制。


贾母心胸宽广、心态平和,这是长寿的一大法宝,贾府上上下下一大家子人,加上来来往往的亲戚,无论对谁,她从不摆出一副老祖宗的架子,生性乐观,爱热闹,常和小辈们一起看戏、赏花,重视天伦之乐,心情获得调节。贾母把钱权看做身外之物,欲望少,自然快乐多,我们从贾母身上看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贾母爱美,鬓边插一朵大红的菊花,老年人对美依然有孜孜不断地追求,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贾母的家世与地位,吃山珍海味,就像我们吃个萝卜白菜,而贾母只是让大家尝个鲜,自己吃的极少,偏偏对刘姥姥带来的瓜果蔬菜情有独钟。平时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喜欢吃软烂的各种羹、汤、糕等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贾母常吃软烂的食物,能够减轻胃部负担,有助于消化吸收。贾母喜欢喝茶,茶有益于健康也是现代人皆知的,她酒量也不错,但从不过量。贾母饮食新鲜、清淡、节制的养生理念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也是很前卫的!    

      

八、艺术天赋

今天,我们常说:中国的艺盲比文盲多。贾母对美有超强的感知力和鉴赏力,在诸多生活细节上,品味非同一般,简直就是骨灰级文艺女生,哈哈!中秋带领全家到视野开阔的山顶赏月,月至中天,她又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深谙月色和笛声是绝配;白雪飘飘,和孙子孙女们赏红梅,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最常见的纱窗在贾母眼中也有那么多的讲究,她说黛玉的绿窗纱旧了,还指出院子里的花木与窗纱颜色不搭;探春房子里的梧桐不错,就是细了点,从中国画的角度评点一番;到了宝钗住处,看起来寒素,问起来才知道,宝钗不喜陈设,贾母就送宝钗四样东西:石头盆景、纱桌屏、墨烟冻石鼎、水墨字画白绫帐子,全部以黑白色调为主。宝钗的房间的布置,我们可以脑补一下,放到现代人装修的房子里,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贾母爱美、懂美,对艺术的修炼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伊能静曾经憧憬过自己70岁的样子:“造一个房子,养着一批文艺青年,笑着看年轻的孩子砸碎我最贵的杯子。”几百年前的贾母早已经做到了!


每一个年老的妇人都曾是昔日的妙龄少女,历尽千帆,她的容貌、健康会随岁月流逝,然而高雅的气质、品味、内涵和睿智却像陈年的老酒,愈久愈香醇!愿我们都能学习贾母,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彩霞满天:70后,河南省三门峡市人,1988年毕业于豫西师范,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从小的理想是做一名记者,热爱生活,喜欢读书、旅游。




 转发 是 一 种 美 德  


本期编辑:醉卧蘭亭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投稿邮箱:  zhongshisheng2018@163.com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欢迎加入下列交流群:


   1. 教师交流群:

   2. “英语同行”交流群:

   3.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有意者请加主编微信:醉卧蘭亭(ID: yf476800)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文友交流群《教师文苑》征稿启事《金陵文学家》原创征稿启事【中师生-专栏】小 弥 / 文:商丘牛耕
【中师生-专栏】难忘我的师范生活 / 文:馨 怡【中师生-专栏】我的民师情结 / 作者:孙银亮
【中师生-专栏】难忘母校民权师范三年 / 文:史恪仁【中师生-专栏】难忘我永远的滑县师范!/  安俊彩
  [中师生-专栏] 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 / 荷塘月色【教师文学-专栏】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 念慈
【教师文学-专栏】散落在蝉声里的回忆 /作者: 曹广然《我不是药神》之:《我不是教神》/ 文:陈俊华 郎咸平教授:河南,是高考最委屈的省份!!
【校园霸凌事件-专栏】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打了两个耳光 恶狗频频伤人,呼吁文明养狗! / 作者:醉卧蘭亭 富人雇保镖送孩子上学,我们该咋办/  作者:醉卧蘭亭招考遇冷:没人愿意当老师,民族的香火谁来传承?!
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教师文学-专栏】一个特岗教师的生活记录【教师文学-专栏】睡莲 / 作者:小微
【教师文学-专栏】微信改变生活   作者:彩霞满天【教师文学-专栏】 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教师文学-专栏】雨思假愠/作者:茶言闲语
【儿童文学-专栏】丝绸之路之春蚕记 / 卢一丹【儿童文学-专栏】玩芭比娃娃 / 文:蒋菁玲;指导老师: 郑向阳

编者按:“我们曾是中师生】: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教师文苑》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欢迎中师生朋友加入: "我们曾是中师生”交流群


【主编简介】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