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国古风】欧阳询/李白/颜真卿/柳公权给温县留下传世名帖

陈沟水 2022-09-14


大家已经知道李白传世唯一墨迹——上阳台帖是他和杜甫、高适到天台峰访他们的前辈偶像——我们温县高道上清派宗师司马承祯不遇所做,其实另外还有几幅传世名家法帖和我们温县相关,那就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虞恭公温彦博碑》和《卜商帖》等墨迹。



《虞恭公温彦博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为唐贞观11年(637年)十月立,在陕西醴泉县。碑正书,36行,行77字。额篆书4行16字。此碑为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碑之一。




柳公权 《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邈)墓志铭并序》

  温先生讳邈,字顺之,本己姓,有平者佐夏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自平至乂二十六代,仕周为司马,别封于祁,始为太原人。永徽中礼部尚书赠左仆射大雅于先生为六代祖。仆射生工部侍郎瀛州刺史无隐。瀛州生范阳令晋冲。范阳生金吾卫长史仁礼。长史生南郑令赠谏议大夫景倩。南郑生太常丞赠谏议大夫辅国。先生即太常谏议君第二子也,出于高平李氏,外五代祖司空绩为唐功臣。



此碑记录了温国建国始末和温姓起源,极为珍贵。而且是大书法家柳公权所书。


  此墓志在河南省济源市坡头乡左山村出土,现存河南省博物院。

  此墓主是唐初温氏“三彦”之长兄温彦宏(大雅)六世孙温邈。其父即太常丞温佶,其弟为唐理部尚书温造。

  墓志中除了和温佶墓神道碑一样详细记述了温氏的起源外,更为宝贵的是记载了温氏自夏代至周初、自唐初温大雅至后六世的世系。这对温氏族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墓志的发现可说明唐《元和姓纂》和宋《新唐书》对于唐初温氏“三彦”的记载有谬误之处,而其后又影响到有些温氏家谱。


  《卜商帖》用墨浓重,行气淹贯,下笔锋利如斩钉截铁。他楷书中的瘦劲典雅,在这里转化为锋锐的笔痕,似乎还残留着北派书法中的方劲笔法。但是墨气却极为鲜润,笔画饱满丰腴,起笔简截而少婉约之势,是与当时流行的王羲之或王献之书风大不一样的。 正如清人吴升《大观录》跋:“笔力峭劲,墨气鲜润。”


  【碑帖释文】


  卜商读书毕,见孔子。孔子问焉,何为於书。商曰,书之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如参辰之错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也”(方框内字残) 这段文字见于《尚书·大传》,并收入《艺文类聚》卷五五《杂文部·读书》,与史籍相较,帖中个别字有出入。 卜商是孔子弟子,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他师事孔子,师生间常有议论问答,极富哲理。


  【作者介绍】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阳询《卜商帖》又称《卜商读书帖》,是 欧阳存世墨迹,纸本,高25.2厘米,横16.5厘米,行书六行,共五十三字。上有宣和内府诸印和一瘦金体题跋:“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徽宗赵佶的手笔。此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颜鲁公是温县人


最近看《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 ,此碑是颜真卿780年为其父颜惟贞所立,时年72岁,李白族叔李阳冰篆额,世称“双璧”。看碑文时候,突然温县两字闪现,仔细看,原来是颜鲁公父亲颜惟贞曾在温县做过县尉,所以温县两个字就出现在鲁公亲笔书写的《颜氏家庙碑》上。但不知道颜惟贞在温县具体时间,说不定颜鲁公还出生在温县呢!像我们温县的司马道信---禅宗四祖,就是出生他父亲做官的湖北官衙之内!


颜鲁公父亲颜惟贞曾在温县做过县尉,于是推测颜真卿或出生在温县,是温县人,没想到今日新发现资料,《泗滨志-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颜庀为鲁公颜真卿之四子,世居河南温县,仕唐为礼部郞",惊天推理得到印证,颜真卿颜鲁公居然真是温县人。家谱记载世居,那至少几代人才算是,往少了说三代以上应该有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