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国风】竹林七贤之——向秀

孙巨才 王 东 陈沟水 2022-09-14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是魏晋时期河内怀县(今焦作市武陟县三阳乡西尚村)人,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向秀少年时即以文才闻名乡里,后来研读《庄子》颇有心得,于乡里讲学时为山涛所知。山涛听向秀所讲高妙玄远,见解超凡,二人遂成忘年之交。在山涛的引荐下,向秀认识了嵇康与阮籍,同为“竹林之游”。 向秀性格平和,好读书,很少喝酒;景元四年(263年),他被迫到洛阳当官,任散骑侍郎,转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向秀是少有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据记载,向秀主要著作有《庄子注》,又有《难养生论》一篇,存《嵇康集》中;《思旧赋》一篇存《昭明文选》和《晋书》本传中。向秀所著的一书、一论、一赋三种作品,均为力作;其《庄子注》开创玄学注《庄子》新思路,提出了万物自生自灭的思想,明确了儒道合一的哲学主张;《难养生论》匠心独运,与嵇康难分高下;所作的《思旧赋》更是堪称绝唱。《思旧赋》是魏晋之际重要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亦有深远的影响。向秀的“逍遥新义”及其《庄子注》里所阐述的儒道精神兼容的观点,为历代面临生存困境的士人提供精神超越的途径,虽经千百年岁月却无法抹去其独特的光彩。

    后人为了纪念向秀,就把他居住过的村庄称为向村。因在古代,“向”与“尚”同音,就又写成了尚村。由于村中人口不断增多,尚村又发展成了东尚村、西尚村和柴尚村。在向秀墓附近居住的人家又形成了一个村庄,人们就把这个村庄叫成了冢(即大墓)头村。现在,这四个村庄都属于武陟县三阳乡管辖。笔者多次到这几个村庄进行走访,挖掘到一些有关向秀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金银饼

    向秀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打铁,母亲种菜,一家人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收入却极低,生活难顾温饱。向秀受尽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饥饿折磨,对能吃的食物特别珍惜,从小就养成了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他吃饭时掉了一个米粒都要捏起来抿进嘴里,每次吃饭都吃得干干净净。他入朝为官后,有了丰厚的俸禄,但他却把钱财广济穷人,自己仍然保持着俭朴作风。他每次坐着朝廷配给的牛车外出公干,吃饭时坚决不接受宴请,一不进官衙,二不进驿站,三不进酒楼,四不进饭馆,总是要把牛车赶到大街上小吃摊边自费就餐。他若发现小吃摊上有人吃不完而剩下的食物,常常会心疼得直跺脚。时间长了,同僚们对向秀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官场上给他起了一个外号,讥讽向秀是“一国俭”,意思是说“一国之内唯有向秀最俭”。向秀不怕嘲笑,仍然我行我素。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向秀家乡一冬无雪,春旱无雨、田地里的麦苗长得稀稀落落,老百姓欲哭无泪、忧心忡忡。向秀得知了家乡的灾情后,多方筹款购买粮米运回家乡,还带领家里人每天在京城的各个饭店收集遗弃的馍饼和米饭,回到家选择还能食用的切成馍片、拍成饭饼,晒干后妥善地储存起来。这些干粮黄的黄、白的白,混在一起,装入麻袋。向秀给它们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银饼”。日积月累,装满了金银饼的麻袋垛满了向秀所住的屋子。

    当年秋天,向秀的家乡闹起了蝗灾,庄稼颗粒无收。临近年关,十家有九家揭不开锅,很多人饿得奄奄一息。向秀得知这个消息后,就雇了十几辆牛车把储存的“金银饼”全部运回了家乡。在这生死关头,村里人吃上了“金银饼”,男女老少都赞颂向秀是他们的救星。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向秀积劳成疾,死于任上。村里人知道后,痛哭流涕。几百人成群结队,头系白布,步行100余公里,纷纷赶到京城洛阳为向秀哭灵,然后人人手拉灵车,返乡途中哀声不绝,将这位家乡伟人隆重葬于村子的南地。村里的所有人口,都用自己的衣襟兜上一包黄土,虔诚地撒在向秀墓上,竟然堆成了一个高大的冢。村里的不少人家有感于向秀的恩德,就自发搬迁到向秀冢的附近居住,日夜守墓,陪伴向秀。后来,这里人口逐渐多了,形成了一个新的村庄。

    向秀喜好读书,好谈论老庄之学,很少喝酒,对设宴招待没有好感。但是,他在京城当官时免不了一些应酬,只见别人请他,没见他请过别人。时间长了,官场上就传出了他的闲话,说他一毛不拔。他的同乡、吏部尚书山涛暗地劝他宴请同僚一次,平息一下官场上的流言。向秀碍于情面,只好勉强答应。

    说是宴请,谈何容易,向秀的余钱全用于周济穷人,自己囊中羞涩。向秀思虑再三,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招。

    时值盛夏,一天,向秀终于向同僚们发出了难得的请帖:“三日后正午时分,我在宅中宴请嘉宾。”第二天,向秀发信回怀县老家请人买来一车沁河滩的沙瓤西瓜。

    到了向秀请客的那天正午,客人们迟迟不来,向秀心急火燎。老乡山涛为了不使向秀难堪,多方鼓动,叫任恺带领庾纯、张华、温顒、和峤等一班好友来到向秀家中赴宴,为向秀捧场。来的客人虽然不多,但都是政见相同的朋友,向秀感到格外高兴。恰巧,从怀县老家买的一车沙瓤西瓜也送来了。山涛认出这是故乡的特产,心情十分激动,见景吟出一句上联:“从南到北摆西瓜,金刀在东。”任恺顺口接出了下联:“自左而右排上座,年轻位下。”向秀报出横联:“翡翠宴。”山涛巧妙地将南北西东嵌入联中,通俗之中见高明。任恺把左右上下蕴于联里,工整之内显雅致。向秀提纲挈领,只用三个字就道出了宴会的特色,鲜红为翡,碧绿为翠,西瓜内红外绿,比成翡翠,真是恰当,众人无不拍手叫好。向秀又拟了一副对联:“桌案摆满翡翠玉,弯刀劈成月牙天。”众人都夸他才华非凡。向秀朝大家致欢迎词:“古言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发现,原名稀瓜,取瓤稀水多之意。今言此瓜由汉代张骞从西域引入,故称西瓜。西瓜甘甜多汁,清爽解渴,营养丰富,既能祛除暑热烦渴,又有滋阴利水功能,暑天一块瓜,药剂不用抓,故有天然白虎汤之称。值此酷暑之季,挥汗如雨之时,开翡翠宴,啃西瓜牙,保您暑意全消。瓜汁甜甜,情意浓浓,密友知己,欢聚一堂,品瓜论诗,兴味无穷。”众人听了,便议定每人当场赋诗一首,方可吃瓜一个。山涛带头赋诗道:“青青西瓜建奇功,消暑解渴胜似冰。蜜汁入口清肺腑,利水消肿显神通。”向秀接着云诗一首:“根植贫瘠叶成荫,酷暑练就赤红心。面对长刀对天笑,奉献甘甜济世民。”庾纯吟诗一首:“碧绿西瓜圆滚滚,仰天长笑被刀分。苦修一季成正果,尽掏红心照乾坤。”任恺也呈诗一首:“条条花船扑鼻香,粒粒丹珠粘唇旁。蕴雪含冰沁腮冷,红月半边神仙尝。浪卷喉咙牙冒水,风刮衣袖骨生凉,天生白虎清脾胃,玉液琼浆满肚肠。”众人踊跃献诗,不可胜记。每人得瓜一个,视为珍宝,开怀畅啃,连呼过瘾。

    向秀朝大家高谈阔论道:“西瓜皮药名西瓜翠衣,药、食同用,是济世良药又是消暑佳肴。今日拜谢诸位捧场,向秀无以为报,特令贱内用西瓜翠衣做主料,配合各种食材,为大家精心烹调出二十四样美味佳肴,名为翡翠宴,恭请诸位一一品尝。”说话之间,向秀夫人和两个儿子已将翡翠宴摆设停当,只见各道佳肴或凉拌,或热炒、或醋熘、或红烧,七色齐全,五味俱备,色泽鲜亮,芳香扑鼻。众人一见,胃口大开,垂涎欲滴,争相举筷,好似风卷残云,霎时将佳肴吃得干干净净。这些人平日里吃腻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突然享用到如此脆爽滑嫩、清香可口的淡雅菜品,称赞之声不绝于耳。向秀夫人又给大家端上了用糯米、绿豆、翠衣、冰糖蒸的“勤政爱民”饭,用西瓜翠衣和豆腐炖的“一清二白”汤,众人都心满意足、大饱口福,皆称喝出了诗情画意,吃出了天下胸怀,尽欢而散。

    此事传了出去,一时竟轰动了京都洛阳城。很多人都夸向秀的翡翠宴办得好,成了誉满文坛的佳话。 (文史编号:20115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