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国风】司马故里古晋城

张保民 赵慧钦 陈沟水 2022-09-14




司马故里古晋城

张保民 赵慧钦

 

司马故里古晋城

古晋城残存的一段城墙

    历史上第二个温县城是位于招贤乡的古晋城。三国末期,曹魏政权落入司马懿手中,司马氏代魏不可避免。司马昭加封晋王后,认为家乡温县南邻黄河,济水西环,北依太行,位置险要,风水绝佳,可为帝王都,遂以家乡为中心修建新城,方圆9平方公里,大致包括现在的招贤乡西半部和番田镇南部几个村子。城墙用黏土夯筑,坚如石板,又称“板城”。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后定都洛阳,遂将温县县址从温故城迁到新城。民间称之为“司马故里”、“古晋城”,其内城在今安乐寨村一带,位于古晋城的西南角,古称“安乐宫”,今名“安乐寨”。2008年6月,省政府定名为司马故里旧址,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从安乐寨周围的村名还可以看出当年晋王城的规模范围和布局结构。安乐寨西北部的上苑村,即温故城,当年名上花苑,为帝妃们游乐的御花园,园内有人工开凿的河湖山水,古济水自西侧流过,当年可乘船游玩。外城东关,有司马氏招贤纳士之驿馆,招贤村因此得名。安乐寨村东边和南边有辛庄三个村、小营村和梨园村、禅房村,辛庄三个村是晋王城田猎之处,小营村是御林军的练兵校场,梨园村是晋王城的文化艺术娱乐场所,禅房村则是晋王城的礼佛之处,晋王曾在此祭祀天地社稷。安乐寨北边,则有东城外、西城外、树楼、护庄村,分别为晋王城的东西城宇及御林军兵营和戍楼所在地。晋王城宏大的规模和严谨结构由此可见一斑。

    在上苑村西部,靠近猪龙河(古济水)的高大土台,原叫虢公台,系周桓王17年(前703年),周大臣虢仲率诸侯国集结军队进攻晋的曲沃时,在此誓师而得名。公元236年,司马懿将远征辽东公孙渊,率兵路过家乡温县,在虢公台与父老故友宴饮,慷慨而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济八方。告成归老,待罪舞阳。”因此虢公台也被称为“司马懿贺酒台”。目前此台尚存,只是面积已缩小很多。

    晋王城作为温县第二个县城约450年,直至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东迁至现在的温县城,后逐渐荒废,加之历年受黄河水患和战争之乱,外城湮灭,寨墙倾颓。到了明清时期,在内城修筑了高大的寨子,名曰安乐寨。2008年,安乐寨村发现了明代崇祯年间及清代同治年间修补寨墙的碑刻,为我们了解安乐寨的历史提供了直接的可靠证据。明崇祯十年(1638年)碑文记载:“县治西三十里,旧有古城,原司马懿之故址也,遗迹微存,孰过而问之,于崇祯元年……修筑名曰安乐寨。”清代同治8年(1870年)《重修安乐寨碑》记载,咸丰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及捻军战乱,“大河南北不胜其苦,人心恐惧……安乐寨旧有城碟可恃,但时远年湮不无损坏,于是安乐寨王德敏与外五村公议各捐钱修补……”。据温县志记载,安乐寨有南三门,东西及西北东北各一门,共7座寨门。寨门朝外一面刻“司马故里”,朝内一侧刻“安怀寨”,后改为安乐寨。温县政协委员杨文翰老先生多方调查,找到了东门和西北门内面镶嵌的“安怀寨”两块石匾。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残存的安乐寨城墙也在快速缩小消失。目前仅剩下西边些许残段,高尚有3米左右,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假如这点城墙也消失湮灭,是作为司马故里温县的巨大损失。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加固保护和利用,对这个具有重大文化内涵价值的省保单位无疑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 (文史编号:201222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