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国风】三朝帝师——李棠阶旧居

陈沟水 2022-09-14

棠阶旧居上房


棠阶旧居

张保民

 

  

    温县赵堡镇南保封村,是清代三朝帝师李棠阶的故乡。南保封村目前尚有李棠阶旧宅一处,位于村子南部,坐北朝南,现存厢房和上房各一座,厢房是现代民房,上房则是由李棠阶亲手所建。

    李棠阶(1798年~1865年),字树南,号文园,又号强斋,谥号文清。清朝道光年间壬午科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读、太常寺少卿、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是焦作地区清代最后一位宰相。道光年间,因违例录取老年武生,部议降三级调用,李堂阶到武陟任教河朔书院达13年之久。同治皇帝登基起用旧臣,李棠阶奉旨进京并上疏治策,官位连升,加太子少保衔,授课宫廷,论历朝兴衰之事,深为同治帝所赏识。在查办慈禧太后的心腹、两江总督何桂清时,李棠阶身为大理寺卿(国家最高法院院长),力主严惩以整肃纲纪,不惜违背慈禧旨意,最后将何桂清斩决。李棠阶自从做军机大臣参与中枢大事,深感身负重责,宵衣旰食,积劳成疾,于同治四年十一月去世,享年68岁。皇上震悼,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清”。这个谥号与乾隆朝的宰相刘墉(民间俗称刘罗锅)的谥号完全相同,表明朝野上下都信服推重李棠阶的清正廉洁。《清史稿李棠阶传》中评价他“尤平实持大体,可谓体用兼备”,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李棠阶出身寒门,其父李宪皋为廪生,长年授徒于外,换取薄酬以维持全家生计。幼时生活困窘,家屡断炊,曾经过年时家无余米,其父远出借友人升斗米,他“侍母忍饥以待举火”。因此李棠阶终生不忘幼时忍饥待米时的生活,永远不忘乡邻与亲友的患难救助,所以他为官清正廉洁,勤俭节约,不积私财,热心公益,财有结余,随时帮助困难邻里。因此在民间口碑甚好。

    李棠阶的清廉,从其旧宅就可以看出来。其旧宅面积很小,和村里普通院落一样,其上房建筑与当地晚清普通民居无异,青砖青瓦,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前有檐廊,当心间中开四扇格扇门,两次间置隔扇窗,既没有雕梁画栋,也没有富丽堂皇,十分简朴,根本不像个宰相的家。看看山西的皇城相府,同样是宰相之家,陈廷敬的老家府邸多么辉煌豪华,李棠阶的旧居与其相比显得多么寒酸、简陋。这也证明了李棠阶的清廉,令人肃然起敬。关于李棠阶的旧居,还有个传说。慈禧太后知道李棠阶清廉自持,热心公益,没有余财,家中房子破败也无钱修补,恐有失朝中大臣体面,就拨了一笔专款让李棠阶翻盖新房。时值战乱不安,家乡水旱频发,民不聊生,李棠阶把钱都用来资助家乡的穷苦百姓,只在老家盖了这么一座简朴的上房,为了彰显皇恩,上房屋顶用了一片黄色琉璃瓦。回朝复命时,慈禧问盖的什么房子,李棠阶回答:“一片琉璃瓦。”慈禧以为是盖了几座房子全都是琉璃瓦,看起来是好大一片黄色,疑心李棠阶簮越礼数,暗中派人前去调查,等使者回来报告只有一块琉璃瓦时,慈禧才信服李棠阶的清廉。在李棠阶旧居里,还保存着一块红色的神主木牌,系李棠阶的儿子祭祀李棠阶和上几代祖先的牌位,在木板上阴刻祖先封号及名讳,木板涂以红漆,没有雕刻花纹图案,非常简朴,显示了李家一贯的清俭作风。

    李棠阶是焦作地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值得研究和纪念。温县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多年来数次提案呼吁保护并开发李棠阶旧居。2009年,温县文物部门借文物普查之机对李棠阶旧居进行了详细地资料整理和拍照。2011年4,月温县人民政府公布李棠阶旧居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史编号:2012730)

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