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国风】卜里书院与卜里试院

张保民 陈沟水 2022-09-14


卜里书院与卜里试院

张保民

    卜商,字子夏,(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00年),今温县林肇乡卜杨门村人,是孔子的弟子,在“七十二贤”中名列第四位,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代儒学宗师。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后汉书·徐防传》)里就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整理传授。南宋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详细叙述说:“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毂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

    卜子夏寿达108岁,死后葬于董杨门村南。子夏墓前尚存有清康熙二十九年、民国十九年之碑碣。1995年,时任温县县长又在墓前立碑一通。温县因为是子夏的故乡,因而自古被称为“卜里”,与“司马故里”之名并为温县之美称。

    子夏是著名的儒学宗师、教育家,作为其故乡“卜里”的温县,从古至今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在清代修建了“卜里书院”和“卜里试院”,现代则有卜杨门村的“卜里小学”。

    据温县志记载,卜里书院系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知县王其华,就按察司行署改建。大门三间,南向,门外有照壁一座,门内有过厅三间。再内为讲堂,为更衣轩,为藏书楼各三楹。更衣轩前有东西厢房各三间。讲堂左右,斋舍共28间,东南隅为奎星楼。书院建筑完备,县令多方筹措经费,延聘宿学名儒,引进好学少年,发展教育,以发扬卜子夏西河之教。乾隆五十五年知县沈荣昌、嘉庆二十二年知县张向辰,对书院加以重修和增筹经费。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变法图强,废科举,设学堂,卜里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中华民国十一年,高小学堂移至旧平皋试院,于此设县立女校。民国十三年,于此附设三年制女子师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此设立温县城内完全小学,后改为温泉镇第一初级中学。


温县城内完全小学校学校旧址,前几年建停车场拆除了,原来还是卜里书院旧址


    卜里试院系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知县周昺潢倡建,为县里科岁考试甄选儒童之场所,初名卜里试院,后改称平皋试院,在温县城内东南隅。据旧县志记载,其结构为三进院落,建筑结构严谨,各室功能排列有序。前为大门三间,东西鼓乐楼各三间。后为二门三间,两厢考试用房各22间,石桌、石凳千号有余。后为大堂三间,最后二堂五间,东为五间厨房,西为六间群房。光绪三十二年科举停废,弃置无用,几有倾玘之虞。中华民国十年知事汪松荫修葺后,移县立完全小学于其中。民国十三年,于此附设县立三年制师范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此设立温县第一高级中学,成为温县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文史编号:20126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