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八路军兵工厂教导员——陈廉如

中华英烈网 陈沟水 2022-09-14

 

来源:中华英烈网 


陈廉如,陈家沟人,原名陈振方,生于1919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1939年分配到军工部做政治工作,1940年初,协同陈志坚一起筹建军工部四所,任教导员。他工作积极、作风朴实、吃苦在先,行军中把自己的马让给体弱的职工和家属骑,平时关心职工疾苦,深受群众爱戴。1942年5月,日军调集重兵围攻四所,他带领职工安全转移,黑夜摸着山路给员工送饭,不幸掉下悬崖牺牲。



陈廉如,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一个农民家庭。幼年读过几年私塾,后来由于家贫辍学,但仍坚持自学文化,逐步能够读书写字。


七七事变后,民族危亡到了严重的关头,抗日的怒潮席卷全国。23岁的陈廉如热血奔涌,毅然告别双亲,只身投奔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后经介绍又辗转到陕西商洛县八路军办事处青年抗日训练班学习。他刻苦学习、认真领会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思想,同年冬季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又被送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同年又调往太行山八路军前方总部军工部工作。



1939年冬的一天,军工部部长刘鹏找来陈廉如和陈志坚两人,向他们交待一项紧急任务:立即赶到山西昔阳县里沙窑村,去接收国民党顽军候如墉部南撤时抛弃的随军机械所和部分工人,创建八路军自己的修械所。陈廉如很清楚上级交给自己这项任务的重要性。自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蒋介石就停止了对八路军的武器和军费供应,为了坚持抗战,八路军必须有自己的兵工厂。


第二天清晨,陈廉如和陈志坚从军工部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向昔阳县里沙窑进发,途中天气阴晦,朔风怒嚎,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傍晚,他们及时赶到了昔阳县里沙窑村。



里沙窑位于昔阳县的东端,地处山西与河北两省交界处。到里沙窑一看,他们发现困难比想像的严重得多。首要的问题是要解决130多名工人的吃饭问题和御寒问题,不少工人缺少铺盖,有的只穿着单薄的衣裳在土炕上围着被子取暖。为了凝聚人心,团结一致战胜困难,陈廉如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会,态度和蔼地说:“我们二人是八路军太行山军工部派到这里的工作人员,为了打败正在屠杀我们同胞的日本侵略军,上级领导要求我们和大家一起组建兵工厂,修造出我们的武器供应八路军,消灭侵略者,以雪中华民族的耻辱。大家都是工人阶级,我们共产党就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咱们是一家人啊!我们完全相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一定会发挥模范作用,用我们勤劳的双手,修造出精良的武器,为死难同胞报仇雪恨!”陈廉如的真诚讲话,激发了工人们的民族自尊心,特别是他那平等待人的态度,与国民党军队当官的那种颐指气使的作风截然不同,顿使工人们感到亲切温暖。陈廉如讲完后,与陈志坚不约而同地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来,披到衣服单薄的工人身上。第二天天一亮,二人分头出发,一个去找粮,一个去找衣。陈廉如到泉络镇找到八路军部队,筹办了些旧棉衣和棉被;陈志坚来到河北省赞皇县抗日政府借了几百斤粗粮,用几个牲口驮回来。当走到里沙窑村边时,前面的一头牲口突然陷了下去,大家急忙把粮食卸下来,将牲口抬起来后,却发现这里有个地窑。他们把地窑挖开,发现窑里竟然有几十石谷子。询问是谁家的,村里人谁也不知道,估计是地主所藏。于是请示上级。上级答复可由工人食用。大家喜出望外,吃粮和穿衣问题解决了,工人们的积极性也就逐步调动起来。


一天夜间,陈廉如到户外巡查,听见远处有羊叫声,他很奇怪,为何夜间有羊群活动?停了一会儿,见有人赶着一群羊,大约有六七十只羊,从西往东走。当时根据地有一条禁令,严禁往敌占区走私食品,谁截获归谁一半。看来,走私者想趁着雪天把这批羊赶到敌占区卖掉。陈廉如截住羊群,向赶羊者讲明政策,把这些羊如数交给当地抗日政府。按政策应得一半,但政府考虑兵工厂刚成立,生活困难,便全部奖励给兵工厂了。陈廉如和工人们十分高兴:杀羊吃肉,羊皮御寒。工人们觉得羊是老陈截获的,理应得一半,但他却全部给了兵工厂。共产党的干部与国民党的官们是不一样的。共产党的干部是真心真意打日本救中国,为人民谋利益,工人们从心眼里佩服共产党,热爱八路军,都安心工作,争做贡献。


修械所建立起来后,八路军前方总部军工部任命陈志坚为厂长,陈廉如为教导员。由于当时八路军的财政非常吃紧,兵工厂工人们的工资数额不可能高,有些人就有意见。陈廉如与工人们促膝谈心,谈抗战的形势,谈财政的困难,认为不能再加重老百姓的负担。你们能领到现在的工资,这是尽了很大努力的。他还告诉工人们,陈厂长和他都是执行供给制,除吃饭外只有能买几合烟钱的补贴。工人们听了很受教益,从此再也不提增加工资的事了。


陈廉如作为一个政治工作者,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用党的雨露滋润着工人们的心田,启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打败侵略者,修好枪,造好炮。


1940年初,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兵工厂所在地里沙窑处于对敌斗争的前沿,不利于工厂的安全,军工部决定迁往豫北山区的武安县(现属河北省)梁沟村并加以扩建。


在工厂搬迁时,严寒季节仍未过去,北风凛冽,大雪封山,里沙窑100余名工人携带着笨重的工具沿着羊肠小路向梁沟前进,行动非常艰难。陈廉如一出发就把上级分配给他坐骑的一匹老马让木工王振书的老母骑上,并把一些沉重的工具也放在马背上,他自己还帮助体弱的工人扛上几件工具跟在马后走。第一天天黑赶到拐儿镇,陈廉如、陈志坚和大家一起去野外拾柴烧饭,煮的是玉米面糊糊,由于锅小人多,需分几次做,轮到他们俩吃饭时,已是深夜。第二天傍晚行至后岭村时,粮袋已空。由于中途曾遇见一股国民党的散兵,怕出意外,匆匆忙忙赶路,未能顾得上去筹粮。陈廉如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歉疚地说:“工人兄弟们,我对不起大家,今天没筹上粮食,晚上和明晨的饭吃不成了……”未等他说完,工人们就都说:“陈教导员,这不怪你,都怪那些不抗日专害民的家伙。崎岖的山路,辘辘的饥肠都不能阻止我们前进!”大家相互体谅,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结果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扔掉一件工具,顺利到达太行山腹地梁沟村。


到梁沟村后,在一二九师原有修械所的基础上,陈廉如、陈志坚领导工人一面组织生产,一面扩建新工房。新工厂的代号为四所。在新厂的建设过程中,八路军副司令员彭德怀和副参谋长左权曾先后两次视察了四所并作了重要指示。在上级的关怀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就地取材,在离梁沟半公里的后山沟很快建起了石结构的工房4栋,宿舍和办公室4栋,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与此同时,上级陆续从各地调来一大批干部和技术工人,以及一些机器设备,壮大了木工、铁工、机工、钳工、样板等工作部,并增设了工务、材料、总务、检验等管理科股,机器设备增加到30多台,其中三节锅炉一台,双缸蒸气机一台,金属切削车床9台,铣床2台,牛头创床一台,自制的各种造枪专用设备20多台。到1941年初工人已达到680多名,月生产步枪92支,掷弹筒4门,手榴弹700余枚,手枪5支。装备了部队,支援了前方,为驱赶外敌,挽救民族的危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梁沟兵工厂的壮大,震撼了日本侵略者,成为他们的眼中钉。日军曾进攻几次均被守护部队击退。到1942年5月,日军调集长治、邯郸、邢台等地精锐部队2万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大举进攻梁沟。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工厂迅速将大部分机器和原材料异地埋藏,来不及拆埋的锅炉,就把厂房炸塌作为掩体。随后将职工化整为零,分成数股转移突围,凭着熟悉的地形,在深山密林中与敌人兜圈子,白天藏在山沟里,晚上摸索活动,经过十多天的周折,绝大多数职工突出了包围圈。敌人于5月21日窜进梁沟村,烧杀达一周之久。


作为教导员的陈廉如除指挥工人们与敌人周旋外,还千方百计保障大家的生活。在打退敌人进攻的间隙,他考虑到大热天工人们在山上又饥又渴,便带了两个警卫战士,趁天黑抄小道回村做了些饭菜往山上送。由于天黑坡陡,又重担在肩。他走到半山腰时,突然被乱石滑倒,连人带桶滚下山坡。两个战士放下担子,快速下山去找,不幸他已牺牲。


四所广大职工幸运地突出重围后,却得到陈教导员牺牲的不幸消息。工人悲痛万分,哭泣着说:“教导员是为了我们而壮烈牺牲的呀!这样年轻这样好的领导离我们而去,怎不使人想念啊!”工人们把陈廉如的遗体安葬在芳芳萋萋的太行山上,并以各种形式抒发了对自己教导员的深切怀念。新中国成立后,兵工部组织编撰了革命根据地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其中记载着陈廉如等党的早期兵工干部的光辉业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