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 发劲、不发劲的差异 | 圆档与松沉

陈沟水 2022-09-14




一个台湾太极拳家的叙述

 


    很多人问我要怎么松,怎么沉?听到这个问题使我非常的感慨,其中有不少练了十几二十几年的人在问这个问题,为何? 大家都在论谁才是真传,谁是跟那个名师学的等等......可是,每一代拳法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改变,甚至同门师兄弟中几十年後拳路也会略有不同,但原理心法不会改变,至於真传不真传的问题,在以前学艺的过程中师父会因学生的状况调整教学的内容,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套路流传的原因, 过去的师父多以教学为生计多少都会留几手,如果留在师父的身边不够久是很难学到上乘功夫的,有些以为拳式学完了练练推手就可以,那就太天真了,因此有很多人理所当然的成为名师,而他的学生也理所当然的又成了名师,至於拳艺的部份也就理所当然的一代少於一代,因此就成了现在的太极形而已。    练功时总会碰到一些人好奇来问练的是什么,一般很少看过太极拳发弹抖劲,所以看的人总觉得像太极拳,可是又好像不是,甚至有人会直接认为这不是太极拳,最後都会问一句话;为什么没有看过这种太极拳,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慢慢的太极拳,我只是笑笑,不予置评,我说;这没什么,练就会,真功夫的人多的是,一山自有一山高。 

    遇到过很多内外拳术功夫不错的武术界朋友们大家曾相互切磋,各家有各家之所长,传承其优点,当然也有些是光有空架子,倚老卖老的一大堆,我常说练功像赚钱一样,还是得靠自己去练才能累积功力,用说的,是出不了功夫的,以前小时候恩师常对我说;你的拳头怎么那么忙,(意思是怎么老是常打架呢)等到有一天你的拳头不再那么忙时,功夫才能算得上还可以,这个意思後来才明白,因为功夫不须要卖弄,但也不能流於花拳绣腿,真正须要用的时候还是要能用的出来,练功夫先要对自己诚实,一点一滴的累积,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自己的一百分,如果自己都没有诚实面对自己的话,如何练出功夫呢? 

    很多人用说的很厉害,不论其功力如何,这样的人,我都只想问一个问题,你练功的时间多,还是说功夫的时间多,一天练多久,一星期练几次,如此便能知道其如何,我的两位恩师到老还是每天老老实实的练功,小时候曾问过恩师一个笨问题,问;师父你的功夫我都打不嬴你,为什么你还是每天都练完全部的功,恩师拍了拍我的头,说;傻孩子功夫你只能算是入门而已,一山还有一山高,自己如果不老老实实练功的话,再好的功夫也会变成花拳绣腿,以後你就知道什么是年轻靠身体,老了就得靠功夫的道理。 

    太极拳到底怎么样才是正确,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说,一是用的方面,有一次遇到一群小混混,不怀好意,口出恶言,仗著人多,可是他们却没想到我竟会先动手,一来他们自己先吓了一跳,二来动起手来他们却反而吃亏,事後停手,对方说;我们都已经够恶了,你却比我们还凶,听起来真是哭笑不得,後来对方问起,用的是什么功夫,我说;这是太极拳,对方直接回了我一句,骗人,真是不知该如何回答,要解释起来可真就是说来话长了,这是一般人对太极拳的错觉,试想太极拳要能快能慢,慢是练什么,慢在那里,快练什么,快在那里,要怎么练,这些都不知道,实战如何用,比手划脚,拳不像拳,这是大家应该省思的问题。 

    另一个层面则是练法的问题,很多人问,站桩要不要练,对不对,都对,也都要练,但是要先在拳架里头练,因为拳架是活的,光站是死的,拳架练不好,绝对用不出来,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任何的心法口诀都要在拳架中练出来,拳架中练不出来要如何练出功夫呢?这是不是又是很简单的道理,如太极拳八法,在拳架中都有,如果拿出来单练的话,也很难练出效果,知道心法口诀没有用,没有师父的口传心授的话很容易走偏方向,以前恩师光教一个揉法,就纠正了近一年才真正进入了身体里,我常鼓励学生天天来练功,为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练到身体里,而不是只有比招式而已,我的师父都老老实实的天天练功,何况是我,更何况是我的学生,以前恩师说;现在你自己练功练功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练给我看,我能体会恩师的用意,在师父的身边要把功夫练扎实了,以後就不容易走偏掉,很多人以为用几个月的时间拳架学完就是打太极,推来推去就是推手,这是练法上不确实际的认知,很多人听人说,练一些以讹传讹的东西,以至流於比手划脚,功夫还是要老老实实练比较实际。

 


  

    太极拳在一趟拳势当中不是要每一招都发劲,在不发劲的式子中,要有暗劲,这是力在骨子里,如此才能绵绵不绝,一趟拳路过程中,展现在身体外的动能要有如大海波浪般,一波接一波的能量,虽然柔,但却蕴含力量,如此才是太极拳该有的表现。 

  

    本姓吴,台南人,自十二岁起跟随第一位启蒙恩师;陈远来师父,从八极拳开始入手,到形意,八卦,丹道(这是本门对於气功的称谓)功夫,至今近三十年,恩师武艺精湛博深,以丹道功夫来说;比起现在所谓的气功,不是一些胡乱编的动作加上呼吸,就说成了什么所谓的神功,要不,就是拿著一些古书说三道四的,说实在,丹道(气功)没有那么简单,但却不复杂,只要老老实实的练习绝对会有成果的,我在十八岁时就能发放内气,其实这对我们来说并不算什么,那么为什么有人练了那么久的气功连最基本的发放内气都做不到呢? 在十几年前气功热潮极盛的时候,曾假装什么都不懂的去打探看他们到底都在练些什么,其结果…可想而知,不过倒是有几个气功师是有功底的,恩师的丹道功夫精深,以前小时候,常见恩师一会儿像是糟老头似的,一会双眼目光似剑的,恩师打起八极拳来的那股崩炸劲实在让人很难相信那是一个七十几岁的老人家,以前恩师常说;年轻靠身体,到老就得靠功夫,这个功夫指的就是内在的聚散,阴阳,循环,也就是丹道功夫,小时候对於恩师说的很多理论都有听没懂,恩师总是说;你记住,以後就会懂了,果然,功夫到了也就懂了,恩师所传的八极拳为最古老且完整的拳术,,现在八极拳很盛行传统的八极拳讲究的是气与力的合,所以会有速度上的墬劲,接触点的崩炸劲,这些劲的来源是;松,正,合,沉,重点是在内力,而不是招式,练的人很多以为只要学八极拳就能天下无敌似的,可是通常都被这个膝盖痛的问题所困扰著,偏偏八极拳和太极拳有个共通处;那边都能痛就是膝盖不能痛,可是很多人的问题是;什么地方都不痛,偏偏就是膝盖痛,这岂不怪乎? 恩师学问也是博大精深,文学,史学,哲学,样样精通,除了武艺以外也让我受益良多,记得小时候常常跟人打架,恩师问我的第一句话是;你是打人还是打架呢?我实在是搞不清楚这有什么差别,恩师说;打人嘛,就是你仗著自己有功夫就去欺侮人,打架嘛,就是这个人实在须要被教训,所以教训他,有了恩师的因循善诱,无形中学会了很多人生哲理,恩师说;拳艺也好,人生也好,都要深思,明辩。 

  

    太极受业恩师:李长师父,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学起太极拳,经历了二位太极拳老师,几年的时间,始终没有感受到太极拳的真缔,不禁又灰心又存疑,直到後来终於寻访到了恩师。恩师从六岁起就开始向杨氏名师杨澄浦师祖学艺,後来十五岁时又从陈氏名师陈发科师祖学习陈氏太极拳,因为恩师已有太极之根基,所以师祖便一开始就授以当时不外传之陈氏太极拳大架子,恩师练了一辈子的太极拳,到了八十八岁的时候,打起陈式大架子时仍是抖弹,跳跃,发劲,丝毫都不马虎,一天当中总还得练个五,六趟,回想起当初要向恩师学艺的过程真是吃足了苦头,恩师的牌气不是很好,而且据恩师说他的弟子未超过十人,当时恩师已经七十几岁了所以一点也不想收弟子,後来我总是不辞路途远,三,四天就去拜访恩师,有时恩师兴起,要我演练学过的拳法让他老人家瞧瞧,如此经过了一个多月,恩师才正式的收我为弟子,恩师後来提起,太极拳是一门练一辈子都不够的艺术,可惜流传虽多,但是却杂而不清,真理不明,真正的拳法要完整的传下去,这样才能一代传一代,这是他的责任,现在他就把这个责任交到我的手上,恩师总是说功夫不能只练一半,也不能只学一半,练半调子的功夫对不起祖师爷们一代传一代的苦心。 

   缘生由起

    去年在成大练功时,巧遇白鹤拳林老前辈,林老前辈在暗地里默默的观察我练拳很久,有天他走来与我说;年轻人你打的太极拳我从来都没见过,似松非松,松中带弹劲,这种劲道我从来没看人打过,我只是回一句,劲让它节节贯串出去就行了,林老前辈只说了一声好,随即邀我过两招,我当然接受此一邀请,那时,一对上手,林老前辈甩了几下,可是都没能甩出来,我的手仍然搭在林老前辈的手上,他笑著问;年轻人你的听劲是怎么练的怎么会听的那么快呢?我说这是沾,黏,贴,随,只要把听劲这个意念换上;沾,黏,贴,随,这四个字就可以了,光听有什么用,跟著对方走就是了,林老前辈听完不禁大笑说;真是妙,经过几次的碰面,林老前辈似乎有话说不出口似的,後来他问我一个问题,中正,他说在白鹤拳里对中正也是有要求的,可是却做不到像我一样,座跨也能如此的中正,对林老前辈的气度我感到很敬佩,有些人以为我看起来年轻,不是来倚老卖老,就是对我胡乱吹嘘,真正要邀这些人过两招,他又不敢,说什么练拳只是为了健身而已,不是为了要动手等等。。。可是这些人又喜欢用嘴皮子来找人比高下,真是怪乎,林老前辈是第一个让我破例将中正松沉的心法口诀传给他这个外人的,据林老前辈说;他的白鹤拳乃阿善师一脉嫡传,其实看他在打拳,看的出来功底深厚,想必是用很多的汗水,跟时间累积而来的,林老前辈一直对著我说;我应该要认真的将功夫广传出去,不能再用那种无所谓的心态去面对这个问题,每一代的传人都有其责任将所学的秘技流传下去,不然这种艺术的宝藏总有一天会消失,我笑著回道;消失是绝对不会的,变成了不伦不类倒是真的,所以这才公开此一讯息,供大家参考。

 

  

   发劲与不发劲的差异             

  

    一般人对於发劲的观念大多停留在一般表演性质的推手,此一表演性的推手发的是松柔劲(直劲),这种劲为初级的劲法,很多练太极的人常以为两人套招慢慢推,被推的人慢慢退,然後再推回去让对方出去,以为这样就是发劲,实在是可悲,其实这种劲法只要得机得势就能发的出来,但是实战当中则不能用,也用不出来。 

    太极拳的劲有分好几种;如缠丝劲,在杨式老架子中叫做拧劲,在陈式大架子中最常用的是弹劲,一般称为弹抖劲,这个弹劲为什么会抖,那是因为发劲时上身松,跨裆合起来的劲,由腰而脊椎到肩,肘,手节节贯串出去,因为後面还有余劲一直上来贯串而出,所以会产生未端抖手的现象,想刻意学是学不像的,因为跨裆的圆不能失,身又不能紧,所以弹劲看的是,裆的合,身的松,劲的贯串,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拙力则会留在身上或手上,这就没有真正的贯串出去,有人误解了刚柔并济的意思,发劲时身体犯了紧的毛病,当然劲就弹不出去,所以会留在手上或是身体上,借此产生一进一出交错顿力的感觉,不能说这是错的,因此有人特别强调腰脊发劲,只能说是走的路不同,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不就正是因为无法松透,劲无法贯串而出才须要用交错顿力的感觉来有发劲的样子,这种劲路不是不好,真要是喜欢这种劲路的话,练少林拳,不是更好吗?也正因为如此,能发劲的也只有一两个用拳的式子而已,如遇到用掌的式子就只能用比的而已,而且蓄劲的圈,长久练下来无法缩小,太极拳的动能是来自於圆,而身体上的圆圈要越练越小才对,发劲时也要刚柔并济,意思是;从发劲的起点到终点也要分出刚柔来,(下实上虚)所以会先五指抓地,後合裆劲由上身贯串而出,因此才会有抖手的现象,这才是弹劲真正的意义,而且发劲的速度才会更有弹性(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更快,如果只是为了一趟拳式中的一两个用拳的式子,要让它看起来有阳刚的感觉的话,何不打外家拳就好了,更何况刚柔并济也不是用比一比後,再打个像少林拳那样的发劲来分刚柔并济,这是走偏了方向。 

   

    杨式老架子中如要发劲的话,用的则是最难练的甩劲为多,还有松沉劲,绵劲,然而到底是那一种劲好用呢?其实那一种劲都好,但是每一种劲都要练,这样才不会走偏掉,以前学艺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一步一步的学习,从没有什么速成,也不会去想有没有较简单,轻松,易练的功法这种念头,所以一路下来,该练的都练了,该学会的也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都学会了,当然这得感谢恩师毫无保留的传授。 

    对於在拳架中到底要不要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但是不发明劲就得要有绵劲,绵劲指的是;要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样绵绵不绝,看似温和却内含能量,绵劲在拳架上要由跨裆的圆,慢慢的上传到手,在拳势上的表现会有开展延伸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自我陶醉的乱摆动和摇恍,很多人,连一些所谓的名师也都有这个毛病,要不然就是重心沉不下去,这是松沉度不精的关系,有这些毛病的话,也就只能练松柔劲而已了,另外在实战当中有时可以发劲,但有些时候不能发劲,发劲这个东西就好像是身上带著武器一样,有时会派不上用场,例如像是人多的时候,如果二个人以内还可以,但如果4~5个人以上的话就不好用了, (这是本人多年来的经验),或是对方来的快,来的又贴身的时候,就不适合用,这时候就要用到缠丝劲(拧劲),缠丝劲如果没有空间跟时间弹出来时,就会用到缠丝劲的摔法,在拳架中很多式子都可以在近身时使用摔法,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为什么不知道怎么用呢?还不是练的人看远不看近,老想著一步登天,说到这个摔法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以前有个小伙子,二十来岁,自称什么家传的什么拳术,常常的找人挑战,什么截拳道,空手道,国术等等…。他都挑战过,看到我在练拳,来问我发劲的问题,我说两个字"松沉",他不太信相,我说那就来试试看,玩两手,他说;他不敢,他看过我发劲的劲道,我说没关系,如果没把力道控制好,伤到你的话,那功夫算是白练了,後来动上了手,他的动作已经停了,我以为他要停手了,怎知我的手刚撤,他又一拳打过来,闪避不及,一拳从我的眼皮划过,而当他的拳划过的同时他也摔出去了,他一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打到我,而我却可以同时的将他摔出去,我说;要不是以为你要停手了,你的拳,还是只会在你自己的身上打转而已,而用的手法就是缠丝摔法,另一方面用的是胆量,知道闪不了就让对方的拳用擦过去的减低损伤,同时也要进入对方的空隙中,自然拳就不会白捱了。 

    在拳架中如;摆莲腿,当头炮,旋风脚,运手,云手,搬拦捶,倒穿肘,倒撵猴等等…。。甚至左,右掤都可以用摔法,其重点在於自己身上的三个力点要实而已,没什么,所有的细节练对了自然就会了。至於各种劲道,我的看法是:缺一的话,表示你有很多的细节没有做好,也没有做到,才会出不了劲,而且对强健身体方面也很有限。


    另外发劲对气力的训练,丹气运行与强化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透过内劲的节节贯串由脚而尾闾,脊椎,肩,肘,手,然後中定,气归丹田,上三阳之筋气由阳蹻脉下沉至涌泉穴,对此有利筋脈的疏通,每发一次劲就运行一次大周天循环,这是发劲的好处之一,对於实战的应用则是意念上的一个松沉,一个开合,劲就可以发出去了,而且在筋脉中透过内劲的扩张延展,筋脉,血管,肌肉的弹性则是越来越好,骨头的密度则是相对的增加,学生中有人练拳两年增加了5~6公斤,但是外形,腰围,却反而变瘦了,另一个作用则是透过一次又一次的周天循环达到去无存精的效用,将体内不好的杂质,秽气排出体外,这样气力会增加,体力也会相对的增长,不能像有些练太极或是其他武术,气功的那些人一样,说自己练的多好,气到那里等等......可是体力,气力都不行,走路时亦看不到腿的抓劲,一个人的功力光看走路就能知道其功力的深浅。 

    关於太极拳到底要不要练发劲才对,其实都对,也都不对,因为入门时练慢,不能发劲,当然也不会发劲,待蓄劲要进入中级程度时就要开始练发劲,发劲练不出来的原因是松沉不得法,所以蓄不了劲,等到发劲练出了点眉目以後又要回过头来练不发劲,之後再练绵劲,如此重覆循环练习才能对自己的劲控制自如,练拳或应用时才能随心所欲舍已从人,遇强则强,遇弱则弱,如此才不会局限在某一领域中而已,拳艺也才能日益精进。 

    很多人练了几年功,功夫不怎样,嘴皮子上的功夫却是越来越了得,说起各种拳术,历史典故,名人大师等如数家珍,说三道四评论功夫等头头是道,可是练起功来......却只有,也只能比手划脚而已。 

  

   气沉丹田          

                     

    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大家都听过也都知道,内外拳家,练气者也都在练,但是真的有做到吗?要怎么练呢? 

    其实气沉丹田与松是因果表里关系,其结果是产生了胎息的现象,而这又是另一个因果关系的开端,为的就是生生不息的循环,有生就有灭,如此方能生生不息。气沉丹田之所以练不好的原因在於松与沉这两个字,练太极的人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做不好呢?或许有人会说我很松,但别忘了有松就会沉,一般只顾著松而忘了沉,所以犯了散的毛病,松不能散,不能软趴趴的,但也不能硬绑绑的,这很矛盾,没错,太极就是一种自然的矛盾,其来自阴阳相对,相生,相克的道理,拳论中提到气歛入骨,绵里针等等…用白话说就是力在骨子里,可是话又说回来,那该怎么练呢?其实心法口诀就一句话而已很简单说穿了就没价值了,很多人常把拳经,拳论挂在嘴上,可是不明其意或是误解其中正真的用意,拳经,拳论,说到底,它还是理论性,概念性,真正的心法,口诀练法要有师父的口传心授才不会走偏掉,另外,真正的心法,口诀,这些压箱功夫是不会出现在文字上的,其往往都是一句白话,一个很简单的观念然後持之以恒的锻练而已,传统的学艺过程中须要用时间来累积打底的用意是;基础练扎实了,观念清楚了这才能离开师父的身边,不然只知练形,内在的功夫不练,很难出功夫的,在师父的身边经由师父不断的更正,修改,功夫的基础才会扎实,以後的路才不会走偏,这才是真正的内在,因为意念想的是一回事,身体做起来又是一回事,这也就是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气沉丹田都练错的原因,气沉丹田不是只有用意念把空气吸到肚子里去,气沉丹田要把松与沉合在一起才可以,不然的话练了一辈子还是只有在那吸气的份而已,正确的练法其实也只有一句话,一个观念而已,有了气沉丹田之後才会有胎息,胎息的目的是为了要蓄养能量,这是为了动静合一,刚柔并济之故,没有这些功夫就不会增长,相对的这不也是大家最想追求的内在吗?以前我常跟学生们说很简单,没什么,学生们的表情不置可否,但是当自己有了感觉以後又会觉得惊喜原来也没有想像中的难只是要不断的顿悟,体会罢了,当然用嘴皮子是练不出功夫来的。

    

            

  圆档与松沉

    松沉与中正的前因後果所产生的现象:圆档,裆要圆,圆要撑,这是因果关系,不能只做表面的圆而已,如此足掌就不能全实,一般不是足掌外翻就是跷起来,这是不行的,这是因为没有松够沉够的关系。中正与松沉和圆档是环环相扣的因果循环关系,松没有中正就不能沉,没有了沉,裆也不能圆,没有了圆就没有撑,当然也就不会有满,所以就蓄不了劲,如此遇到来的力道大时当然也就化不了劲,(太极拳要化打合一)所以就会变成能看不能用的太极拳了,不然就是轻轻推,慢慢来的推手表演。裆要圆才会有劲的满,劲满了,自然就会有一种圆的弹劲,对手力量来,不但可以化对手来的力,更可直接将他的来力跟裆劲送给他,假使裆有角的话(裆没有圆)当你在蓄劲要发劲之时,对手跟著你的重心後退,将力给你,你的重心就破了,其实功夫这个东西是一个由多种成份组合而成的复合物,少了那种成份就一定会少了某种功能这是一定的。 

    中正的关键在於脊椎与腰跨两者间,因为整个松沉的重力要经由脊椎下沉到跨裆之间再到脚底,而後再将圆档的劲上传到脊椎,如果脊椎没有中正的话劲就断了,这是属於武术层面,如果以筋脉气血运行的角度来说,背与跨裆的角度不对的话就无法运行大周天,因为三阴之气无法上传,三阳之气无法下达涌泉穴,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了阳阴,同样的如果脊椎前倾或後仰也无法松沉到脚底,相对的脊椎也不能为了要松而跨掉,内家功夫就离不开阴阳和周天循环,太极拳不是只有比手划脚,要有能量後才会有力量。 

    松要沉, 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圆,圆要撑,撑能满 。

    肩是松沉的第一关卡, 沉肩墬肘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後面还有一句就是(沉肩,墬肘)提腕,坐腕,跟立掌劲透指,为何呢?因为手掌是上半身劲的出口,如果肩没有松透的话劲就无法贯串出去,如此就会僵硬,一般为了要掩饰此一缺奌变成了慢慢来,比手划脚的太极拳,这是错的,太极拳要能慢能快才对,(练习或要用甩劲时就要快得起来)即使不发劲也会有劲的延伸,绵绵不断的感觉,而不是自我陶醉在要死不活的松跨软当中,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不一定练习的过程,方法,那一家,那一派才是绝对正确的,但其结果才是重要的,一样的,也要能合乎拳理才对,现在大家学习的内容实在偏离了根本原理太多,以至於练了很久练不出什么东西来,现在流传很广的一种太极拳将很多的内在简化,(招式上的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美其名是为了推广太极拳,但是少了那些内在的功夫以後,这种太极拳,就不是太极拳了,能看不能用,比手划脚,如以养身,健身来说的话,还比不上去跑跑步还要来的有益身心,常常看到一些太极练了十几二十年的人练来练去还不是那一副样子,自以为很松,以为来几下表演性的推手就是太极,那就太好笑了,实战当中那些把戏是用不出来的,能看不能用,其实这连最初级的都排不上,为何?不管怎么练,不外乎一个通则,松要沉, 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圆,圆要撑,撑能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小细节如果不一一的详解很难体会其间的道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比对法,就是实际动手试看看正确的动作跟不正确少个不起眼难以察觉的细节其结果有何不同就能恍然大悟了,所以,以前师父教拳的时候总要详细的拆练讲解这样才能真正的练到功夫,而不是比手划脚的摆招式而已。其实少的东西都是内在的层面为多,因为一般人在学拳或打拳的过程多在注意动作的问题,而忽略了先要有内在的能量才会有外在动作的道理,有了内在的能量外在的招式不论何种动作都会有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