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史青年说上线!和团团一起打开“先锋分子”们的故事……


“早上,迎着山风,我们走进工厂!

漫天云彩吻抱着睡梦的原野,

我们踏上晨烟缭绕的山岗,

唱起了第一首劳动的歌——延安城。

举起镰锄,在太阳下挥闪,

从昨日疲乏中,涌出一身新的力量,

欢欣充满胸膛。”



“我们作了一次轻装的演习。

轻装就是说把我们的行装减到最低限度,

把全部财产被褥、衣服、书籍、面巾、碗

捆成一包背在背上,

男同学限二十五斤(五斤粮食在内),

女同学限二十斤。

初次演习在下午三时,

吃过午饭已准备起来了,

垫被不要了,枕头不要了,

十多块钱的皮鞋送了人。

可是几十元一套的西服、

几元钱一条的领带,

尤其爱人织的毛衣可就踌躇了。

身上已穿得很胖,

放在包里试试又似乎太重,

拿出来又舍不得。

呆呆地望了多时,最后下决心:

生命不惜牺牲,这又算什么’!

把它掷在一边”

……



经过四个星期的学习,

我们深觉过去二个月中

学习的努力程度不够,

需要来一次学习的突击竞赛

把过去一切不好的现象克服下去,

求得战斗的进步。

从这一点讲,

突击周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你知道吗?

这些朴实而又活泼的文字

其实出自一群和我们

年龄相仿的青年们

他们是来自86年前的陕公学子

也是毛主席题词中所写的

“先锋分子”

巍峨的宝塔山下

奔腾的延河水边

尽管条件艰苦,物质匮乏

他们依然保持着高涨的

学习动力和革命热情

用轻松生动的笔触

记录了自己丰富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

这些充满着青春与激情的文字

早已尘封在故纸堆中

去年,由于机缘巧合

团团得以打开这一份份

尘封已久的时间胶囊

尽管历经岁月洗礼

字里行间的青春激情

依然令我们感动

他们就像我们

同样是一群活泼的青年

他们又不像我们

因为他们生在战火中

战斗的学习,毕业上前线



为了让他们的故事

被更多人所了解

团团启动了“校史青年说”计划

制作系列微视频

用一手史料,讲校史故事

还原“先锋分子”的真实样貌

看看他们是怎样一群青年

趁着悦览读书节

快来和团团一起

学懂校史,走好未来!




第一集

让我们来了解

陕北公学的诞生


校史青年说 001

如何在战火中建一所大学?


1937年9月14日,一则这样的“招生简章”在《新中华报》上刊载:“学校暂设社会学、师范专修、医学、国防工程、日本研究5个系,确定招生1000人……学习期限半年到两年。毕业后发给毕业证书,并介绍到各地参加工作。”


与报纸上的其他文章不同,这篇不长的招生简章并没与被淹没故纸堆里,而是迅速点燃了爱国青年们心中的熊熊之火。仅仅20天后,这所学校就招收了近300名学员到校,还有数百名在全国各地报名、参加考试的青年。而当时那群来到的青年或许也不会想到,两年后这所学校就为抗战培养出6000多名革命干部,而他们将开启的,也是一段永载史册的征程。这所在战火中诞生的大学,就是陕北公学。



为什么要办陕公?


1937年,我国多所高等院校在日本侵华的炮火之下,或名存实亡、或毁于一旦,高等教育遭受重创。而延安,却成为万千爱国青年的心之所向。成仿吾老校长回忆到:“卢沟桥抗战开始以后,全国青年学生来的更多了,他们首先从华北方面大批涌进来,接着就是从全国各地像无数的点线一样继积不断地进来了”。


然而此时此刻,延安的教育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在延安的两所学校——培养军队干部的抗日军政大学,和培训高级党政干部的中央党校,都不具有普遍的国民教育性质,无法契合各个群体不同的教育素质与求学需求。于是,一批热心教育的革命家们便向党中央建议,在延安办一所面向进步青年的社会性大学。


1937年9月9日,《新中华报》刊登了陕北公学筹办的特讯:“目前抗战发动后,为了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由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成仿吾、张云逸等六人,在陕北延安县,发起成立陕北公学。校址设立延安县东门外。”至此,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重要里程碑,也为抗战输送了宝贵的人才力量。



为什么是“全中国的一个缩影”?


1937年12月,毛泽东致罗炳辉、董必武等人的电报写道:“凡纯洁、坚决、吃苦耐劳者,不拘年龄、性别、职业、学历,均可北来入学。”此时,虽然地处陕北延安的这座小城,陕北公学的名声却远播海外,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爱国青年,或食不果腹、或家境优渥,都满腔热血、不远万里奔赴延安,形成了“1938年,万众向延安”的盛况。


然而,国民党并不会坐视不管、1938年下半年起,便着手在从西安到延安的400多公里路途中设置了7道关卡,不少爱国青年受到拦截。但这并没有阻挡爱国青年的脚步——“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这是当时流传在青年中的一句诗。正如毛主席在《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中所说:


陕公是全中国的一个缩影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阶层,

但有着同一个倾向,

建立新中国的倾向

你们是进步分子,

是创造新中国的分子。

因此,陕公代表着全中国的统一战线,

中国进步的一幅缩图



在这座革命的熔炉里,走出了无数优秀学子,最终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熊熊烈火。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这所“公学”在民族危亡之际诞生,将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学子汇聚在了延安,掀开了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全新篇章。





彩蛋时间


在推送评论区留言

分享你的想法或感受

截至推送发出后48小时内

点赞数前十的同学

即可获得团团专属

创意手账本哦!



如果你有想要分享的一手史料

也欢迎发邮件至

ructwxmt@163.com

告诉团团!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胸怀坦荡,满腔热血的陕公青年

扎根于延安这片精神热土之上

扛起了拯救华夏民族于水火的重任

鉴往知来,初心永驻

战火纷飞的岁月虽然远去

但革命先辈的身影

将随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校史故事

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陕北公学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也将如延河般奔流不息

涤荡一代又一代人大学子的心田

学懂校史,走好未来

我们下期见!


来源丨校团委

文稿|贡晨昕

文字资料整理|张夕 宋文鑫 刘嘉宸 丁逸欣 贾亚欣 杭舜尧

影像资料整理|贾翔旭 贾泽川 刘静芸 任熙之

素材来源于官方校史出版物及部分网络影像素材

主讲|薛思齐

摄影|姚壮 孔雷 王馨阳 吴珏林

剪辑|刘静芸 吴珏林

设计丨梁芊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