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 | 康雪培:我的中学梦,仅仅一年就破碎了

康雪培 新三届 2023-04-16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康雪培,上海位育中学68届初中毕业生,安徽插队五年。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后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任教。1988年赴美留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出版了中英文版纪实小说《中国知青》《China’s Sent-down Youth》;英语版纪实小说 《In The Countryside》;担任英语版 《Zhiqing, Stories From China’s SpecialGeneration》一书的总编;短篇诗歌翻译作品被收入多种书籍杂志和期刊。

原题

珍藏半世纪的

位育中学录取通知书





作者:康雪培

   
也许真的是老了,现在静的时间要比动的时间多多了。闲暇时,思绪便会占为上风,随意把我拽回到生命的某个阶段:童年,青春少年,中年。

最近把封尘久远的珍藏找了出来,细细翻看。说是珍藏,其实是些毫无金钱价值,只是在我个人心里视为珍贵的旧藏,里面有我插队时血汗换来的公社、县级“先进个人”的代表证和奖状,高考准考证和成绩单,托福考试成绩单等人生历程中来之很不易的东西。

当一张日期为1965年8月12日,盖着“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学”红色印戳的录取通知进入我眼帘时,我怦然心动,眼眶就跟着湿了。我把通知书小心地摊放在手上,感受这张有半个多世纪年岁,发了黄,巴掌大通知书的分量,感觉这小纸片似乎仍然带着当时我小小少年暖暖的体温……


小学升初中考试结束,接近发录取通知书的那几天里,我每天都会早早下楼等候邮递员的到来。与我一起等候的有楼里邻居家五个与我同龄的孩子,加上一两个不上班的大人。

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邮递员骑着脚踏车拐进了公寓楼的花园,一手扬着通知书,一手按着车铃招呼我们。还没来得及等他完全跨下车,我们把他团团围了起来。楼下那位伯伯手快,一把把那叠信拿下,我们的头一齐凑了上去。

最上面的那封是发自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学的,哪个幸运儿的呢?我的心不由地紧张起来。楼下伯伯眯缝着花眼看了又看,确认不是他孙子的名字后,怏怏地把信封给了我。

我接过信,见是我的名字,高兴地一步两阶梯地蹦上了楼。回到家,打开信封,带着欣喜读了一遍又是一遍。

我就读的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是区里的重点小学。

小学六年,我成绩优秀,一直为班里的中队学习委员。小学毕业,报考的第一志愿自然是徐汇区的重点中学第五十一中学(后改名,本文也改称位育中学)。

位育中学是当时全市为数不多的五年制中学,校名更为响亮诱人。我算术考试答题都对,作文又是我的强项,应该是考得不错,可我仍然天天忐忑不安,没心思玩耍,直到收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刻。

夜晚睡觉,我仍爱不释手,把通知书捧在手上,又贴在胸口,直到困倦了,才把带着体温的通知书小心翼翼地压在枕下。那晚,我睡的特别香。

我家住的公寓楼,其一面与位育中学的红楼仅一篱笆之隔。家里的窗户与红楼近距离对望。那幢欧式四层楼的建筑以红砖为外墙,故称为“红楼”,里面有图书馆,总务处,校长办公室等,可谓是学校的中心和地标。

红楼后面是学校操场,每天体操音乐响起,各班级的学生整队入场做操,然后上,下课铃声,眼保健操音乐定时响起。

夕阳西下时分,生机勃勃的校园在余晖的映照下归入一片静谧。那份自懂事时就有的熟悉在我幼小的心里播下了憧憬,渴望长大能成为校园里的一份子。

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1965年入校的新生有十个班, 我分在中一(8)班。班主任龚稚玉老师只比我们年长十来岁,是刚从上海师范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她两条长辫整齐地盘在脑后,使她显得更为成熟,班里的调皮男生对她都有几分敬畏。

龚老师脸庞清秀,身材纤细,嗓音却清脆嘹亮,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中一数学学的是苏步青编写的五年制数学教材,比其他学校的初一学生要早接触几何,工业机械三视图等实用知识,其中的解析题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能力都很有益。其它各科老师很有实力,执教认真,使我们每堂课都收获满满。

从我家窗户向右遥望,望得见我们班在教育楼一楼的教室。开学不久我因阑尾炎手术在家休息两周,每天趴在窗口,眼巴巴望着教室里显露的隐隐约约,竖耳细听教室里飘出的朗朗书声,心里为缺课着急万分。
 
位育红楼 ,后面是我家公寓楼
 
除了上课学习知识,我每天戴着引以为豪的校徽,与要好同学结伴,一起上学回家也是一大乐趣。从我家到复兴中路的学校大门,步行五分钟的距离,路上经过襄阳幼儿园。天气晴好的中午回家吃饭,我们总会绕到幼儿园的那小块绿化地,捉一会儿蝴蝶,欣赏一下肉肉植物盆栽,玩一小会儿小女生永远玩不厌的小把戏。

可是好景不长,上中学还没到一整年,1966年5月发动的文革浩劫终止了我们的正常学习,校园里贴满了破损丑陋的大字报,成了硝烟弥漫,腥风血雨的战场。

学校的广播喇叭里整天播放的是刺耳的斗争口号,造反歌曲,让人心烦意燥。我家窗户下的那块学校的辟角成了批斗重地。我早上掩在窗帘后看着被打成牛鬼蛇神的老师,每天在这里重复一遍被斗仪式:背毛主席语录,唱“牛鬼蛇神之歌”并自扇耳光,各人思想汇报之后拿起个劳动工具,分散去打扫校园劳动改造。时而会有个老师被红卫兵学生揪到这辟角,一阵拳打脚踢,看得我心惊肉跳。

位育中学的创办人、前校长、教育界名人李楚才先生住我们公寓的六楼。由于“天时地利”,屡遭学校红卫兵的光顾,房间里被抄得所剩无几,空荡荡的带着回声。红卫兵还从马桶里舀碗水加把豆子,逼迫老校长吃,说是让他体验解放前劳动人民的生活。老校长被批斗迫害的场景,令人揪心,不堪回想。

没有学上,不用考试的日子倒是很快,一晃过去了两年。当“复课闹革命”那阵风把我们刮回到学校时,走进教室的不是上课老师,而是工宣队,军宣队, 带领我们读毛主席语录,进行政治学习。再一转眼我们就初中毕业,被下放到天南地北的穷山辟壤接受“再教育”了。

人的一生无法躲避政治大时代的裹挟,我们生不逢时,正值最佳的学习年龄,却年复一年地与泥巴打交道。我们仅接受了比小学生多不到一年的正规教育,却被冠以68届初中“知识青年”的名称,愧也。文革结束后,我们牢牢抓住青春的尾巴,争分夺秒地学习知识,为自己的人生努力拼搏,为不曾绽放过的青春芳华补上几笔浓墨厚彩。

岁月匆匆,无法倒流,记忆却可以天马行空,任意碰触我们藏在心底深处的点点滴滴。受害于文革,我们的中学记忆大多是五味杂陈,经过大半人生后,回首往事时,发现位育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依然厚重。国内教育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位育精神,影响了我们今后的人生志向和进取,成了我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北美位育海外学子创办的《钟声》纸质和网络杂志,延续了旧时位育“钟声”黑板报的优良传统和质量,深受北美,欧洲位育校友的欢迎和参与,使位育的钟声长长久久地回荡在我们心间。国内同学聚餐聚会,话题也无外乎是我们共同的母校和教过我们的各科老师,那些记忆虽然久远,却不暗淡,依然光鲜。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位育情怀。是这个情怀延续了我们年少时代的那份自豪,对教过我们各科老师的那份感恩,对位育中学的那份永远不变的热爱。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少年记忆

余琼琼: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蒋蓉:革命洪流中的小水滴

周初:我那淘气惹祸捅娄子的童年岁月

周永威:放牛娃的冬天

邱炜煌:一个少年眼中的革命时代

我们那一代人的奇葩芳华

邹坚峰:文革中的无聊往事

于光远长女于小红:白花丁香树

于小红:石榴花开人无语

顾晓阳:儿时的夏天

张亦峥:少年诗酒如浮云

冯印谱:是谁,毁了我们的青少年?

冯印谱:那些年,农村工作队的“西洋景”

冯印谱:"文革"当年,我在乡下看电影

杜欣欣:看电影,夜幕下灌了"迷魂汤"似的

女特务:中国影视中的另类性感偶像

赵建伟:革命时代的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不论出身)

小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史宝和:忻州老城的快乐时光

桑宜川:四川大学中学部50年忆往

王明析:我的中学,操行评语及背后的故事

刘源:中南海小"芝麻酱"的悲喜年华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吕丁倩:“另类”屈辱中留下一张造假照片

蒋国辉:1968年,岁月并不静好

米鹤都:大院的精神文化

米鹤都:老外红卫兵父亲获周恩来道歉

米鹤都:反思文革不应先追究未成年人

王冀豫:我是杀人犯—— 一个红卫兵的反思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唐燕:我们如何成了暴力革命的信徒
马小冈:从对联 · 老兵 · 联动说起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王世浩:一份红卫兵大串联的真实记录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王宗禹:我目睹了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本号只接受微信公众号首发投稿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