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录丨方方答问:我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

新三届 2020-08-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荷谈阅色 Author 易小荷



 作家档案

1982年方方大学毕业后


方方,本名汪芳,祖籍江西彭泽,1955年5月生于江苏南京,成长于湖北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过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

 

原题

武汉封城第43天,

我问了方方一些

日记里没有的问题




答问者:方方
提问者:易小荷


武汉封城第43天,也就是今天凌晨,方方在日记里写道:
一个人的记录,微不足道,更不足概括全貌,但无数个人的记录,汇集一起,真相便会以全方位形态露出水面。
这应该是她对“方方日记”的自我定位。
但公众并不这样看。至少我那个以文化人为主的朋友圈,几乎因为方方的日记而撕裂了。赞成的人说,“方方敢于出声,勇敢地表达”;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有的赞誉有些过了,“她还远远不够,并没有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方方和池莉一样,都曾是武汉地域文学的代表人物。但是,疫情的发生,使她变成了这座城市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她在作家二湘的公众号“二湘的六维空间”以及“二湘的七维空间”上面,从开始写日记到现在,篇篇都是10万+。
在此之前,她广为人知的作品,早期的代表作是《风景》,通过一个亡婴的视角去写武汉的底层家庭,冷峻又悲观;后期的另一部代表作,是揭开被屏蔽的历史事件……
和她之前的这些文学作品相比,她的日记完全摒弃了文学语言,更多采用平实的讲述,它就是一个身处疫区的个人记录,如同方方的自我解读:
不可能宏大叙事,也不可能记下抗疫中所有的人事,更不可能用文青们热衷的语言。它就是随心所欲式的,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写下来而已。不是新闻,更不是小说。而这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不会跟所有人相同,也不会符合每个人的标准。
但几乎每篇日记都能提炼出一两句金句,比如那句已被无数人引用的: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人头上就成了一座山。
她既不是医护人员,也不是“那些数字”当中的一个,为什么她的日记这么受追捧?方方说过她问过很多朋友、同事,都不清楚。

从疫情开始至今,我印象较深的是无数个体的命运,但他们大多数人的故事,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让人记不住名字。另类的是,豆瓣上已经删掉日记的小杭,以及诗人小引。
我的一个朋友说,“评价一个人,有时候需要体谅他(她)的处境和局限,但有时也不用体谅,作品是用时间来检验的,未来的读者应该能分辨出真正的勇敢、真正的怯懦,以及两者之间的某种状态。”
他还打了个比方,西游记中,孙悟空画个圏为师父抵挡妖魔鬼怪,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就生活在这个圏中。我们都知道边界在哪里,区别在于,有些人会歌颂边界,有些人则走上荊棘丛生的道路,更多的人在孙悟空的圆圈里平静舒适地生活。
我想大概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出声,或者“人微言轻”,出声而没有被听见,或者因种种原因,出声了但消失在风中。
知识分子被誉为“社会的良心”,普通人都会希望知识分子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发出更高分贝的声音,推动社会进步。
如果知识分子都像大多数人一样沉默,怎么担当得起“知识分子”这个称号?
所以,我们都希望,方方还能说得再多一些。

方方答问实录



易小荷(以下简称Y):您的日记太真实了,里面记录的细节,所有的感叹,发出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或许可以用文学手段修饰一下?


方方:文学观念不同,才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日记,是不需要修饰的东西。我初写时,是在微博平台上,微博就是个闲扯的地方,想到什么说什么。何况,我也不是文青,是职业作家。我手写我心,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内心所想,就足够了。
 

Y:好些人说宁可关注方方的日记,也不愿意相信《长江日报》这些媒体,您怎么看?有没有想到武汉日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方方:不相信媒体这说法,也过于偏颇。大的报道,总体疫情走向,还是得看媒体报道。我只是个人感受而已。从我这里,看不到整个局面,这是很显然的。初写时,当然没有想到这么多人看,我也很奇怪呀。我问我同学和同事,说他们为什么要看这个?我们都没有搞清楚。
 

Y:“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句话成了此次疫情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有没有觉得它变成了一个预言?


方方:这不是预言,这只是一个事实,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一个事实。
 

Y:您每天都在关注个体的新闻,除了武汉日记,有没有想法将来把某个个体的命运记录下来,写成小说?(或者说有没有哪个个体的命运是最触动您的?)


方方:有很多人触动过我,也感动过我,但我并没有想过写小说,因为我自己手上的写作计划已经太多了。
 

Y:有人说,此次疫情中,中国作家集体失声,为什么您要出声?尤其是您的日记里面有相当多对不作为官员的指责和对武汉的批评……


方方: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其实有很多本土作家都在记录。此外,每个人记录的方式不同,有人或许用小说记录,有人或许是私下在记,就像我这样在公共平台记录的人,也不老少。而外地作家,不了解这边情况,显然也不知如何发声。像非洲埃博拉病毒蔓延时,我也没有发过声,因为我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这是很自然的。要挟作家们人人发声,未免过分。武汉疫情蔓延至此,当然是合力的结果。湖北和武汉的主政官员以及专家以及湖北、武汉卫健委等等,都是有责任的,而且有很大的责任。既然他们有责任,我为什么不能批评他们?

青年时代的方方
 

Y:“如果要谄媚,也请守个度。我虽然老了,但我批评的气力从来不老。”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您身上的很多故事,像“某作家活动鲁迅文学奖”“某诗人评审职称晋升”,你发表的质疑书,这些其实都是批评,其实都是身边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但是您都要发声批评。对您来说,批评意味着什么?


方方:我在位的时候,有些违规的事,我都是先跟作协党组商议,希望他们能管。在他们不管的情况下,我只能在网上发声。我只是尽职而已。现在我退休了,他们就是烂成垃圾,也不关我的事。
 

Y:您认可作家除了写作,还应该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吗?


方方:这要看个人。不是所有人的性格都适合去承担社会责任。承担二字很简单,但你没有胆识,没有能力,性格脆弱,天性胆小,容易焦虑,那何必要他担呢?这世界的事,就是有人承担,有人享受这种承担,从来如此。不用去强求人家。所以,这是个人选择问题。没有应该不应该一说。
 

Y:当初关于批判您的小说,您遭遇了庙堂和江湖两方面的围攻,怎么看?群情汹汹而来。害怕么?


方方:不在乎呀。这有什么好怕的。应该是他们怕我吧?论笔战,我是个职业作家,干的就是写字的事。怎么可能怕他们。他们若拿棍子上门打架,我可能会怕。但他们写文章,这是我的强项吧?你说的所谓江湖,就是那帮极左人士吧?他们的水平太低,文字能力,逻辑判断、思考惯性等,实在是太低呀,我去跟他们写文章争论,也很掉价的。中国这么好的文字,用在他们身上,也很可惜,我还不舍得用来跟他们横扯哩。但官员不同,尤其大官,他有权力在手,就算退休了,他仍然能影响很多人。他们出手来攻击我,我自然是要反抗的。我懒得理那些极左流氓,但这些披着官员外衣的极左,我干嘛不反抗。反抗的结果,不是我输呀,是他们输。他们现在也知道,不好随便去骂一个作家的。你看看以后那些退休高官还敢不敢随便跳出来批一个作家的作品?那是自己把自己搞臭的事。
 

Y:也就是很多年以后,如果有人评价起方方这个作家,您希望是“她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良知的、令人敬佩的女作家?”还是“她是一个文字水平高超,写作技巧卓越的作家”?


方方:无所谓,我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我。我自己活得自在就可以了。他们想怎么评就怎么评,也不关我的事。
 

Y:当初在创作《武昌城》时,您是如何平衡真实的历史和虚构的想象?您觉得铭记历史对于当下生活的人们有何意义。


方方:小说到底是小说,它是需要虚构的。但写真实历史的小说,必须尊重历史。我只是把我笔下的人物,放进这段历史过程之中。所有的历史,都是有缝隙的。我在写历史小说时,脑子里会展开历史事件这样一张大图,然后,寻找出其中的缝隙,让我的人物在其中穿行。铭记历史这样的事,就是一个词的意义,即:以史为鉴。

 

Y:其实网上也有很多质疑或者反对您的声音,面对这样的声音,您会不会觉得委屈或者伤心?您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周围人的恐惧和慌乱中,是怎么保持平常心的?


方方:没有伤心,委屈有点,但更多是愤怒和不理解。你会愤怒那些极左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理解那些人何故有这么多的仇恨。我与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完全不识,从无有过任何交集,他们对我的仇恨,仿佛我上辈子与他们所有人都有杀父之仇似的,完全无法理解。

我不存在一直保持平常心的,我也有紧张的时候。也有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在很多事情处于不确定时,心也是乱的。
 

Y:前作协主席这个身份,对你有保护作用还是有负面影响?


方方:好像什么都没有吧?我当主席时,也不介意这个身份,我退休不当了,也没介意这个。这个身份从来没有保护过我,我也没有觉得它有什么负面影响。我没当主席时,活得很好,我当了主席,生活也没改变,现在退休了,还是跟以前一样。那些太把主席当回事的人,是根本不知道中国体制的,也是对我个人完全不了解的。
 

Y:您相当多的作品都是描绘武汉人的生活,您最喜欢武汉人的哪一点?这次的肺炎疫情,有没有让您体会到武汉人的其他不同方面?


方方:武汉人一向很爽快,很讲义气。很乐于助人,有一种江湖气。这可能跟武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相关。但武汉一直是商业都市,市民虽然吊儿郎当,但胆子却并不大。比较听政府的话,乐于生活,对政治并无多大兴趣,他们会很实际。有没有疫情,他们都是这样。就是我印象中的武汉人的样子。没什么不同。
 

Y:您如何看待作家和城市的关系?


方方:这是鱼和水的关系。是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Y:如果疫情过去,您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方方:继续完成我没有写完的小说。

方方日记全本
点击二维码阅读

本号获许可分享,图片部分选自网络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方方写字楼

张志鸿:“方方日记”说明了什么?

方方: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阳光全落在空寂的街上,感觉好浪费
灾难中没有岁月静好,
只有生者的向死而生
新生命的降临,是上天赐予的最好希望
方方:行云流水的武汉

方方:张之洞如何成就了大武汉?

新三届作家方方“武汉日记”走红
迟子建:对方方的一次写生
从方方身上看到一个作家的价值和力量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