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大陆 | 庄稼婴:三位职业女性的退休生活

庄稼婴 新三届 2021-09-06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庄稼婴,生于上海,曾在黑龙江插队,自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外贸学院。1982年移居美国,获加州大学博士,现为大学教授,迄今在中美高校教学、管理四十五年。


原题
书林共黄昏
三个女人的退休生活





作者:庄稼婴



三位普通的职业女性,我的至亲好友,来自三个国家,处于三个不同的年龄段, “70后”、“80后”、“90后”,走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退休后,不约而同,选择了归隐书林,还其本原。这就是她们的故事。
 
70后:退休后,读博士
 
打电话问融融在忙什么,她正准备要把博士论文送到出版社去。融融是我的大学同学,退休七八年了。退休后,跟大学生没两样,整日看书做作业,两三年前写完了博士论文,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有人觉得莫名其妙,退休了,不需要提职加薪了,要那博士学位做什么?还是从头来说说她的故事吧。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在教《东郭先生和狼》 (Mr. Dong Guoand the Wolf)。融融跟着半导体收音机,念念有词,恰巧被同学看到,便冠以“大灰狼”的外号。大灰狼念英文很好听,嗓音浑厚,发音纯正,曾有广播电台来外语系物色播音员,对她颇有兴趣。大学毕业留校后,她果然上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科技英语节目,为听众讲了一年的英文课。

“大灰狼”这个外号,名不符实,融融长得漂亮,有一股英武之气,五官端正,身材高挑,年轻时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心理素质特别好,稳扎稳打,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也不会为失败垂头丧气。

前排右三大灰狼

在大学,她是个大忙人,谁让她各方面都太出色了?大灰狼是我们的班领导,成日忙着开会,组织活动,班里排个节目,唱歌弹钢琴,她都能来两下,还要参加排球队的训练,以至于忙到没时间跟人多啰嗦。

我跟她,话虽不多,心灵深处却把对方认作一路人。我们来自上海的同一个区域,她上的位育中学离我家不远,是我非常向往的中学,相传那是数学重点,就此激励我努力学算术,心心念念想考进那所中学。遗憾的是,小学毕业那年,中考废除了,粉碎了我的梦想。然而,我上的重点小学,如今跟位育中学初中部结合起来,成立了九年一贯制的上海位育实验学校。可惜啊,倘若当年有这九年一贯制,该多好啊!1969年春天,融融去了黑龙江兵团,同年秋天,我去黑龙江插队。成长背景中的相似元素,使得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大同小异。

毕业后,融融留校在华东师范大学,我去外贸学院教书。那时,大地回春,百废待兴,偶尔遇到,发现彼此的心愿是一样的,好好念书好好工作,争取读研。读研,主要出自对知识的崇敬,但也掺入了世俗的原因:摘掉工农兵学员的帽子。那会儿我们教了两三年“新三届”了,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虽不如新三届光灿夺目,但也不甘心因为一顶帽子,就一辈子活得灰头土脸的。年轻是一方面,气盛是我俩还不算赤贫。

1980年代初,我跑美国来实现读研的梦想,急追猛赶,过足了啃书的瘾,两年念完了两个硕士。进了博士班之后,收到了融融的来信,她也打算赴美留学。正巧我读硕士的母校,在史迪威(Stilwell)将军的两个女儿和美国外交部几位老“中国通”的努力下,设立了“中国学生奖学金”,专门资助从中国大陆来的学生,我搭上了顺风车,帮融融争取到了全额奖学金。

1985年暑假,她来了。我俩重逢在加州,他乡遇老乡,格外亲近,迫不及待地把认识十多年来没机会说的话,一股脑儿说给对方听。从父母那代的往事,到童年少年青年时代,未来的期望,生活的梦想,共识共鸣之多,让我们相谈恨晚,就此结成死党。

之后,我每年夏天和融融一起,在母校教暑校。课余,让我看到她是如何念书的,她一丝不苟的精神,实在令我望而生畏。一门课的一篇论文,可以一而再,再而三,无止境地写了改,改了写。教书之余,随时都在埋头苦读。当然,她的成绩表上几乎都是A+,如果得不到A+,她就先拿incomplete(课程尚未修完的意思),整个假期继续努力。如此折磨自己,看得连导师都不忍心了,劝说道:你不必每课都拿A+。一位以严厉出名,教过我也教过她的教授甚至以我为例来开导她:你看看稼婴,功课做到差不多可以得A,就停下不做了。这教授太了解我了,跟融融相比,我浅薄马虎。

念完硕士后,融融在纽约亨特大学附中找到了教职,之后又转到纽约市郊的公立中学,工作了二十多年,直至退休。她干活的态度和劲头,跟念书一样。

1980年代末,作为美国中学中文教学的先驱者,她白手起家,在亨特附中和公立中学创办了中文项目,第一件事是要吸引学生来学中文。融融把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还常常开讲座,搞展览,举办跟中国文化有关的各项活动。搞一次活动,谈何容易?哪怕放一场中国电影,也要花许多时间去做广告,拉观众,预定场地,申请资金借片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中文项目终于吸引了一些学生和家长。

她首先打动的是一批犹太裔家长,他们有超前的意识,孩子要进名校,得有与众不同之处,中文比欧洲语言难学,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也更为奇特,自家孩子学中文说不定是进名校的资本。果不其然,好些学中文的学生都进了名校。

她任教的那个地区,有钱人多,其他家长纷纷效仿。有的是姐姐学了,妹妹跟着学,一家几个孩子都上融融的中文课。融融的敬业、为人的真诚、处事的得体赢得了同事和家长的信任。中文项目几个班的教学,开头由她一人担当,从初中教到高中。到她退休的时候,中文项目由30个学生增加到了300多个学生,由一名老师发展到需要四名全职老师才能应付教学。她为教学投入的心血,难以言喻。学生对融融也念念不忘,过节给她寄卡片,有机会请她去聚会,在社交媒体上跟她相谈甚欢。

在中学工作期间,融融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边工作边念书,一学期上不了几门课,花了多年,才念完了必修课,接着开始写博士论文。

那些年,她忙得晕头转向,每年要带师生团体去中国参观学习,时而还要去上海探望照顾年迈的母亲。与此同时,受美国大学理事会教育测试中心的委任,成为首届中文SAT II测试委员会的委员。SAT测试成绩,被众多美国大学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标准。融融参与了测试大纲的制定,接踵而来的是周末假期的消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出试题。这项中文考试的创立,奠定了中文教学在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地位。可以想象,融融出试题,一定是一如既往地精益求精,写了改,改了写。不知不觉中,十年过去了,论文仍未完成,融融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读博。

退休之后,终于有了时间,融融决定把博士念完。博士学位,对她来说,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要实现曾经的梦想,她来美国是为了念博士。

接下来,她跟哥大联系,找到了原来的博士导师,又花了四五年,窗前灯下,一字一字,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写完了她几近完美的博士论文,做完了她认为值得去做的事。
 
80后:两次晴天霹雳 淡然笑对人生
 
我先生的嫂嫂是犹太人,我跟着他,称呼她为嫂嫂。

两年前,刚成了80后的兄嫂来我家做客。嫂嫂一如既往,思维敏捷,行动灵活,穿戴时尚,进门提着个沉重的大帆布包,里面有笔记本电脑和几本厚书。一问,她在社区大学修课,而且一下子修了三门,有北非近代史、现代政治哲学思想、以色列经济发展。这些课,都是严肃话题,修起来比较费脑筋,为什么一下子修那么多?

嫂嫂说,由于近期没有出国旅行计划,抓紧时间学知识。再说,这些课是特意为老年人设置的,不用考试,多修几门没关系。话虽如此,多一门课,就多几本必读书,她每日在灯下,读书至半夜。

80后的兄嫂


兄嫂住在波士顿,那次来加州,一是为了去洛杉矶参加嫂嫂表哥的百岁生日庆典,二是为了去加州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参加外孙的订婚仪式。这两个庆典前后相差一个多星期,正好来我家做客。

外孙是嫂嫂的。兄嫂各有复杂的婚史,哥哥离了两次婚,嫂嫂离了四次,猜想前几次都不合适,现在终于合适了。他俩有缘,一见钟情,五六十岁的一见钟情,机率非常小吧?从初次相遇到现在,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两人依旧同进同出,和睦相爱。

嫂嫂快人快语,自来熟。出去散一会儿步,就把邻居家的情况打听得清清楚楚;搭了一次公车,脸书上加了一个车上认识的“朋友”;坐了几天游轮,手机上增加了十几个人的电话号。有一次发来跟一对中年夫妇的合影,说是游轮上结识的新朋友,这对夫妇跨越了几个州,特意飞去拜访兄嫂,并在兄嫂家住了两晚。嫂嫂还时常在家开晚宴,展示她现学现卖的各国菜系,邀请的宾客也比较杂,有一桌,包括兄嫂在内的五对夫妻中,四对是她在公共场合认识的这医生那医生以及他们的配偶。

这样的嫂嫂是不是很有趣?听她说话,需要咖啡因的援助,不然跟不上她的思路。层出不穷的新相识、新朋友、新信息,人脑空间有限,老旧的被新鲜的挤到了一边。因此,嫂嫂的四位前夫,后面三位的故事被挤得没影了,只有第一前夫,听到过只字片语。这也难怪,第一前夫是嫂嫂三个孩子的父亲,牵丝攀藤,剪不断,理还乱。

1960年代,嫂嫂大学毕业后不久就结了婚,丈夫学识相当,有体面的职业,小两口接二连三,有了三个孩子,嫂嫂回家做了全职太太。

丈夫收入不菲,嫂嫂的父母善于理财,她从小耳濡目染,善于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那些年,她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小家庭上,养育孩子、买房、参加犹太社区活动、度假、养宠物,等等之类,典型的中产生活吧。不知不觉到了七十年代,孩子进了小学。

一天,寡言的丈夫一本正经要跟嫂嫂谈一件重要的事。他“出柜”了,决定跟嫂嫂分手,去做真实的自己。这对嫂嫂,无疑是晴天霹雳,她哭得昏天黑地,第一前夫也陪着流了许多眼泪,一再请求嫂嫂的宽恕和理解。

他俩相处不错,第一前夫善于掩饰,嫂嫂居然对他的同性恋倾向毫无察觉。如今提起往事,嫂嫂笑自己太单纯,太粗枝大叶,太注重孩子,太享受稳定的家庭生活了,从而忽视了蛛丝马迹。

嫂嫂的天不怕地不怕,是我由衷佩服的。离婚之后,第一丈夫离开了家,初时有些赡养费,后来是越寻找自己越糊涂,不但没找到自己,还抑郁了,工作也变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亏得嫂嫂在他离开家之后的第二个月,当机立断,抹干眼泪,杀回职场。

她三十多岁了,工作经验有限,家里有三个上学的孩子拖后腿,无论从哪方面看,谋职都不容易。但是嫂嫂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打不倒精神,精力旺盛,生气勃勃。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干练和聪明,她在IBM找到了工作,从小助理干起,之后一路上升,成了部门主管。

单亲妈妈,职业女性,从早到晚,马不停蹄。事多,培养出了嫂嫂的高效率,思维、办事、说话都比常人频率高。负心的第一前夫,还有数不尽的苦涩、失望、烦恼,都被生活挤到了一边了,嫂嫂咬着牙,一人撑起了一个家。儿女们相当争气,上了知名大学,大女儿和儿子在华尔街证券金融业供职,小女儿成了老师。三个儿女结了婚,嫂嫂有了六个第三代。

与此同时,嫂嫂名下的房子也多了起来,有的是她自己添置的,有的是从后三任前夫那里,离婚谈判得到的。她继承了父母的精明强干,工作之余,忙着投资,忙着出租五六套住房。近六十岁的时候,父亲又留给她一笔遗产,嫂嫂决定退休,如犹太人所说,“儿女大了,猫狗死了,一个女人的生活开始了。”嫂嫂迷上了航海,正是在航海俱乐部里,遇到了哥哥,两人坠入爱河。

他俩在爱河里甜蜜地航行,第二个晴天霹雳从天而降。近四十岁的大女儿,金融界的高级分析师,嫁了成功的犹太籍商人,膝下一儿一女,嫂嫂心目中最完美的家庭。一天,女婿找嫂嫂来了,女儿要离婚,理由是“出柜”了,找到了理想的爱人,她的网球女教练。

嫂嫂再三问:开玩笑吧?开玩笑吧?严肃的女婿连连摇头。嫂嫂目瞪口呆,二十多年的一幕,再次重演。完美的家庭又一次生生地被撕裂了。

大女儿了解母亲,过了一阵,待嫂嫂消了气,才敢来见她。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无数的眼泪之后,嫂嫂接受了大女儿的选择。不解无奈终究敌不过母女之爱。嫂嫂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的疑问,性取向跟遗传还是跟环境有关系?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

岁月无敌,两次晴天霹雳带来的伤痛,渐渐地淡漠了。嫂嫂是个会放手的人,放手了,才能让自己的内心空出一块地来,去接受新的挑战,享受新的快乐。

时代不同了,与其父不同,大女儿出柜后,心情见好,事业有成。48岁那年,已经赚得盆丰钵满,辞退了工作,卖了曼哈顿的住房,跟爱人一起,搬到阳光灿烂的亚利桑那州去了。嫂嫂喜欢大女儿,在离大女儿家不远的地方买了小房子,像候鸟一样,天冷了就往南飞,去亚利桑那过冬,成了美国人说的“雪鸟”(snowbirds)。

有一年,去亚利桑那看兄嫂,见到了大女儿和她爱人。颜值很高的一对,两人都剪着帅气的短发,面容秀丽,运动员的身材,谈吐文雅,精神焕发。大女儿在博物馆做义工,爱人在公立学校担任义务网球教练。她们在撑着遮阳伞的乡村俱乐部,喝着加了冰块的椰子水,谈论爱人遇到的贫困孩子,大女儿喜欢的现代雕塑,“人类学”品牌最新款式的衬衣。所有的不协调和冲突,汇集在一起,换个角度去看,竟有一种独特的、带有棱角的多元之美。

嫂嫂微笑着坐在一边,品尝着玛克丽塔鸡尾酒,宽容而平静。经历了情感的大起大伏,最终占了上风的,是真诚、亲情和理解。理解来自理性,那是嫂嫂一生不倦地学习,刷新知识,挑战成见,权衡各种理念的结果。
 
90后:起点和终点的合一
 
打开邮筒,里边有一封信,是老同事美智子寄来的,摸着硬硬的,像是卡片。拆开一看,果然是一张卡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命颂(Celebrating a Life ),心沉了一下,希望她先生拉瑞健在。

反转来,卡片上写道:

我的儿子大卫2021年3月31日离开我们,踏上了永恒之旅。大卫从1960年2月14日至2021年3月31日寄宿在我们的星球。

大卫亲爱的朋友们:大卫爱过你们,以跟你们为友快乐而骄傲。感谢你们热情慷慨地接受了他。为了永久感谢大卫做过我的儿子,我用一首诗纪念他。

我亲爱的大卫

你像星星一样来到我们身边/时间流逝聚起了黑暗,而你却愈发明亮/抚慰着我们/你的手爱抚着樱花。

你想知道你的日语名字Harumi 是什么意思/哦,“公正与美丽”,你母亲的心愿/酷似随着四季变化的山川/你笑了/生动的眼睛令人着迷。

一只鸽子休憩在你眼皮上/大卫我亲爱的孩子/我祈祷温柔的沉睡拥抱你/“追梦去吧”/起点和终点同一的地方/记忆里。

你伤心的妈妈
写于2021年4月14日

室外,是一树一树怒放的九重樱,生机盎然。美智子唯一的儿子,匆匆离开了百花争妍的春天。


美智子跟我相识三十多年,同事十多年,离上次见到她,八九年过去了。

想到她,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见的样子,留着齐齐的短发,戴着眼镜,不修边幅。经常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夹克和牛仔裤,背着一个半月形的牛仔式旧皮包,长长的皮流苏在行走中飘动。见到她,往往是在校园里,大树下,花丛中,木椅或石头上,双指夹着烟,看竖版的日文书。声音轻柔,条理清楚,斯坦福大学的比较文学博士,富有内涵和修养的学者。

有一天,因为一名白人同事用了一个贬低亚裔的词语,美智子发怒了。她到我办公室来,滔滔不绝讲起了1960年代争取民权的运动,她曾经热情忘我地投入其中,对于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深恶痛绝。她的正义感,还有她的理想主义,触动了我。

理解、友谊是丁丁点点积攒起来的,渐渐地,语言变得不重要,因为懂了彼此。九十年代末,她退休了,舍不得她离开,却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她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人修整了她的大花园。有了花园和书,生活几近完美。那时候,她先生拉瑞,电脑工程师,小她十岁,仍在工作。美智子在花园里,由书和两条白色的北海道犬伴随着,度过了一个个安静满足的日子。

一年有两个月,她回日本去。在东京成田机场下飞机,再坐四五个小时的火车,到一个小村下车,去探望老母亲。母亲100岁了,独自居住,生活自理。平时,美智子的妹妹每两个星期,从东京坐火车去探望一次。美智子说:我75岁了,长途旅行越来越累,不知还跑得动几次。

后来她不提母亲了,估计老人走了。我跟她,是有距离的朋友,她说我听,我说她听。不说的,不打听。

我们时而一起去吃午饭,每年寒假,去她家聚一次。她的客厅,冬日的阳光长驱直入,半个屋子在温暖的阳光里,沙发边的茶几上,盛开的白色蝴蝶兰压弯了花枝。其间,拉瑞退休了,去她家,常跟风趣和善的拉瑞聊天,他忙着健身,精神焕发。

美智子难得提起大卫,她唯一的儿子。大卫住得离她不远,好像在做建筑业,那时四十上下了,单身未婚。美智子说:大卫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一直在追梦。

八九年以前,拉瑞厌倦了退休生活,重新出山,公司在亚利桑那州。他俩迅速地卖了加州的房,搬去亚利桑那了。跟美智子的联系不很频繁,打打电话,写写信(用纸笔写的信,她不喜欢电子邮件)。

我找出了以黑色、灰色、白色为主调的日式山水画卡片,写下苍白无力的寥寥几字,告诉她,我很想她,她的诗深深打动了我。

85岁那年,她兴奋地告诉我,在学跳桑巴舞。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她母亲活到一百多岁,她一定有长寿基因。几个月前通话,才得知她前两年中风,左边不能动了,只能坐轮椅。两年来,一直在做康复治疗,效果不大,美智子乐观依旧:谢天谢地,我的头脑仍旧好使,右边能动,不影响看书写字。

我读着美智子的诗。一位风烛残年90后的母亲,坐在轮椅里,用尚能活动的右手,为爱子写诗,感谢他曾经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儿子,她心中闪烁的星星,未来的路上,因为有他,就有了光明和企盼。星星消失了,她孤独地坐在黑暗里。

可是,我并不十分担心她,为了她“寄宿星球”这个词语,为了与她相随的书和笔。在黑暗中,她保持着惊人的理性,理性拥抱着勇敢的美智子。

庄稼婴专列

庄稼婴:怀念彭小莲,活出自己

庄稼婴:曾经两小无猜,手拉手一起回家

上海瑞华公寓,红色年代的零碎记忆

庄稼婴:荒唐的中学时代让我厌恶

庄稼婴:父亲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来

庄稼婴:父辈,上地下交通站的生死考验

庄稼婴:1942年日军刺刀下的上海

庄稼婴:你是怎么成为左派的?

庄稼婴:美国也有网民围攻与言论暴力

庄稼婴:您最想改变世界上的哪一件事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自新大陆

珊伊:我候鸟般的退休生活

孔捷生:美国“西城大妈”,
动辄向警方举报“坏人坏事”
孔捷生:华府惊秋记

于小红:美国中学校长

给我上的一堂维权课

跟随医生丈夫洋插队三十年

阎润涛:曲啸教授心理是怎么崩溃的

曹小莉:我的租客是一个卖车大王

龚湘伟:留学的孩子你好吗?

忻孚:求学路从北大荒走向新大陆

张华磊:闯荡新大陆的"大龄青年"
马雅:不用电不开车的阿米士邻人
周小六:从喧嚣归于平淡,
我在加拿大生养第二胎
珊伊:美国私立中学让中国父母蒙圈
吕丁倩:女儿从耶鲁走到剑桥
大陆移民夫妇为何生养七个孩子?
陈燕妮:网上找到的美国丈夫
改开时代第一批留学生派遣内幕
孟国庆:走出国门的第一批"洋三届"
黄国杰:归去来兮,新三届的洋插队
李榕:在华盛顿英国使馆的"内急"
邓志端:纽约世贸再也找不回来了
蔡绍佩:品味初到新大陆的甜酸苦辣
马雅:新大陆的移民梦
黄文泉:迷恋仙风道骨的美国“道士”
郭爱平:我在美国成“劳模”
陈九:海外中文写作和我自己
杨劲桦:两个女孩的友情
杨劲桦:我所认识的同性恋朋友
杨劲桦:玛丽与我(上篇)
杨劲桦:玛丽与我(中篇)
杨劲桦:玛丽与我(下篇)
杨劲桦:听来的故事
杨劲桦:人生的际遇
杨劲桦:最美好的城市圣地亚哥
杨劲桦:月亮的山谷
杨劲桦:邂逅那不勒斯
陈小春:我让连锁药店给我赔礼道歉
陈小春:在美国急诊被敲竹杠,
我上书特朗普总统
陈小春:我在北美的车生活
陈小春:在美国开车吃罚单
坚妮:种族歧视的历史,
真的已经过去了吗?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