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终于看到他的模样 | 介绍《南洋华裔的华勒斯》的文章发出后……

丁剑乃辉 丁见印尼纪事 2023-03-23

5月18日,我在本号发了一篇文章:

他31年采集3万多植物种子寄回祖国 | 孙洪范,不该被遗忘的华侨科学家

该文主人公孙先生的伟大事迹,主要是根据一本《南洋华裔的华勒斯——孙洪范》的小册子整理而成。

这本小册子的PDF文件,是华侨大学青年教师张行博士发给我的。

其原始图书,由南洋文教前辈吴体仁先生撰写,1975年经新加坡热带经济植物研究出版社出版而流行于世。

这位孙洪范先生,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从河南大学生物系毕业远走南洋,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辗转多地,一直到六十年代,始终痴迷于植物研究。

他爬山涉水,采集标本,野外调查;孤影青灯,翻译专著,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

从小在中原长大的孙洪范先生深知,在那个时代,多灾多难的祖国,是怎样的民不聊生,缺衣少食,多么需要引种更多的热带植物和农作物,以解决民生。

于是,他从1935年起,便开始在新加坡植物园采集标本,寄回国内。此后久居印尼,跑遍群岛山山水水,继续自费采集各种植物标本和种子标本,再把这些种子 一 一编号注明,陆续邮寄,或辗转托人带回祖国。

到1966年回国时,孙洪范总共花费31年时间,先后将2万份植物标本和1万多种果实、种子标本带回国内。分别提供给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广州华南植物研究所,以及原中科院华东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等单位,还带回数百册图书资料。

这期间,孙洪范多次因侨居地的货币贬值,当私人经济能力所不堪负担时,就变卖房屋和代步车辆,舍己从公,放弃家室天伦之乐,毁家纾难,弄到妻子与他离婚,孤苦伶仃亦无怨无悔。

《南洋华裔的华勒斯》一书作者吴体仁先生,在“导言”中写道:

孫同志多年來研究實察的心得,貢獻於社會者,並不局限於國內若干有關機構;對居留地的開發植物資源,同樣有益。他摯愛自家國族,也愛人家種族,絕不在小圈子裡打滾,兒小心眼兒的自私自利,豈非也是我們教育界,學術界的光榮!
華族的傳統文化,民我同胞,物我同興,所謂民,不限於我國我民,所謂物,不止施捨給一個種族。一視同仁,在人類全民。不論任何種族,無偏無私,風光霽月,一律霑溉,像光的普照,像風的廣被,且避名就實,歸美親長或他人。這種崇高人格,偉大精神,實為千萬億人中難有的英豪!
1967年印尼排华,孙洪范先生回国定居,经历了几年文革动乱之后,被分配到厦门福建亚热带植物所工作,1979年,70多岁时去世。
时过境迁,他几乎被人遗忘。
如果不是张行博士和我说了孙先生的事迹,又看了他发来的吴体仁先生写的那本小册子,我这个在印尼多年,专门从事华人传记写作的文史爱好者,也对孙先生一无所知。
当我整理有关孙洪范先生的那篇公号文章时,非常遗憾地发现,居然找不到一张他的照片。上网搜索很久,发现一位名叫“熙达”的先生,曾在其博客里发过两张孙先生的照片,但却怎么都打不开。
孙洪范这位令我心潮澎湃,感动不已的前辈华侨,生前究竟长得什么模样?我在脑海中想象很久,也缺乏概念。
没奈何,只好把那篇插入很多资料图片——却唯独没有主人公照片的文章发了出去。
我知道,这个丁见印尼纪事公众号,属小众自媒体,粉丝不多,阅读量也不大,影响极其有限。只是因为自己心里放不下,仍在坚持写作,不断更新。
未曾想,这篇文章被网易、腾讯等网站转发,居然受到不少关注,更惊喜的是,有读者看到文章,便联系我,并发来了孙洪范先生的照片。

第一位联系我的,是印尼万隆广州校友会会长李鸣光教授。
作为一位印尼归侨中的高级知识分子,李鸣光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万隆华侨中学读高中时,孙洪范先生曾经是他们班的生物课老师。
李教授从万隆华侨中学校友会纪念特刊上,找到了孙洪范老师的照片,翻拍下来发给我。尽管因年代久远,他们校友会特刊上的正张孙先生的头像比较模糊,但可以看出,额头宽阔,戴圆形眼镜的孙先生,儒雅而清秀,完全是一副那个年代斯文学者的模样。
据李鸣光先生回忆:
  • 孙老师戴眼镜,走路时步伐独特,小腿抬的比较高,孙老师一口河南腔,刚听他讲生物课时很费劲。他对热带植物种类的知识渊博,研究入迷。可惜回国后,在科学的春天到来之前离世。

李先生还十分中肯地建议我:

  1. 关于孙老师采集标本,如在印尼报纸上刊登时,是否可多强调采集多份标本是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并加重为茂物标本馆提供标本的描述。

  2. ......为了让艰辛采到的标本更好地为人类的科学事业服务,孙洪范每一个种类都采集多份,整理压平干燥好后,把标本交给茂物标本馆.......使标本能在不同的标本馆得到永久保藏。

广州铁道车辆公司科协原办公室主任林文企先生也加了笔者微信。
林文企是印尼万隆广州校友会的副会长。
他告诉我,他们校友会会长李鸣光先生,是中山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首任馆长。
我上网一查才知道,李鸣光原来与他中学时代的生物老师孙洪范先生一样,也是一位卓越的植物学家。
他1991年获得美国Universityof North Dakota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尤其在种群学、群落学及有害藤本植物控制研究领域成果丰硕,曾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六十年代回国深造的李鸣光教授,之所以选择植物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想必是受到老师孙洪范先生的影响。他们这对师生,均成为造诣很深的植物学大家,无疑是印尼万隆华侨中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图为2018年11月,李鸣光会长在印尼万隆华校广州校友会成立33周年纪念大会上致辞。
印尼华裔总会妇女部前主席马咏南女士,看到我整理的那篇有关孙洪范先生的公号文章后,也发微信给我说:
  • 丁见先生,感谢您能报道出孙洪范老师为中国的植物学所作的貢献。读了您的大作,才知 “ 孙悟空 ”——同学们给孙老师起的外号,原来是位了不起的南国大圣。

  • 我于1962年在万隆华侨中学读高一的生物老师,就是孙洪范先生,点到我的名字时,孙老师总是很幽默地说:“马咏南, 为什么妳不是男的?”,惹的全班哄堂大笑。


  • 马咏南(左)在中国访问时与云南彝族美女在一起。


马咏南女士非常热心,她把那篇文章推荐给了雅加达的中文报纸《印度尼西亚日报》。很快便被该报以整版的篇幅刊登出来(见下图)

前文提到,我曾在“熙达”先生的博客里,发现他发表过两张孙洪范先生的历史照片,但无奈却无法打开。
这个遗憾,也被熙达先生看到了,于是他通过微博,给我发来了有关《南洋华裔的华勒斯》一书的补充文档。
熙达说,他在博客发的照片,也是从这份文档中获得的。
我喜出望外,遂决定再就此事再写一篇文章,把这后续的故事分享给读者。
同时也把熙达发来文档中的孙洪范先生的照片发布在此,算是为上篇文章再做一个结尾,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

1966年,孙洪范先生从印尼回国前,与谊女池丽娟合影。

这是《南洋华裔的华勒斯-孙洪范》作者吴体仁先生,1960年在新加坡创办的“热带经济植物研究社”,这座房子对外挂牌称之为:不息庐孙洪范先生曾应邀担任过这个研究社的名誉社长。
还有一位印尼华文写作者协会总主席袁霓女士,发微信问我:“孙先生在印尼还有亲人吗?”
“应该没有了,他和家人六十年代先后回国了。”我告诉她。
袁霓又问:“孙先生带回国的种子都有哪些?”
我老老实实回答说:“具体都是那些植物和种子,我所看到的现有资料也没有列举。应该有金鸡纳、油棕、胡椒、咖啡、可可……有报道说,孙先生曾给海南寄了兰花蕉的外国标本,还有黄花梨树种,还有一些巢蕨类植物标本和紫葳科植物标本,总之都是非专业人士感到陌生的东西。”
不过,我从熙达先生寄给我的《南洋华裔的华勒斯》补充文档里,又看到此前未曾找到的第七小节的内容:写作和编译的授受对象,专门介绍了孙洪范先生的著作成果,读者可从中大致了解到他当年寄回国内的植物标本农作物种子范围。
现将这一节内容抄录如下:

关于生物学的刊物,除非是学校师生作教学课本用,书商认为可以通销赚钱,专门性的巨著,不为一般读者所易吸收,少印成本重,多印销不了,要做这种不赚钱生意,唯有公家为学术之公打算,才能保存或面世。

孙洪范在近20年中所挥洒心血,手脑并用的作品,不求闻达,不为生计,同植物标本的处理,一样破私斯济公。如:

金鸡纳树。1956年在金鸡纳树园长期实习后,编写详述种植、特性,约100页,附照片40幅,交中国医学科学院参考应用。

2:油棕树。1957年在油棕园里实习后编写,详述种植和病虫害,约一百页,附照片30幅,交海南岛有关方面应用。

3、制茶机器说明书,附图20幅,乃1958年。1959年应福建省侨委会翻译,经粤转闽,料不到广州有关当局认为可贵材料,先供自用,并未照转。他在1962年回粤时查问,始知华南植物研究所,正在应用。

4、机械化制茶,全书300页,由荷兰文译成中文。

5、马来亚植物生活,在1961年译自马来亚大学赫尔顿教授所著,全书240多页,交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陈焕镛教授校阅。

6、热带植物奇观。整理多年来出入森林的记录,交由新加坡热带经济植物研究社转请南大李亮恭教授审核,交东南亚研究第一期发表,全书50页,插图百余幅。

7、可可树。1963年翻译,全书二百多页,插图50多幅。为暴徒抢劫遗失。

8、热带药用植物,在广州三元里招待所时编写,叙述了热带药用植物1400多种。

9、热带香料植物。热带方面的60种,具有国际经济价值者,详述它种植、加工、病虫害防治,在文化大革命时编写;

10、热带木材。最近编写热带木材1300多种

11、其他报告。如热带雨林调查报告;火山植物调查报告;植物标本木材及报告,都附有照片。

至今仍本夙愿,继续努力不懈!

最后,发布一下46年前写书记录了孙洪范生平的作者吴体仁先生简介,如果不是他留下这本小册子,如今的我们就更不可能知道,当年海外赤子中,曾经有这样一位无比爱国的“南洋华裔的华勒斯”。
吴体仁,新加坡文教工作者。出生年月不详,1980年去世。
他是上海崇明人,原名吴洋望,另署不息庐主。
吴先生1924年出国,曾任马来亚槟城《光华日报》主编、钟灵中学教师,后返国,任职于南京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1936年再度出国,任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教师。1942年遭日本占领军逮捕,获释后去马来亚务农。日本投降后,再任教于南洋华侨中学。1957年任南洋大学总务处主任。1960年退休后自创热带经济植物研究社,从事热带经济作物研究。著述有《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树》、《殖产橡胶拓荒人》(1966)、《橡胶历史文物-晚晴园》(1972)、《南洋华裔的华勒斯-孙洪范》(1975)等。

在此也向“不息庐主”吴体仁先生致敬!

他所从事的华人文化工作,一定会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

我写这篇文章就是一个证明。

               (感谢阅读,请点 在看)

往期回顾:

他31年采集3万多植物种子寄回祖国|孙洪范,不该被遗忘的华侨科学家

最后的书局|印尼当代杰出华文斗士杨兆骥凋谢

火车迷们看过来!印尼铁路如此动人的怀旧风光

在印尼搂草打兔子——捎带手读个硕士?解读该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情路坎坷苦与甜——印尼政坛一姐的三段婚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