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格朗迷人风情及小城军事学院的帅哥靓女

丁剑乃辉 丁见印尼纪事 2023-08-20

在印尼中爪哇省的7座城市中,只有12万人口的小城马格朗(MAGELAND),称得上魅力迷人。

这些年,我专程前往或路过逗留,总共去了四五次,虽说不上多么熟悉,但始终对这座小城的印象非常好。因疫情所致,无法再去印尼,魂牵梦绕,相当怀念。

马格朗地处田园诗一般的中爪哇东部,位于蜿蜒清澈的Progo河与Elo河之间,其城市秀丽多彩,乡村景色优美,满目青翠,犹如绿色的梦幻。

此地白天温润,夜晚凉爽,气候常年如春,街道干净漂亮,建筑装饰富有爪哇民族风情。

马格朗辖区内著名古迹婆罗浮屠后面的小村庄。

对于以椰风蕉雨形容的南洋群岛来说,这沁人心肺、和谐安详的慢生活画面,可谓稀松平常,随处可见。

马格朗市有几座华人寺庙和中国式的传统建筑,还有一条名为青年街(Jalan Pemuda)的唐人街,繁忙的市场热闹繁华,有很多店铺和餐馆。

赤道线附近典型的南洋风情,就是到处都有椰子树和香蕉林,花草树木是最不缺的,所以印尼城市就很少有公园(可能他们觉得没必要)。马格朗却是个例外,其市中心有一座占地28公顷的Kyai Langgeng公园,宽阔而郁郁葱葱,据说是荷兰殖民时代建的(下图)。

人们在这里驻足,可以遥望著名的Mount Sumbing火山的壮丽景色。

马格朗市最早的已知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907年,当时它是旧马塔兰王国的一个村庄。

在历史的更深处,马格朗曾被荷属东印度群岛殖民政府打造为军事哨所。

该时代的遗迹之一,是广场旁边这座 1918 年建造的水塔,一百年后的今天仍屹立不倒,继续使用,荷兰人建筑技术之精良可见一斑(下图)。

在印尼独立战争时期,马格朗又成为印尼支持独立运动反抗荷兰人的军事据点。

马格朗广场上的印尼古代民族英雄迪波尼哥罗亲王骑马雕像。

除此之外,这座小城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方,是她至少拥有一个“世界之最”和一个“印尼之最”。

其中这个令人惊叹的“世界之最”,便是举世闻名的婆罗浮屠——它矗立于马格朗市辖区之内。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塔寺庙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遗产,婆罗浮屠堪称是印尼最著名的标志之一。

本文作者在婆罗浮屠佛塔下留影。

马格朗所拥有的另外一个“印尼之最”,也使当地人民引以为豪。该国规模最大的军事学府——印尼国家军事学院( Magelang M ilitary A cademy ),就坐落于马格朗市区。

从这里走出的学员,不仅很多成为高级将领,而且有人当上了一国元首,前总统苏西洛早年即毕业于此。

印尼马格朗军事学院成立于1947年,采用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学体系, 学院为印尼军官提供美国军校的课程和训练内容,学员军装和日常礼仪也一律仿照美国军校模式。

该学院主要招收对象为优秀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学制四年,毕业后加入部队最高可授上尉军衔。

1962年,一位印尼客家人子弟熊德怡考入这所学院,成为那个时期极其稀少的华人学员。

1963年,军校二年级学员熊德怡。

他毕业后参加野战部队,从连长做起,一路升迁至军分区司令,成为苏哈托统治时代印尼唯一的华人准将。

多年以后,已经退役的熊德怡在其出版的印尼文自传中,记述了有关马格朗军校生活的种种细节。笔者翻译并摘录如下:

马格朗军事学院的开学典礼,在蒂达尔山足球场举行。那天早上,我们所有人都拿了包裹,包括绿色衣服,帽子,钢盔,靴子,内衣,背包,毛巾,蚊帐,饮料杯,碗,勺子等。作为准战士候选人举行。我们的衣服通常都是超大的,上面有一条红丝带,并使用重型钢盔。

我们完全没有想到,入学典礼还没结束,恐怖的考验就开始了。操场外突然响起接连不断的猛烈爆炸声,以及机关枪连续射击的声音。所有的新学员被命令就地卧倒,并寻求庇护。一二三年级学长过来用黑布遮盖了我们的眼睛,然后用棍子击打我们的头盔,肩膀和腰部,声音震耳欲聋引起了恐慌。我们蒙着双眼,被指示要爬过草地,芦苇,石头,排水沟,柏油马路,然后钻进一个大铁桶里,缩成一团。好容易头晕目眩地从铁桶里爬出来,还必须爬过带刺的铁丝网,再跑动、跳跃,再跑动,等等,然后跳进河流和池塘。我由于肘部和膝盖受伤,感到疼痛难忍,当时又特别口渴,就不由自主灌了几口池塘里的水。

训练持续到午夜,我们才回到宿舍吃晚饭,食物是用拳头大的一点盖饭,说不清什么颜色,有半个鸡蛋,汤里加几个红豆,还有白菜和一个香蕉。我们坐在餐桌上必须直立,不能向后倾斜,只有十厘米的椅子可以坐,在打铃的祈祷信号之后,我们才可以开始吃饭。但仅仅吃了2汤匙,外面又爆炸了,枪声再次响起,我们都被告知要躲在桌子上趴下。

过了一会儿,宣布平安无事,我们恢复饮食。

到了晚上,身体感到疲倦和压迫,来不及脱下湿衣服,顾不上手肘和膝盖疼痛,就一下子睡着了。

接下来的日常训练更加残酷,我们被要求泡在漂满牛粪的河里,在墓地里睡觉,吃腐烂的鸡蛋等等。有一次,我失去了知觉。过了一会儿,发现自己躺在宿舍地板上,口渴得要命,却无法站立。我朝浴室爬去找水,但水龙头没有水,被迫从马桶里喝水!

我不住地祈祷,让我有力量继续接受这种教育。

这期间,许多同学因为表现不佳而被开除,能够通过的,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从熊德怡的上述回忆中,笔者惊奇地发现,原来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尼军事学院就已经开始实施“魔鬼式训练”的特种兵科目了。下面这张照片,则是熊德怡(右)在马格朗军事学院参加伞兵训练时的留影。

下面的图片,记录了马格朗军事学院如今针对男女学员进行的各种训练,以及教官在课堂上的授课情景。


印尼军事学院有着较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千分制”对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和体能三个方面进行评定和登记,作为学员的最终学习成绩。其中学习成绩占80%,行为表现和体能各占10%。统计学习成绩时,这些分数会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实时公布,成绩落后的学员将此视为极其丢人的事情,也鞭策他们在下阶段的学习中奋起直追。

同时,学员毕业后的二次分配,也主要依据最终的综合考评成绩。可以说,这些考核成绩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是以标准明确、全程公开为重要保障的。

印尼总统佐科亲自为农村子弟出身的军校优秀毕业生颁发奖章。

印尼军校教员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经历丰富。各军种学院均面向全军选拔教员,首重的条件是经历和能力。因此学校的教员都具有丰富的基层、机关任职经历,有的在部队主官岗位上任职多年,参加过实战,有的参加过各种联合作战演习,参加过维和、平叛、反恐等任务。大部分院校教员均具有出国留学经历,有的还在多个国家留过学,阅历丰富。这些教员丰富的任职背景和经历,在学员中树立起了非常高的威信,甚至很多教员本身就是学员崇拜的偶像,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学员的影响至深。

当然,印尼军校教育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印尼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曾被荷兰殖民300余年,在近代也曾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其军队演化自日本殖民期间的旧军队,因此,现代化程度不高,尚处于转型时期。虽然近年来印尼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但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还多有掣肘的地方,这在军校教育中多少予以了体现。

马格朗军校学员身穿印尼独立战争时的军服参加国庆日庆典活动。

印度尼西亚国民军(Indonesian National Armed Forces),现有兵力约476,000人,由陆军、海军(包括海军陆战队)和空军组成,是东南亚国家中军队人数最多的国家。但就是这样一个规模的军队,其承担基础教育的军队院校的数量却不多。以初级指挥院校来说,具有比较系统的教学体系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能够谈得上院校的仅有三所,分别为陆军学院(即本文介绍的马格朗军事学院)、海军学院和空军学院。

至于各军种的职业军官学校和军官候选学校,严格来说应该为辅助院校,即便如此也数量有限。另外,除去军种院校之外,印尼国民军的兵种类学校非常少。以陆军为例,据了解,印尼陆军虽然拥有炮兵学校和坦克学校,但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应该算是培训中心,同时印尼国民军目前还缺少相应的技术类院校,这应该与印尼军队和国防技术发展的现状有关。

印尼一所军医院校的军医教官和学员在列队宣誓。

在教学内容方面,印尼军事院校“拿来主义”现象比较普遍,原生的东西相对较少。虽然设置的课程科目繁多,学习任务相对来说比较重。但是从教学内容上看,军队原生的军事理论、思想却相对较少,鲜有创新。军事理论的空泛,与印尼军队的发展历程不无关系。从印尼军队的近代历史看,印尼国民军脱胎于日本殖民时期的旧军队,自成立以来没有与别国军队进行过大规模的作战,其实战经验可谓寥寥。

相对正规的作战理论多来自欧美等西方国家军队,并根据其自身的地理特点和面临的主要威胁进行了一定的改造,虽然在马鲁古和巴布亚局部反恐作战中多有交火,并且在海上护渔、驱逐他国非法捕鱼巡航中不时擦枪走火,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实战还相去甚远,作战理论缺少实战的检验和支撑,反应在教学上,就是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往往泛泛而谈得多,触及实质的少,引用外军的多,谈及自身的少,这不得不说是个不足之处。(参见 刘梦尧:《管窥印度尼西亚的军事院校教育》2015年《商情》第27期)

最后,再上两张帅帅的印尼军校兵哥兵姐的养眼照,作为本文结尾。

好啦,就此打住。谢谢阅读!请点在看,下次再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