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鞋市崩盘,炒鞋的人还好吗?

男人装 新男人装 2021-05-26
这两年,谁都可以在火爆的鞋市里分一杯羹,“xxx 预售破3K!”、“xxx一夜暴涨 2K!”、“xxx 的价格又翻了个倍!”的消息早就被说烂了,无数年轻人都靠着炒卖球鞋一夜暴富。

球鞋已经不再是一项服饰,而是一种高套利的金融工具。在这个由Z世代年轻人主导的市场里,我们已经习惯了动辄几千块的鞋子和永远高企的走势。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2020年的鞋市按下了暂停键。

因为疫情的影响,所有体育赛事暂停,一级市场发布新品的速度延缓,大经济环境的紧缩让市场收紧了钱袋子,球鞋这种非生活必需品自然迎来了下行区间。

SneakGirl:雅丹(自由职业)

但球鞋又和其他金融工具不同,这是一个十分完整的工业产品,过去一双球鞋的市场价很大概率是被人为控制的,例如各种 “冲冲群”、各种 “球鞋行业分析师” 带大家 “投资” 某款鞋。而面对大范围的信心崩溃,过去的炒卖套路不再有效,于是上半年AJ1黑红丝绸从上万元直接跌去了90%,炒卖价曾高达两万元的倒钩AJ1高帮也只剩了几千块。

SneakGirl:Nadina(留学生)

所有虚高的泡沫都有破碎的那一天,作为金融工具的球鞋只不过重演了之前人走过的老路。

将球鞋视作投机工具的人损失惨重,但溢出效应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致命的冲击,寄希望于春节后市场的商家关门歇业,大牌推迟或取消原定推出的新款,二级市场上的买家也大多处于观望状态,所以即便是中国疫情已经临近尾声,鞋市所期盼的强势反弹依然没有来临。

SneakGirl:小魔王(艺术家)

在高峰时,鞋市里有70%的人都是游走的投机者,这种鞋炒不穿的风气确实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也让球鞋失去了被热爱的原因。如果从这方面来讲,这场暴跌甚至对球鞋爱好者是一件幸事。因为在疫情过后,球鞋行业中所有的参与者都得以更加理性地思考脚下踩的这双鞋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疫情中受到影响的大多是一些限量炒卖款,而对很多平价鞋款的影响却十分微弱,据鞋商透露,一批原价六折买入的货品原本能以原价或者原价九折出手,受疫情影响只是以七八折出售,销售商们只是赚得少了,完全没有亏本。

SneakGirl:马厂长(纹身师)

趁火打劫的人少了,整个行业也对于之前的疯狂状态有了更多的反思,我们从藏家、商家、设计者、媒体这四个不同视角来切入这个戛然而止的春天,用他们的声音来看看球鞋的收藏。


“最低谷也就这样了”

James李铮
骨灰级Sneakerhead,25年经验老玩家
原SIZE传媒创始人
国内最早的球鞋潮流垂直文化论坛管理员

在这位巅峰时期拥有五百多双球鞋的藏家看来, 这次球鞋市场的低迷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早在乔丹退役后,球鞋市场就陷入过一次低谷。

1995年NIKE刚刚进入中国市场,James花750块钱买了他第一双 “旅游鞋”,鞋款皮质部分是全牛皮的,AIR气垫的设计和背后的故事让这个少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不一定记得为了哪个姑娘和谁打了架的故事,但是我一定会记得每一次成绩单换来的哪一双球鞋”,他说这是穿着校服的他唯一展现自我品位的媒介,一双Air Jordan正代给他带来了全校的关注度,差异甚至大于成绩第一名和倒数第一之间的区分。

上下滑动阅读Q&A

F:你是什么时候觉得球鞋和时尚搭上了边儿呢?

J:大概大学时期开始,球鞋之于我从以前完全是球场利器加时尚穿搭双作用渐渐开始细分,潮流文化的蔓延开来把潮鞋逐渐与球鞋区分出来,场上和场下开始需要准备不同的款式。


F:每一双鞋带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的体验吗?

J:我因为接触球鞋时间的确比较久了,自认为也算是什么球鞋都见过了,所以目前几轮筛选后,留下来收藏的300多双还都是多少和我本人的生活有比较密切关联的以及特别喜欢的,我其实不是束之高阁型的藏家,我是会去穿每一双鞋的那类藏家。


F:那这次整体球鞋降价给你带来什么影响吗?

J:没影响,我收藏的款式不太受市场影响,更何况我基本都给穿了,哈哈。


F:因为除了球鞋之外,你还收藏很多其他的潮流文化元素,你认为收藏球鞋和收藏其他艺术品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是球鞋这种工业产物被经济化了?

J: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真爱至上加力所能及而已。但球鞋品牌已经非常成熟,擅用各种方式造势宣传;其次球鞋文化普及度的确已经很高,藏家迭代层级丰富,每一拨藏家都会为第二拨传播者来“种草”。当然,就是很现实的经济问题,球鞋的确是现有经济水平下年轻人群中最好入门与接受的硬通货。


F:你觉得最近炒鞋市场的低迷是不是一种形式的清理门户?

J:旧的去了,新的还会来,反反复复无穷尽。


F:你认为鞋市场还有机会再现曾经的狂热吗?或者你希望还有这样的狂热出现吗?

J:其实市场完全不是我们谁能决定的,我个人是认为,最低谷也就这样了,最高峰真的已经来过了吗?



一线无异常,新品可观望

Mizi
Solestage中国区联席合伙人

球鞋售卖的一线一定是店铺,而三里屯无疑是国内潮品售卖的一线。我们带着问题来到这里家潮牌集合店——Solestage。

Solestage是2012年成立在洛杉矶的第一华人潮牌集合店,创始人90后夏嘉欢被誉为“美国鞋王”,首家店铺开在洛杉矶的Fairfax街上,和Supreme和FlightClub是邻居,Solestage不仅是北美最大的球鞋潮流寄卖店,更是洛杉矶潮流文化爱好者的聚集地。Solestage带着品牌本着落叶归根的初心回到中国,挑起了中美潮流文化交流的担子,为了给国人带来更纯粹地道的美式街头文化,他们把第一家店开在了三里屯。

我们采访的Mizi,在美国生活学习了十年,从小喜爱街头文化与潮流,回国后在外企做了三年咨询类工作,机缘巧合加上自己长久对球鞋以及潮流单品的热爱,与朋友一同运营了Solestage国内板块,也是希望更多毕业回国的留学生可以有一种对品牌的亲切感以及对潮流的归属感。

上下滑动阅读Q&A

F:你觉得Solestage是中国鞋市场的风向标吗?你们如何判定一双鞋的增值或是贬值?

M:风向标的话不一定,但我们希望更直观地为我们的客户展示最新的潮流单品。对于判断是否会增值及贬值,我们可以从近期顾客寄卖和购买的单品类中判定此款单品的市场热度,但价格我们只会给顾客一个市场建议的指导价,实际还是要看顾客怎么去定价啦。

从真正意义上,一双球鞋的增值点是从开端到结束这双鞋子的设计理念、过程、因果。其次是这双鞋子的外观、细节、产量。就好比air yeezy 是kanye跟Nike的设计总裁在飞机上订的稿件,kanye喜欢鳄鱼尾、鱼鳞纹,他在单品上注入了很多个人喜爱的元素,air yeezy的第一双鞋子是废了kanye 4700多份手稿最终才出来的鞋款。用了9个多月的时间才设计出来的鞋型。这款鞋型背后代表更多的是kanye对设计的坚持,他將自己对音乐的态度同时呈现在了球鞋设计上面。


F:Dunk sb系列的逆市上扬您如何看待,它为什么可以在大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M:Dunk在Nike的鞋款系列当中,与现在同期火热的AJ、AF1相比,是最早步入流行阶段的滑板鞋。所以在众人的熟知度来讲,更多老玩家会对Dunk有着情有独钟的态度。其他对dunk鞋型的追捧者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多变的配色,人们对球鞋的认知、美观度的追求。一身简单随性的搭配就能轻松驾驭这个鞋型。比如新的跨界联名Travis dunk还有 Ben & Jerry dunk可以带给新老玩家更多的新鲜感。


F:作为球鞋买卖的一线,近半年销售情况有什么变化吗?

M:这方面问题我们是没有的,因为我们是球鞋寄卖平台,所以有热度的鞋款也自然会有客户寄卖。疫情期间同样也发售了很多新的热度高的鞋款,所以从货品的角度来说并不会减少,但是的确今年有些鞋款发售因为疫情延迟了。


F:最近几个月有爆发吗?

M:疫情好转后实体经济也在慢慢回暖,更多客户愿意到实体店去看以及购买鞋款,夏天也要到了,所以很多客户也会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去购买适宜夏季穿搭的球鞋例如yeezy350,和低帮AJ鞋款。


F:下半年的鞋市场会有什么走势?

M:下半年的市场走势会逐渐回暖,一些展会和线下活动也会陆续回到大家的视线当中。还有一些下半年即将发售的鞋款也令人期待。



真正的市场,还是在街头

16sister
AND1球鞋设计师,街头文化推广者,李芳琦

随着一线向上追溯,我们希望寻找到原厂对于当前市场的感受和研究,于是我们找到了AND1球鞋设计师16sister,AND1是街头篮球血统最为纯正的设计品牌,创立于1993年的芝加哥。16sister是个90后女孩儿,非常喜欢Oldshool风格的HIP-HOP,也是因为街头才认识了球鞋文化,她2017年下半年进入AND1,从此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接触认识球鞋,甚至抛开了流行文化,深入到工业各个角度去理解街头,她觉得AND1的基因就是“街头”,她想表达的一直都是围绕街头而来。从款式到配色都是为了表达脑子里所认知的一种对街头的理解。

一双球鞋在潮流文化中占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随着街头文化开始广泛化,大家都想让自己变得有样儿,球鞋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上下滑动阅读Q&A

F:你是怎么接触到球鞋文化的?

S:我最早接触的其实是街舞,因为2006年那会儿在电视上看见了RED BULL的国际街舞大赛觉得真太帅了,从此就开始接触街舞文化,通过街舞了解到街头文化,然后再到街球从而开始接触到球鞋文化。


F:你觉得中国有街头文化吗?

S:街头文化中国肯定是有的,而且每个领域都有非常有代表性的、对这个文化做出了许多贡献的前辈,让街头文化一直到现在都还存在甚至被更多地发展。


F:AND1每双球鞋的设计流程是什么?你们会在街头进行元素采风吗?

S:AND1每双球鞋设计的流程和其他品牌基本是一样的,从企划开始,然后开始疯狂地设计出款、出配色、开发、调整、生产上市,其实都是一样的,AND1的设计师会看以前的款式提取经典元素融合现在的流行元素进而演化。


F:不在街头的人,或者不打街球的人,应该穿着潮鞋吗?你对于处于浪潮之中却不了解潮流本质的青年们有什么看法?

S:其实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没有应不应该,只有喜欢或不喜欢。因为喜欢才去买,喜欢才穿,所以我最想说的就是选择你喜欢的,选择你认为对的,因为在喜欢面前是没有偏见的。如果你对这个文化感兴趣不妨慢慢去接触它,接触的过程中能接受到更多这方面的知识让自己也更能有喜欢这文化的理由不是吗,不过我想说不懂的话非常装的自己特别懂这是一特别不Real的事儿。


F:你认为球鞋是一种工业产品还是一种收藏产品?

S:我认为收藏是建立在工业上的,先有工业产品再因为这个产品自身的价值才有收藏。不是随便一双鞋就具有收藏价值,比如复刻了一双老款,又或者出了个巨炸的新款,有些Sneaker一次收两双鞋,一双为了穿一双为了收藏,他在满足穿的同时又满足了自己对这双鞋收藏的需求,这样的话对于这个人又满足他穿的需要又收藏了。再比如某个品牌出了个大货款,实体店都能买到,它不具有任何的收藏价值只是一双球鞋,那它就是个普通的工业产品,所以这个没办法这么比较,就分鞋分人吧。


F:这半年是不是球鞋的发布数量明显降低,整个市场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吗?

S:降低是肯定的,而且很多品牌都受到疫情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而且不仅是鞋的市场,整个中国甚至大到各个国家都受到影响,这个没什么办法,就只能等着疫情好转然后重新走回正轨。像“太极复刻”就因为疫情推后了,上个月底才开始慢慢开始启动,还有其他一些老鞋的复刻计划也被影响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关注文化本身才是价值

阿貌
球鞋类垂直媒体“ULSUM”主理人

ULSUM是国内最权威的潮流文化媒体之一,长期的第三方观察角度让他们拥有对这个行业更冷静的解读,在广泛关注年轻消费和潮流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他们看来,球鞋确实是潮流文化比较突出且集中体现的对象。

阿貌也认可了李铮对于球鞋市场的分析,他认为球鞋市场一直都起伏起伏循环的,更多人加入,一部分退出。球鞋永远也不会变成大众的消费工具,但从来也都不能将球鞋归类为小众亚文化。ULSUM 更多的是在广泛受众中,选择了对这方面文化有浓厚兴趣且愿意深度了解的那群人。从他个人来讲,他根本不在意他喜欢的鞋子会升值还是贬值,即便是因为做媒体而得到了很多超前的信息和资源,他们也从没有参与过球鞋交易,专注于潮流文化的报道,是他认为自己唯一需要费心的事儿。
 
上下滑动阅读Q&A

F:收藏球鞋的壁垒在哪里?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区别是什么?

A:壁垒在于人的信息获取深度。表面上看好像是财力的区别,当然收集任何东西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对于真正喜欢的人来说,我认为区别在于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且这两方面是没办法短时间弥补的。


F:鞋市曾诞生了很多因为赚钱而成名的人,你觉得这种成名的人应该被报道吗?值得被报道吗?

A:不太了解。如果只是赚到了钱,我不会报道。如果钱只是结果,过程有其他的,会有兴趣客观了解一下。


F:你觉得中国最好的收藏球鞋者是谁?

A:就好像没有最漂亮的一把椅子,各有各的故事,选出第一也没什么意义。


F:炒鞋在今年上半年突然降温,你作为媒体如何看待这种趋势,如果大众的关注度变了, 媒体的关注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吗?

A:我们不太根据大众需求来影响内容角度,做我们觉得值得被做的内容。


F:最近球鞋的上新趋势有没有变缓?新的球鞋关注度有没有变化?

A:疫情的关系,还是影响了不少。具体的影响可能要下半年才会显现。关注度来说没什么变化。我不太关心什么球鞋被关注的最多,更多的是需要跳出来,找到我们觉得需要被读者知晓了解的产品和文化。





编辑=左先生 采访+文字=Lander

摄影=糖果掌柜 后期=泥牛入海

SneakerGirl=马厂长+小魔王+鸭蛋+Madina 

造型师=天骄 化妆师=梓潼

服装鸣谢=mss studio+wrongsolution


热文回眸
◆《后浪》成人翻译版
我们拨打30多个城市的市长热线,
问朝阳群众能不能去外地
◆中国网友出征推特,把老外损到自闭
◆内蒙古不相信腹肌

订阅号关注“新男人装”
是的,你们的男人装又回来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正义之举......
狂戳底部“阅读原文”,去好好玩百货逛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