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摄影之旅

大雁 雁引愁心去 2022-10-23

我的摄影之旅


(2017年,参观平遥国际摄影节)


2016年,我突然鬼使神差地迷恋上摄影,从澳门兴师动众带回来的佳能650D都入不了自己的法眼,不顾爱人反对,我又花了巨款买了一台佳能5D3,还嫌套机“24-105”镜头不好,专门配了“24-70”镜头。然后,加入长枪短炮组合成的摄影大军。

(摄于汾河公园)

第一次大规模拍摄是在汾河公园,为了拍到朝阳初升时雾气氤氲下的早荷,我打着哈欠一咕噜就起了床。其时,并不太会用相机,按照同事指点的要领,我使用F8-F16的光圈,“咔咔咔”一鼓作气拍了近千张。把这些照片导到电脑上看,大多没头没脑,傻不拉几,没几张有灵气和韵味。

(我把汾河公园的荷花都拍丑啦)

虽然拍的不好,却没有降低继续拍摄的热情。之后,又随团爬山越岭到仙洞沟景区采风。景区门口的三角梅开的正好,在大家以姑射庙为核心取景拍摄时,我围着这株三角梅东一张西一张拍得不亦乐乎。快返程时,才如梦方醒地想起这次拍摄的主题。哦,我的天哪,如果这是一次考试,必然砸锅,不说别的,题都跑的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了。

就这水平,依然还是兴致勃勃。每次和家人外出,我大袋小包,气喘吁吁地举着相机,走走停停,行动迟缓,即使听到爱人和女儿不耐烦的催促和呵斥,也一反常态得以好脾气忍耐包容。末了回家看相片,除了一些新奇事物,其余差不多都是爱人和孩子匆忙前行的背影。

(孩子为我拍的背影,摄于云南)

然后明白,好相机不等于好照片,拍摄的数量多更不等同于质量高。徒有热情不行,硬拼蛮干也不行,摄影这门艺术或者说技术是需要下点功夫学习的。后来,周末到老年大学蹭课,和一拨花甲、古稀同窗,一起学习构图、立意、取景,光圈、快门、白平衡、对焦、测光、高调、低调,风光、人像、街拍、建筑、纪实……天哪,没学的时候,初生牛犊不怕虎,随便架起相机,旁若无人,干脆利索;没想到,越学越觉得不会拍了,点测光、评价测光、局部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到底该用哪一种呢?就这一个问题都纠结了老半天,还有别的更多的设置等着我去完成呢!于是,手忙脚乱,焦头烂额,感觉没有个三头六臂都忙不过来。我一边嘟嘟囔囔地回顾知识,一边小心翼翼地鼓捣相机,半按快门,犹犹豫豫,迟疑不定,结果越是急于求成越不成,拍了一下午也没出几张好片。被这些条条框框限制,我有一种被困在笼无法舒展的压抑感,兴趣顿时索然。再拍,一点都不享受,反倒有点痛苦。罢了,罢了,何必如此为难自己?

后来,认识了一个叫娟的摄影爱好者。她虽然比我学的迟,但以女儿为模特常常拍出如诗如画的效果。跟她外拍过几次,我就知道自己的差距了,下蹲、半跪,甚至趴下,为了一个好构图,她也是拼了,完全不顾传统女性的坐姿和站相。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她每次拍摄前都会做许多攻略,比如实地踩点、确立主题、购买服饰、设定妆容、选好天气,和模特交流,做好后期处理等等,真是用心良苦。

我的同事娟也有一双巧手,她倒是从没进过学校专门去学,但却能静下心来耐心钻研,凭借着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精神,她拍出了许多具有创意的美照,还能熟练地使用PS等软件,把照片处理得出神入化。

我进一步知道自己为什么进步不快了,道行浅只是借口和理由,毕竟谁的技能都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是不是真的走心和投入,以及有没有耐心去坚持。过了最初的三分钟热度后,我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知难而退,又怎么能够修炼到家呢?

突然想起“叶公好龙”的故事。在摄影这条路上,我确实有点像那个叶公,嘴上夸出“好龙”的豪言壮语,却在脏、累、难的阻挡下偃旗息鼓,缴械投降。同时,又想起“东施效颦”的故事,看见别人都是高端相机,去凑热闹跟风,这不也是在“效颦”吗?可惜,一样的相机,不同的人却会拍出不同的作品。可见,区别不在相机,而在于使用对象。

到底什么才是真爱?嘴说了不算,只有累并快乐着,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别人的褒贬,无论外界风云如何变幻,都能坚守初心,百折不回地勇往直前,那才算真爱。就像我的两个朋友,她们对待相机像对待恋人一样,在摄影的道路上多少年如一日,并且乐此不疲,用心经营,难怪能够越来越好。

 




我自以为拍的还不错的作品:



(前期和后期都得益于心灵手巧的小娟,以此鸣谢)

以往作品链接:

叙事篇(一)——我的交通工具

写给屈原的一封信

秋日私语

雁过留痕  莫负时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