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炼金术:索罗斯的两大成名之战

丁昶 少数派文选
2024-08-15



索罗斯其人可谓毁誉参半。有些人对他顶礼膜拜,有些人则恨得咬牙切齿。


其实这些观点都已超出了他区区一身所能承受的范围。打个比方来说,一条极其清澈的小溪,我们往往看不出它的流速有多快。如果这时候有一片树叶落上水面,我们便立即可以从它漂流的状态感知到溪流的速度了。时代发展的洪流滚滚向前,而索罗斯不过是其上一片特别的漂叶而已。


当然,这种“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观,并不否认索罗斯“金融炼金术”的理论价值。



-1-

索罗斯与巴菲特


巴菲特的财富都集中在上市公司“伯克希尔”,所以他的身家很容易计算。相比之下,乔治·索罗斯就神秘得多。他的财富主要集中在一个叫作量子基金的对冲基金中,基金净值信息不对外披露。


华尔街一般认为,索罗斯的身家超过200亿美元。这个数字虽然比不上巴菲特,但是仍然远多于其他任何金融投资人,索罗斯稳坐第二把交椅没有问题。

因为索罗斯曾经多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所以在中文媒体上,他常被称为“大鳄”。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鳄鱼的捕食方法就是平时趴在水里,一动不动,隐藏自己的同时,露出两个眼睛在水面上,密切观察着猎物的动态,等到最适合出击的一刹那,鳄鱼才张开血盆大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猎物拖入水中。


索罗斯与巴菲特同岁,都出生于1930年。区别是巴菲特出身于美国富贵之家,而索罗斯则是从纳粹统治下逃脱的匈牙利难民。


巴菲特30岁时,已经坐拥千万美元身家。而索罗斯30岁时刚刚在华尔街安身。他当时对金融还没有什么兴趣,梦想着赚到衣食无忧的本金(据说是50万美元)之后,就改行去当哲学家。

索罗斯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他39岁才开始管理一只小基金,规模只有400万美元。43岁时,索罗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48岁时,他把自己的基金正式更名为量子基金,取量子力学中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的寓意。

如果说巴菲特是打着“美国必胜”的思想钢印来做投资的,那么索罗斯则恰恰相反,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的,一切都随时可能起变化。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是30岁前的经历肯定会影响人的一生。索罗斯与巴菲特的人生经历截然不同,性情品格也反差巨大。

巴菲特对自己的头寸口风极严。索罗斯则非常懂得利用媒体来宣传自己的策略,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做多或者做空什么资产。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他一边在金融市场上积极建仓,做空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一边公开在媒体上抛头露面,强烈批评那些被做空的国家,恨不得直接劝对方放弃抵抗,直接投降认输算了。

最近一个例子是2016年,索罗斯尝试做空人民币。他从达沃斯年会开始,前前后后在媒体上造势唱衰中国长达半年,最后发现中国央行的腰杆比自己想象的要硬得多,这才悻悻而去。



-2-英镑风云


与巴菲特专注于股票投资不同,索罗斯的投资范围很广,股票、债券、商品、外汇都有布局。不过要说他的成名之战,还得数两场惊天动地的外汇交易。


第一场交易就是1992年做空英镑。

当时欧盟还没有成立,只是一个由12个欧洲国家组成的欧洲共同体。它们在1992年2月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逐步建立货币、经济和政治联盟的计划。根据联盟条约,欧共体国家应该首先致力于保持相互之间的货币汇率稳定,并行一段时间,到1999年再统一改用欧元。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场景

联盟条约给出了目标,但是没有分配责任。当时市场上对英镑的需求较弱,对德国马克的需求则较强。市场的力量要求英镑贬值,马克升值。如果要维持原有汇率不变,就必须进行政策干预。

干预不外乎两个办法,要么英国加息、收紧英镑,要么德国降息、放松马克。这两个办法,执行一个就行了。可是执行哪一个呢?

在欧共体的组织架构下,并没有一个超国家的机构能够最终拍板。于是两国相持不下,德国态度傲慢,英国不甘屈服,大有宁可一拍两散之势。

接下来,就是著名的一幕:

量子基金的老板索罗斯、基金经理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和信孚银行的交易员罗伯特·约翰逊,三人围坐在纽约的办公室里,密谋狙击过气了的上一代世界硬通货——英镑。

最后,索罗斯对德鲁肯米勒说出了那句名言:All In(全押上)。


▲索罗斯和斯坦利·德鲁肯米勒

因为做空需要对手,而量子基金并不是在英国注册的商业银行,所以不能直接跟英格兰银行交易。于是索罗斯满世界打电话,问哪家银行愿意买入英镑,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在此类交易中,商业银行并不想自己持有英镑,它们从索罗斯手里买下英镑后,立即转卖给英格兰银行,甚至还会卖得更多一些,给自己也做一些空头。

因为英格兰银行的底牌是摊开的——它只想维持汇率,所以在广大“吃瓜群众”看来,如果索罗斯成功了,英镑将贬值;即使索罗斯失败了,英镑也不会升值。于是做空英镑便成了一桩不会失败的交易,搭一道顺风车,何乐而不为?

▲英格兰银行

1992年9月,英格兰银行一直按照联盟条约,以既定价格与商业银行交易英镑。但是从9月14日开始,水坝似乎出现了裂缝。到9月16日,英格兰银行才如大梦初醒一般,在一日之内连续加息2次,上午加2个百分点,下午加3个百分点。可惜此时洪水已经汇聚成势,无法阻挡了。

如果是股价暴跌成灾,人们至少还可以关闭交易所,而外汇市场遍布全球,无边无际,就连英格兰银行也无法强制停止英镑交易。当天晚上,英国宣布退出欧洲货币共同体。

假如当年英国没有退出欧洲货币共同体,英镑应该会在1999年并入欧元。一个真正统一的欧元区将会比现在更强大,更有可能与美国分庭抗礼。而且如果当初把货币统一了,2016年以来的英国脱欧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

索罗斯当年狙击英镑,事实上造成了大西洋两岸此消彼长的效果。所以一直有说法认为,英镑战役是一场由美国策划的阴谋。

在我看来,越是短期、微观的事件,其中包含的偶然性就越大;越是长期、宏观的事件,其中包含的必然性就越大。

具体到索罗斯狙击英镑这一人一事,有没有阴谋我不敢说,但是英国无法融入欧洲,这是由其长期历史趋势决定的。没有索罗斯,也会有张罗斯、李罗斯。


在1992年英镑贬值的过程中,英格兰银行把总共4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花掉了270亿美元。按照贬值后的价格计算,英格兰银行的账面损失大约是38亿美元。其中大约有10亿美元落入了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囊中,其他大小投机者也都各有斩获。

索罗斯一跃成为风云人物。量子基金的金主之一、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的老板詹尼·阿涅利告诉记者,当年他从量子基金中得到的盈利比从菲亚特公司的还多。

至于英国纳税人,虽然损失了金钱,但是维护了大不列颠的孤独斗士形象,他们应该高兴还是难过呢?



-3-沉浮东南亚


1985年,美、日、英、法、德五国在纽约时代广场饭店签订协议,共同干预外汇市场,史称“广场协议”。虽然协议的内容是由五国共同拟定的,但是执行内容的任务主要落在德、日两国,尤其是日本。


“广场协议”签订后3年的时间,日元从1美元兑换250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换120日元。客观地说,这次汇率调整的方向以及幅度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日元确实应该升值,升值到1美元兑换120日元左右也是公允的,并不存在汇率泡沫。

日元升值没问题,升值的幅度也没问题,但是升值的速度有问题,升得太快了。

▲“广场协议”五国代表

日元升值,日本的人力和资源价格都变贵了,所以日本有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转移出来,而最理想的转移目标就是中国。

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政治格局发生剧变,在中国投资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日本待不住,中国不敢去,那么怎么办呢?去东南亚。

仅从财务数据上看,投资东南亚的效果并不怎么漂亮。但是比较而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东南亚比南亚、中东、南美还是强一些的。因此,除非中国重返国际市场,否则投资东南亚就是最优选择。
20世纪90年代,中国重返国际市场的决心是很大的。在几千万年轻人就业没有着落的情况下,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刻不容缓。

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全球市场上犹如一声惊雷。与1985年相比,1994年日元大幅升值,人民币大幅贬值,交叉换算过来,日元兑人民币大概升值了7倍多。再加上中国政局已经比较稳定,国际产业链向中国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那么已经投到东南亚的资本怎么办呢?

全都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人来扮演杨修的角色,帮助曹操下定撤退的决心。在历史的机缘下,索罗斯就成了那个杨修。


不过,历史上的杨修是曹操的下属,有责任为曹操出谋划策,然而索罗斯扮演的历史角色却是不自觉的,他所遵循的唯一行为逻辑就是为资本逐利。

从1996年开始,一些国际游资就开始逐步做空泰铢。1997年,索罗斯等大鳄加入做空行列,并且造起舆论声势。原本还想骑墙观望的实业资本夺路而逃,泰国股市随即大跌。泰国央行略做抵抗之后向投机者“投降”,放任泰铢大幅贬值。整个东南亚的股市和汇市有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下。


人类有同情弱者的天然倾向,因此许多人在回顾这场危机时,都会为东南亚经济感到惋惜。

但是如果东南亚的制造业确实具备竞争力,那么在金融危机过后1年、3年,顶多5年就会有实业资本回归。毕竟资本是逐利的,没人会把更有效率的资源放着不用。可是这并没有发生,那么我们就必须从基本面上找原因,而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金融市场的细节上。

至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与索罗斯隔空论战,或者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以红地毯迎接索罗斯,如此种种,都不过是些花絮而已。

▲1998年,索罗斯试图做空港元,但以失败告终


1954年,道琼斯指数终于摆脱大萧条的阴霾,创出了新高。两年后,26岁的索罗斯踏上纽约的土地,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这里,资本市场的主宰者已经换人了,从“贵族”银行变成了二级市场的投机者。驱动股市运转的根本力量也从高高在上的个人信誉,变成了密密麻麻的财务指标。

用财务比率的变化来鼓动投机者的热情,让情绪影响价格,再让价格影响基本面。这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成为可能的新兴潮流,而索罗斯正是那个顺应潮流的弄潮儿。



索罗斯被认为是“天才”,也被认为是“魔鬼”。他率领投机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翻江倒海。


但不可否认的是,纵观索罗斯的投资生涯,行走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如同踏在泡沫和崩盘中间的钢丝上。


索罗斯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的逻辑和方法,拥有认识金融市场所必需的特殊风格,具有独特的市场洞察力。他把他一生的经验凝结在一本书里——《金融炼金术》。


这是一本金融投资指南必读书。书中,索罗斯阐述了完善与突破传统金融投资理论的“反身性理论”:


市场参与者的思维与市场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彼此无法独立,参与者的认知与市场永远处于变化过程之中。参与者的偏向以及认知的不完备性造成均衡点遥不可及,而趋势也只是不断地朝着目标移动参与者的思维直接影响市场情景,往往会造成市场诸多的不确定性。


在本书中,索罗斯除了精辟地论析他的投资理念外,还有大量的投资模型可供读者参考,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比如证券、货币、外汇等方面。书中所展现的思想的密度和锋利性,是任何其他金融著作难以比拟的。无怪乎《华盛顿邮报》称:“金融投资类著作只有两种:《金融炼金术》和其他。”


更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一部投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起认识世界的思维和方法。或许,这才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先知书店得到《金融炼金术》少量现货,库存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来源 | 本文整理自丁昶所著《文明、资本与投资》,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8月出版,版权归作者及本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于网络。


▍延伸阅读

陈志武:金融对穷人更重要

大萧条的11个特点,不寒而栗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卷不过、躺不平、润不走,我们该如何安顿自己这一生?

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哈耶克的十大思想

惨!小蒋市长又被骂得狗血淋头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无删版)

再多的康熙,也无法让民众走出愚昧

阿城:李白时代的古代文人,是不喝我们现在这种白酒的

李筠:中世纪不是一片黑暗,它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元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