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加坡去年吸引225亿元投资创新高,但受雇居民实际收入增长被高通胀抵消,仅0.2%

联合早报 新加坡鱼尾文 2023-05-28


新加坡2022年吸引了22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创历来最高。不过由于高利率环境不利大型投资,加上先进经济体如美国端出更具吸引力的产业政策争取投资资金,今年吸引到的投资估计不如去年。


经济发展局2月9日发布的年度投资数据显示,去年吸引到的固定资产投资较2021年的118亿元增加90.7%,几乎翻倍。这些投资项目在未来几年全面落实时,估计可创造1万7113份工作,每年带来约206亿元经济增值。


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电子业,占了三分之二左右。经发局指出,新加坡去年上半年吸引到许多大型制造业投资项目。


高利率不利大型投资

今年表现料不如去年


经发局主席马宣仁医生在记者会上说:“我们并不预期接下来还有这么亮眼的数字,特别是2023年。”


马宣仁强调了三项不利因素。首先,在高利率环境,资本成本增加,许多公司在推进大型投资项目时更加犹豫不决。


其次,许多国家在过去两年,特别是一些发达经济体在半导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域,推出了非常吸引人的政策来吸引投资。


马宣仁以美国政府通过的《晶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和《降低通胀法案》为例说:“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并将和新加坡竞争我们有意争取的各项投资。”


美国国会去年7月底通过的晶片法案,为美国半导体生产和研究提供527亿美元(约700亿新元)补贴,以加强当地的晶片制造能力。接着在8月通过总值4300亿美元的降低通货膨胀法案,其中为干净能源技术拨出了大约3700亿美元预算,推动能源行业转型和减少碳排放。 


此外,新加坡积极推动脱碳(decarbonization),经发局在吸引能源密集型的投资活动时将更加谨慎,也可能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不过,马宣仁相信新加坡仍有许多优势可以继续吸引到投资。他认为,冠病疫情期间的表现,加强了新加坡“稳定和可信任”的信誉。


经发局保持每年吸引80亿元至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中长期目标。经发局局长傅美晶说:“我们打算在2023年维持我们的中期目标。由于外部环境的挑战,我们预计吸引到的投资将落在目标范围的较低端。”


傅美晶认为,新加坡在高增长和高经济增值的领域都有机会。例如电子、宇航和医疗保健方面的先进制造、绿色经济(包括农业食品)和数码经济。


回应媒体有关科技公司近期纷纷裁员的询问时,傅美晶说:“这或许反映了2023年全球整体需求放缓,也可能是世界各地的科技公司在过去几年非常积极招聘所造成的。”


她指出,无论是科技公司或非科技公司都在努力推动数码化。从长远来看,新加坡市场对具备科技能力的人才需求将保持强劲。


电子业固定资产去年吸引投资逾149亿元

经发局:今年需求放缓投资料下滑


电子业作为新加坡吸引投资的最主要领域,去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49亿元,占总额的三分之二。



经济发展局预期今年能继续吸引电子业投资,不过基于半导体行业不景气,正经历需求急剧放缓的挑战,电子业投资料下滑。


根据经发局2月9日公布的2022年数据,整体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25亿元,电子业稳居第一,争取到149亿9400万元,占66.7%,比前一年劲升24.4个百分点。


其他行业的比率都不超过10%。在2021年排第四的资讯通信与媒体升至第二位,吸引了22亿2300万元,占9.9%,比前一年下滑1.4个百分点。


针对电子业的突出表现,经发局局长傅美晶在记者会上说,这是因为大型制造业项目涌入新加坡以满足全球半导体需求的激增,尤其上半年。去年2月,台湾半导体代工厂联华电子(UMC)宣布斥资50亿美元(约68亿新元)在新加坡设立一座新的晶圆厂,预计2024年底启动生产。


不过,傅美晶强调:“我们目前来到半导体超级周期(supercycle)的尾端,晶片需求疲软,因此预期去年投资水平将不会持续。”


尽管半导体业者正面对产能过剩及供过于求等挑战,不过经发局主席马宣仁对半导体的长期发展持乐观意见,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到2030年有望增至1万亿美元。


马宣仁也观察到,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半导体封装测试原本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但随着科技日益进步,这些行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且有意进军新加坡。


按区域来看,去年固定资产投资最主要来自美国,占50.6%,其次为欧洲(21.2%)、新加坡(8.8%)和中国(8.5%)。


经发局说:“新加坡的经济基础,以及稳定、可靠和中立的声誉使我们能够争取到美国、欧洲和亚洲不同来源的优质投资。我们也看到来自中国和其他东北经济体的企业,对寻求参与南亚和东南亚持续增长市场的兴趣日益浓厚。”


枢纽与商业服务领域料创造最多工作


当局估计,去年吸引的投资项目一旦全面落实,未来五年料可创造1万7113份工作,当中枢纽与商业服务占最多,其他属于先进制造和创新。


作为投资承诺另一项指标,企业去年的业务总开支(Total Business Expenditure)为62亿元,达到每年50亿至70亿元的中长期目标。


当中约一半也是来自枢纽和专业服务领域,这是因为越来越多国际企业将新加坡设为枢纽,以提升营运韧性及进入区域和全球市场。


业务总开支是企业每年在新加坡投入的营运开支,扣除折旧开销,主要成分包括员工薪资和租金。


谈及枢纽和专业服务领域所创造的工作,傅美晶说,企业对传统职能如咨询、客户管理和业务发展的需求持续,不过“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新兴职位,像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设计师、网络安全工程师和数码供应链分析师。”


新加坡受雇居民住户

去年收入增长几乎被高通胀抵消


冠病疫情好转带动经济复苏,新加坡去年受雇居民住户的月薪中位数显著增长6.1%,但高通货膨胀率抵消了大部分增幅,导致实际收入增长仅有0.2%。


新加坡统计局2月9日公布的《2022年住户收入主要趋势》报告数据显示,新加坡受雇居民住户的工作月入中位数,从2021年的9520元,增至去年的1万零99元,涨幅为6.1%。若计入通货膨胀,实际月入中位数同比增长0.2%。


新加坡去年整体通胀率报6.1%,显著高于2021年的2.3%,政府预计今年的整体通胀率介于5.5%至6.5%。


受雇居民住户指的是以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为参考的家庭成员,并有至少一人工作的住户。从2017年至2022年,居民住户月薪中位数累计增长2.9%,或年均增长0.6%。


至于居民住户的人均月入中位数,同比2021年的3027元,大幅增加8.6%,达3287元;若将整体通胀率考虑在内,实际增长为2.6%。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管兼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受访时指出,通胀抵消了实际收入增长,意味着家庭住户不一定有能力购买更多商品。


鉴于劳动市场人力紧缩,他说有更多公司加薪聘请新加坡员工,“事实上,相当多的公司在意识到通胀水平上涨的情况下,为员工提高工资。”


此外,除了收入最高10%的家庭以外,其他各收入分位的受雇居民住户每名成员的平均工作收入,在去年都取得实际增长,增幅介于1.1%至10.1%。


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最高收入的家庭去年人均实际收入减少1.3%,名义收入达1万4354元,比收入最低10%的住户人均收入689元高出许多倍。统计局说,这群体人均收入不增反减,主要是平均家庭成员增加,及高收入群体更感受到高通胀。收入最高10%的家庭成员人数,从2021年的2.26人,增加至2.34人。


由于低收入家庭月薪增幅比高收入家庭多,让社会贫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反映居民住户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2021年的0.444,降至0.437。若将政府各类援助措施和税务纳入考量后,基尼系数进一步滑落至0.378,是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低。


马修指出,最新基尼系数反映出新加坡收入不平等差距正缩小,但收入不平等仍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政府转移更有针对性,惠及低收入群体,及通过技能提升增加生产力来增加这群体的工资,收入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


每名成员平均得1万2189元

一二房式组屋住户去年获最多政府转移


新加坡居民住户当中,住在一房和二房式组屋者,去年平均获得的政府转移最多,每名成员平均获得总值1万2189元的政府转移,比住在三房式组屋的家庭多出将近一倍。


学者预计政府将通过2月14日公布的2023年财政预算案,继续给予低收入群组各种援助。


新加坡统计局2月9日公布的《2022年住户收入主要趋势》报告显示,新加坡去年所有家庭,包括家中没有受雇人士的住户,每名成员平均获得5765元的政府转移,比前年的5257元增加超过500元。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在2022年推出的多项一次性、加强版和过渡性援助措施,以缓解消费税上调及通货膨胀走高对生活费的影响。


四房和五房式组屋住户所得转移款项相近,人均分别是5676元和5584元。


私人公寓和其他私宅住户,与有地住宅住户所得转移款项,人均分别是3624元和3800元。


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报告指出,住户所得政府转移取决于家庭结构,如五房式家庭平均而言,有更多在求学的孩子,因此普遍获得较多教育津贴,使得他们获得的政府转移接近四房式家庭。


在计入政府各项援助计划后,反映居民住户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从0.437降至0.378。新加坡自2000年以来,基尼系数最低的一年,是2020年的0.375。基尼系数若为零,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绝对平均,1是绝对不平均。换言之,如果基尼系数越大,显示社会贫富差距越悬殊。


新加坡理工大学商业、传播及设计学院院长何耀基教授受访时指出,新加坡基尼系数自2012年起呈下滑趋势,加上去年最低收入家庭实际人均收入增幅达双位数或10.1%,显示政府的各类提升居民收入,及减低收入差距措施起了作用。



去年受雇居民住户的工作月入中位数增加6.1%至1万零99元,居民住户人均月入中位数也增加8.6%,至3287元。但计算通胀后,实际居民住户月入中位数和人均月入中位数,分别只有0.2%和2.6%。



何耀基提醒,今年的居民住户收入,会受高通胀和消费税调高的影响。他预料政府会持续原有做法,继续通过各类援助措施,协助居民降低生活费上涨压力。


相关阅读:




文:吕爱丽、 周岳翔、卢慧菁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疫情资讯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