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思考 | 讲好中国故事 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走近外交 走近外交 2023-12-06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音频



正文


01

讲好中国故事


Foreword


我在法国担任大使期间,经常应法国各界人士的邀请去发表演说。随着中国的崛起,法国、欧洲乃至世界对中国的兴趣在上升,他们很想了解中国的情况。


法国人请我去讲话,一般邀请单位和听众的层次都比较高。对于请我去讲话的要求,只要时间允许,我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每年大概在法国各地要讲几十场。

法国人很喜欢讨论问题,我每次在讲话之后允许听众提问,有时候答问的时间比我讲话的时间还要长。我很愿意接受提问,因为提问反映出法国人头脑中对中国的疑问,答问更能有的放矢。如果你讲得在理,人家也容易听得进去。

法国人认为法国是人权的祖国,他们对于民主、自由、人权十分关注。我在法国讲话中,不时就民主问题回答听众的提问。我大体上是这样说的∶

民主是中国人的追求。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起来革命的时候,民主是写在我们的纲领里的。

今天,民主依然是我们的追求。我们提出的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各国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发展阶段不同,各国实现民主的方式也不一样。法国的民主制度和美国的民主制度就不大一样。中国人实现民主的方式也与法国、美国不一样。

中国人走上今天这条道路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形成的。

读一读中国的近代史就会发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到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的主导思潮是向西方学习。我们学习过西方的议会制度,也学习过西方的多党制,但是都没有成功。向西方学习的主导思想发生逆转,就是在 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初期中国人觉得战争离自己太远了,发表了中立宣言。后来,随着战争的推进,战场上打得十分惨烈,特别是在法国和德国之间,死了很多人。残酷的战争使得欧洲劳动力奇缺,这个时候法国和英国找到中国政府,希望中国能派遣劳工赴欧洲,解决欧洲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开始中国人有些犹豫,后来欧洲人向中国政府允诺∶“你们派劳工去欧洲也是参战,战争胜利了,中国同样可以享受战胜国的荣耀。”



欧洲人的这番话打动了中国人,1917年8月中国对德宣战,与此同时派遣了十几万劳工到法国、英国。中国的劳工在欧洲承担了最艰苦的工作,大概有近2万人因为战争、疾病等原因死在欧洲。在法国、英国处在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用血肉之躯支援了它们。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1月28日,和会的最高决策机构“十人会”听取中国代表关于山东问题的意见。


顾维钧作为中国的全权代表,在会上慷慨陈词。他指出∶

1897年德国军队武装入侵山东,1898年3月中国政府在压力下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但是,中国已经对德宣战,按照国际惯例,在战争状态下签订的条约不作数。

山东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块圣地,山东的 3600 万同胞都属于中华民族。在德国战败、中国战胜的情况下,我们完全有理由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而且我们这个行动,也完全符合和会所主张的民族自决和领土完整的原则。

顾维钧这番讲话有理有据,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美国总统威尔逊带头上来同顾维钧握手,对他表示祝贺,认为他这番讲话对于中国的主权作了很好的阐述。此后舆论一度比较乐观,以为中国能够收回胶东半岛。

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法国和英国在“一战”进行期间就答应了日本,让日本在战后接管德国在胶东半岛的权益。后来,美国也转为支持日本,这样,在《凡尔赛和约》的条文中明确规定,让日本接管德国在胶东半岛的权益。

消息传来,中国人愤怒了,觉得被西方列强欺负到家了,被它们欺骗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力图对和约作出保留未果的情况下,决定拒签《凡尔赛和约》。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这段历史说明中国人走上今天这条道路是历史形成的,是对西方大国欺凌、压迫的反抗。


法兰西民族是很愿意辩论的民族,如果他们自己觉得有理,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即便是中国大使,他们也不会客气。可是我在作了上述一番讲话后,会场沉寂了,没有人出来反驳我。

会后,一些法国人来找我,向我表示说:“吴大使,您讲的这段历史我们过去不知道,值得深究。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就理解中国后来发生的事情了。”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讲好中国的故事,这是很及时的。中国正在崛起,我们的崛起是和平崛起,是在与世界合作共赢中崛起,这就是中国的故事。

中国的崛起,将会走过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讲好中国的故事,会减少我们崛起中的阻力,有利于争取到世界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


02

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Foreword


2012年,我去卢森堡开会,回国途中在巴黎转机,飞机上遇到一位法国朋友,与我谈起来。她对我说:“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大家有些害怕。”

我与这位朋友多年没有见面,见面不久她就讲了这番话,我相信,她这番话是反映了一些外国人的真实想法。



回到北京后,我出席一次会议,见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凯硕。我向他介绍了我与法国朋友的谈话,并问他:“大家是有些怕中国吗?”

他回答说∶“是这样。”

人家怕你,这不是什么好事。怕你,就要防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的。

人们怕中国,这与世界的变化,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的大变化密切相关。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精英欣喜若狂,以为历史结束了,从此之后他们可以稳坐天下。

但是,形势的发展出乎他们的预料,最引人瞩目的是一批新兴大国在崛起,中国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分量迅速上升。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占到半壁江山,这样一个变化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

全球70亿人,真正了解中国和平发展政策的是极少数人,多数人总是拿历史上大国兴起的先例来套中国。他们想,历史上大国兴起,总是要侵略扩张,难道中国就是例外?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忧虑,还与其今日的处境有关。美国依然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的打击较大。美国经济虽然在复苏,但步履维艰,失业率居高不下,这是奥巴马政府最头疼的问题。



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后来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与欧洲情况形成反差的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这种反差增加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忧虑、担心,乃至恐惧。

还需要指出的是,今天全球的主流媒体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他们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对共产党的领导存在很深的偏见。这些偏见当然会影响他们对中国形势的报道,也会影响到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我曾主持过一场题为“如何认识中国”的讨论会。参加讨论的有四位嘉宾: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赵启正、希拉克总统前文化顾问戴哈诺娃、前德国歌德学院总院院长阿克曼,以及原籍美国、现任英国爱丁堡大学神学院院长布朗。

我问他们:“为了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最需要做的是什么事情?


Q1

赵启正说:

最需要的是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Q2

阿克曼赞成赵启正的意见,他说:

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就需要全面看,看到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外界最怕中国是“铁板一块”。其实,今天的中国多样性十分突出,多样性也不只是中国独有的,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多样性。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多样性,人们会认为,中国也和他们差不多,恐惧心理就会逐渐减弱。

Q3

布朗教授则认为:

中国要让世界了解,最重要的是开放。中国在崛起的过程当中,碰到很多挑战和问题是必然的,不出现这些问题和挑战才是奇怪的,让世界了解没有什么害处。

Q4

戴哈诺娃直言不讳地说∶

最需要做的是,中国要多一点自信。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崛起,世界议论纷纷是必然的,不必事事都做解释。

Q5

赵启正还强调:

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必须大力加强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政府可以做,各界人士可以做,公众也可以做。


赵启正这番话很有道理。

2006年10月,我时任外交学院院长,会见基辛格时,我邀请他去外交学院给学生讲一次话。



基辛格说:“讲话我不讲了,我愿意与你们的学生座谈。”

我问他:“为什么要跟学生座谈?”

他回答很坦率:“现在中美关系很好,但我不知道20年后中美关系会怎么样。要了解20年后中美关系的走向,就必须了解今天中国青年的看法。”

2007年4月,我在外交学院找了2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与基辛格博士进行了一场对话,双方交流得很好。

消除外界对中国恐惧、不安的情绪,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发挥中国社会的聪明才智,付出巨大努力才行。逐渐消除外界对中国的不安和恐惧,我们才能用好21世纪第二个10年所提供的战略机遇期。


- END -

文字 | 《吴建民外交思考》 吴建民著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霖霖




推荐阅读 /


偏激不是爱国

戴高乐领导力与“暴风雨中不换船长”

“较真”的大使遇到了“较真”的翻译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