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疗资源好缺啊!

樱桃团队 樱桃小财女 2023-01-07

这一次感染高峰期,赤脚医生用四件套治新冠出圈了。
大概就是说,针对阳性病人,村医直接上来就是四件套“抗病毒+抗生素+地塞米松(激素)+退烧药”。
这种治疗模式走红后,网上就有人在讨论抗生素和激素的副作用,也有很多专家称非必要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
看到这样的质疑,真的想求这些专家别再建议了。
说这些建议之前,如果能把乡镇医院的药配齐,从业人员配够,再把病房和ICU病床数量提上去再来这样说,否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之前的文章我说过乡镇的医疗资源有多紧张,村医这么一操作,效率就相当高,城市里打个抗生素还得查这查那,村里直接就是三板斧,输上液人就拿着药回家输了,一天就能扎几十号人,突出一个流水线作业。
在医疗资源被挤兑严重,大量人看不上病的情况下,那肯定是保命要紧,越快越好。
治的话还有时间去调理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不治的话连时间都没有了。

这一次的感染高峰期,也暴露了一个国内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医疗资源真的现在好差啊。 
要感受医疗资源的短缺,一方面是实际的数据,另一方面就是你去医院的实际感受了。
这段时间深圳医院根本挤不进去,就是情况紧急了,在急诊都得排个几小时队。
现在官方数据是,截至2021年底,每千人口医师数达3.04人,但是我找了下数据,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真的好大啊。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底欧洲发达国家的每千人医师数量都超过3.5了,部分甚至超过4了,而我们当年的统计是2,仅为欧美等国家的一半,还不如墨西哥和巴西等同样的发展中国家。

这几年的数据,网上一直没查到,但短短几年的时间,大家可以想到,差距仍然是不小的。
再看一个指标:ICU病床数量。比较这个指标,你就会更加发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加显著。
在17年的时候,中国平均每10万人仅有3.5张ICU病床,是美国的1/10,德国的1/8。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11月12日发布会所显示的数据,中国每千人口的医疗床位是到6.7张,每10万人口的重症医疗床位仅为3.6张,与此相比,德国的ICU床位约有30张,美国为34.7张。
这意味着,真的发生重症的挤兑,床位将会非常紧缺。
以上不对比真的不知道,一对比才发现,真心这些年差距太明显了,医疗资源对普通人真的是太重要了,基本上是三座大山其一啊。
除了跟国际上去看,我们国家医疗资源的内部分配上,也存在巨大差距。
现在的问题很明显: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在广大欠发达地区,人均医疗资源是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我们查了一下: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三级医院3275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651个,但是分布在全国1600多个县级市及县城的三甲医院仅有三百余所
全国五分之四的三甲医院坐落在城市,意味着处理危重疾病的经验和实力较强的医疗团队也主要集中在城市,乡镇基本上很少有危重救治的能力。
这才有了开头我们说到的,赤脚医生出圈的新闻,这种新闻看上去是正能量,但是你真的愿意看到吗?这都是无奈之举啊。
我们农村有5亿人口啊,这5亿人口可想而知,医药医疗资源有多缺。
城乡之间是最大的差距,然而即便是在城市之间,医疗资源也差距悬殊。
北京医师能超11.9万,而海南只有1.1万。
全国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多数集中在北上广,主要集中于超大特大城市,尤其是传统的大区中心,且省会城市普遍占有优势。 
再看全国百强医院分布,百强医院明显集中于直辖市、省会城市,而且竟然有一半的百强医院集中在北上广三所一线城市。
非直辖市、省会城市只有深圳、苏州、青岛三地上榜,且各有1所医院跻身百强。 
更关键的是,这些城市不仅医疗资源相对发达,而且教育资源相当突出。
因为这些城市入围的医院多数都是重点高校的附属医院,所以大量的医学院的学生会优先留在学习所在的城市,所以未来这些城市的医疗资源还会继续蓬勃发展,呈现更多的两极分化。
现在这样的现状,主要还是我们对医疗的投入太少了,据我所知,过去一直在推分级诊疗,但是分级诊疗一定是建立在整体资源足够的情况下,现在仍然是面临整体性的医疗资源不足的主要矛盾。
看到2021年的数据,人均卫生总费用5348.1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6.5%,这个水平还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该数据的世界平均水平为9.9%。
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764美元,美国的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2318美元,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1060美元,由此可见,中国的人均医疗支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其实,哪怕到了现在我觉得也是来得及的,除了不断去新增医疗资源。
我们也可以积极盘活存量的医疗医护资源,现在其实社会上有不少闲置或者半闲置的医生护士,可以进一步建立机制来归拢和盘活这些资源。
同时每年其实一部分医学院的学生流失到了其它行业,也要想办法留在医务系统。
整体上还是投入不够啊,我们现在还是得增加医疗投入,提高医护人员工资,增加医护人员、医院数量,使医疗更普及才好。
我觉得这次一定是一场持久战,绝不是一次几次的冲击就能结束的,未来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只增不减。


 

长按二维码关注“樱桃小财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