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们渴望自己的花园:氧气场博物馆的绿色畅想

Art-Ba-Ba办公室 Art Ba Ba
2024-09-02
 








Industry


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

《MVRDV:绿色工厂》建筑艺术大展

翁菱 & Winy Maas











“首尔路7017”首尔空中花园

© Ossip van Duivenbode

设计团队:MVRDV

项目地点:韩国首尔,完成时间:2017



相较标准意义上的“美术馆”“博物馆”,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更接近一个社区核心,一个引发创意的新型艺文中心。





采访、编辑 / TL

图片致谢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及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




坐落于杭州市拱墅区京杭大运河东畔的杭氧旧厂,曾是上世纪亚洲规模最大的制氧机基地,如今正以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的新身份迎接杭州的市民。在明年夏季正式开馆前,一场建筑展览初步揭开了它的面纱。《MVRDV:绿色工厂》建筑艺术大展由杭州市商旅运河集团主办,北京艺文创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综合艺文策划人翁菱策划,借由影像、文献、模型等方式,让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创立以来的诸多建成项目、概念方案以及空间观念得以呈现,标示出MVRDV作为高密度都市与自然景观双重狂热者在建筑世界的位置。展厅建筑一成不变的桁架、锌顶与工字钢令人恍惚,但从室外铺展至展厅每个边角的草皮又重新确证了一张绿色的湿容。




“MVRDV:绿色工厂”展览现场,2023年,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

图片由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提供





负责杭氧厂房改造升级项目主创和运营的翁菱与她的艺文创新IDEAS团队始终试图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为人、为居住保留更多的可能,与MVRDV至今已合作过六次展览。当双方又一次在保护、改造、修缮已成主流的当下建筑语境中相遇,他们的预言和构想是否还会像过去一样精准?一度空无一物的杭氧厂房,眼下正布满丛林,而众多同样受人忽视的城市孔隙,是否也将发生同样的变化?




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团队

© Erik Smits




“IDEAS 2023·营造未来”论坛现场,2023年,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

图片由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提供





在展览开幕之际,氧气场博物馆同时举行了大型活动“IDEAS 2023·营造未来”论坛,邀请艺术、科技、建筑、文化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发展出跨领域的对话、实践,探索“城市”这一现代性猛兽与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并以此拓宽今天的城市、社区以及人群中的思想/实践/生活空间。本期内容同样以“城市”线索,邀请翁菱以及MVRDV主创建筑师Winy Maas,就历史、公众等话题展开谈话,进行一次语词与思想层面的城市冒险。






翁菱,综合艺术策划人,艺文创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Art-Ba-Ba:

能否谈谈氧气场博物馆的定位?它如何区别于其他的艺术、文化空间,将达成怎样的使命?




 翁 菱:

相较标准意义上的“美术馆”“博物馆”,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更接近一个社区核心,一个引发创意的新型艺文中心。我们在杭州制氧机厂这个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具有包豪斯风格的历史建筑群中,营造了一个面向未来的、跨学科的,集艺术设计、科学创意、生活方式为一体的新型空间,其中包括都市博物馆,艺术与科学博物馆。今后还可能会有更多兼容性博物馆,它们都是一个更大的、宽泛意义上的艺术空间的组成部分。




“MVRDV:绿色工厂”展览现场,2023年,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

图片由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提供





 Art-Ba-Ba:

无论是当代艺术,还是城市化运动在中国都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变化,作为两个领域的亲历者,你的个人经验为氧气厂博物馆的运营提供了怎样的启发?




 翁 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以私有化的方式运营位于王府井的中央美院画廊,这在当时的环境并不多见。独立运营意味着以个体的身份面对展览的策划、审查乃至报批等等环节。2002年,我在参与创建外滩三号之际,担纲了第四届上海双年展“都市营造”的展览联合总监及跨界论坛主持。“都市营造”在中外多位策展人的共同工作中获得了巨大的专业深度和国际影响力。我意识到策展人的专业程度,一部分来自与其他机构、策展人大量的沟通、学习、交流。而在之后外滩三号的运营过程中,我则侧重于以艺术为核心打造的一流的生活方式综合体。




上图:“MVRDV:绿色工厂”展览现场,“山谷住宅综合体”模型

图片由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提供

下图:“山谷住宅综合体”内部庭院

© Ossip van Duivenbode

设计团队:MVRDV

项目地点:荷兰阿姆斯特丹,完成时间:2022





我曾以城市为题策划了许多艺术展览,例如关心环境保护的“山水”系列展览,以及以有限土地资源上的城市营建为主题的“立体城市——未来中国”展览。但我也认为这样的结合更应发展到具体的城市实践中,所以我曾邀请建筑大师来到寻常市民的家里,为北京前门东区最后一片胡同区域更新、改造。


这些经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被吸纳至如今的艺文创新中,不仅是氧气场博物馆,我们在国内的其他项目,都不再停留于狭义的博物馆或者艺术中心。一方面,我们仍在以艺术行业为基础打造创意社群,同时,也试图为国内外的策展人和学者提供思考场所、研究中心。此外,艺文创新运营的场所,也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与政府、企业一起,合作完成城市的建设与规划。




 Art-Ba-Ba:

艺术家、建筑师与策划者,以及不同领域的人才如何在氧气场博物馆这样的空间中聚合、合作?




 翁 菱:

无论是国内的工作,还是过去与国际机构的合作,都让我领会到:任何一个既定的系统都会阻碍自由的创新和创意。我希望艺文创新能给人才提供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平台,同时也能习惯于将自己放到低处。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制片人”,要为艺术家提供良性的存活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导演”,具备真正的好眼光,从而让艺术家的作品在合作中得到最好的呈现。


我相信艺术的能量,但同时也认为艺术必须同我们自己切身的现实考虑到一起,才能创造生存的机会。艺术圈通常只关注个体的创造力,但或许打破行业与行业,政府与私人,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去接纳新知,可能会提供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MVRDV:绿色工厂”展览现场,2023年,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

图片由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提供





 Art-Ba-Ba:

对氧气场博物馆这样一个新型艺文空间而言,杭州这座城市有何特别之处?




 翁 菱:

杭州是中国最优雅的城市之一,无论自然的历史,比如千年西湖;还是人工构筑的遗存,比如杭州的老城,都为未来的杭州保存了良好的根基。就氧气场博物馆所处的城北区域来说,杭州即将在这里发展的新城区,正是以大运河,以及周边的工业遗存——杭钢、杭州炼油厂、小河油库等——为核心的。氧气场博物馆、未来科技艺术中心、大运河博物馆以及生态岛上的演艺中心等,都致力于提升这一片区域的城市面貌。






Winy Maas,MVRDV创始合伙人兼首席建筑师





 Art-Ba-Ba:

MVRDV在今年上半年赢得了杭州炼油厂改造的设计竞赛,在建筑师眼里,杭州是一块什么样的场地?




 Winy Maas:

在杭州炼油厂的改造项目中,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杭州良好的气候条件,例如植物、土壤、湿度等等。其次是一种二元的处境:化石工业可以变得清洁,污染可以被消除,转变成新的森林,但同时,过去的废墟也可能保留着杭州人的记忆,自有其浪漫与美。我们尽可能地留下了旧有的构筑,并更换了更安全的表面材料。另外,我们将太阳能电池板作为美术馆主要的表皮,将为美术馆主体,乃至周边的社区提供能源。




上图:“杭州未来艺术科技中心”区域效果图

© MVRDV

中图:“MVRDV:绿色工厂”展览现场,“杭州未来艺术科技中心”模型

图片由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提供

下图:“杭州未来艺术科技中心”鸟瞰效果图

© Engram

设计团队:MVRDV

项目地点:中国杭州,设计时间:2023年





 Art-Ba-Ba:

同杭州一样,今天的城市大多面临着工业产业的转移。工业遗存曾经被视为城市中应受淘汰的部分,但如今越来越受人重视,改造自工业建筑的美术馆,成为了包容艺术、科学、人文乃至世俗生活的城市空间,其中的突破或说跨越是怎样发生的?




 Winy Maas:

历史建筑首先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来自过去的元素。当其不再被人们使用,被艺术家接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前卫 (avant-garde) ,一种新艺术。从经济上来说,修缮和改造意味着更小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自70 年代开始,政府机构也开始将历史建筑看作一种将城市变得更好、更丰富、更具创意的工具。遗存下来的建筑通过转化为艺术的园地,成为了一种城市资源。单就空间的属性而言的话,历史建筑也与美术馆十分契合:它极度开放,失去了固有、既定的功能和形态,几乎成为了一种“非建筑” (non-architecture) ,从而能让任何艺术品都找到合适的位置。




上图:“深圳南头if工厂”鸟瞰

© 夏至

下图:“深圳南头if工厂”内部

© 夏至

设计团队:MVRDV

项目地点:中国深圳,完成时间:2021





 Art-Ba-Ba:

“城市”是一个与公众、社群、集体等议题密切相关的概念,你们都是城市发展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能否就此谈谈你们的理解?




 翁 菱:

城市、住房等问题通常是社会矛盾的终点,你必须坦诚地同平等的个体展开沟通。居民可能带有警惕和隔阂,而政府则十分强势。始终引发我注意的是一种真实的,人性化的生活,无论其发生在高大上的建筑项目,还是逼仄、脏乱的胡同改造中。


像隈研吾、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这样的建筑大师,大多共享着一种观点,即对普通人居住生活的真切的关爱。相比建筑的空间,甚至它是否建成,更应关心一个空间中的人以及其创造的内容。杭氧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赫尔佐格&德梅隆事务所的预算过高,最后不得不退出了项目,我们最后用低成本的技术,用我们的专业和人才资源来补救。就算不是一群顶级的艺术家或建筑师,而是一群很酷的年轻人,或者是身处美术馆中的建筑工人,他们也会融合、互动,展现生活的有趣和魅力。




“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内部

© MVRDV

设计团队:MVRDV

项目地点:德国汉诺威,完成时间:2000





 Winy Maas:

即使身处高密度的环境,人们也总是渴望着属于自己的花园,因此MVRDV不断就个体性和社群性的密度如何共存展开研究。在过去的设计案例中,我们将塔楼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或是制作一种垂直的村庄,或是在高密度中加入其他空间的特质,并调整技术、预算,使人们的愿景更具可行性。


与常识相反,高密度反而能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也会鼓励人们相互流动。高密度可以是更生态友好的,尤其是在农业领域。高密度的塔楼可以成为社会住房,也可以成为艺术场所,甚至是养殖场。城市化进程已经为自己的激进付出了许多代价,比如说高昂的地价和税收。因此,密度的混合不仅应该发生在建筑内,也应当发生在城市层面,高密度不应导致到处都是同样的塔楼。我喜欢一种混合的密度,并试图从传统的城市图式中制造出新的平衡。




“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立面

© MVRDV

设计团队:MVRDV

项目地点:德国汉诺威,完成时间:2000





 Art-Ba-Ba:

2010年,在人们开始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举棋不定的节点上,翁菱策划了“立体城市——未来中国”展览。其中,MVRDV的概念方案“中国山” (China Hills) 以前卫的观念、大胆的形态吸引了人们的关注甚至是批评。二位如何看待这一方案?“中国山”能提供何种持续性的洞见,又需要在今天做出某种改变?




 翁 菱:

Winy Maas是彻底的浪漫主义者,是一个梦想家,拥有最疯狂的愿景。同时也始终拥有理性、逻辑的方法论。他将荷兰的博伊曼斯·范·伯宁恩艺术仓库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 设计成一个巨大的碗状镜面,将整个城市的生活,移动的行人,包括景观,全部接纳到艺术仓库的外墙上。也会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中领导智库机构“为什么工厂” (The Why Factory),构思先进的城市理念。本次展览的开幕论坛,“绿色沉浸” (The Green Dip) ,正是对其成果的分享,事实上,展陈现场的草皮和植物本身也是这一方法的一次实践。




博伊曼斯·范·伯宁恩艺术仓库

© Ossip van Duivenbode

设计团队:MVRDV

项目地点:荷兰鹿特丹,完成时间:2021





 Winy Maas:

对我来说,“中国山”仍然是美丽的,它是高密度的塔楼与“梯田”这一自然形式的结合。“中国山”最终没有落地,但我们将它的设想延伸到了荷兰的多功能建筑,“山谷”塔楼群中。在中国过去的观念中,山往往意味着良好的风水。风水是一种与景观非常密切的人类文化,其关注绿色,关注农业。这种精神一度失落,但如今重新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建筑理解。“中国山”曾经是耐人寻味的,因为如果离开了绿色的覆盖,人们会将其误认作某种坟墓。我们过去必须考虑如何减弱这样的感受,但人们逐渐抛弃了这种联想,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对“山”进行的讨论也变得愈发有趣。




上图:“中国山”效果图

下图:“中国山”模型

图片来自MVRDV官网





 Art-Ba-Ba:

正如翁菱所说,激进乌托邦构想与实用主义的平衡正是MVRDV的一大标志,你们极具辨识度的“数据景观”既符合荷兰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对现代大都会的形容:“癫狂”,同时又伴随缜密、复杂的数据收集与处理。你们是如何发展出这样的设计风格的?




 Winy Maas:

我和雷姆不同,我并不反对高密度,因而更多地从正面的角度去理解“癫狂”。MVRDV的“数据景观”其实是通过数字时代的知识、数据去理解他所说的大都会的“癫狂”,以及其构成所具有的复杂性,并以此为工具创新和改进。


只有基于更庞大的数据,我们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见证癫狂中的某种积极或是消极。“数据景观”是对癫狂限度的探索:我们能在都市的“癫狂”中行进多远?两代人的选择和回答是不同的,而我们选择通过数据了解城市,了解它的狂热和宏伟。




上图:“绿色植物园 (Green Villa) ”办公住宅楼鸟瞰

© MVRDV

下图:“绿色植物园 (Green Villa) ”办公住宅楼立面

© MVRDV

设计团队:MVRDV

项目地点:荷兰圣米希尔斯海斯特尔,完成时间:2019





 Art-Ba-Ba:

今天的人们向往习常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渴望更多样的居住理念。MVRDV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除了亲临现场,人们有没有别的方式体验这些空间?建筑师是否设想过自己的作品如何在展览空间中呈现,从而像一幅画或说一座雕塑般被直接地体验、感知?




 Winy Maas:

正如我们在“绿色工厂”展览中所做的那样——通过影像将一座建筑移至人们眼前。在屏幕上,熟悉的城市变得宛如丛林,观众即时地了解了空间的震撼以及美丽。此外,“计算”也构成我们展示的一部分,从而为那些想从视觉上更进一步的观众提供一种更理性、更永恒的感受。




 Art-Ba-Ba:

最后,能否透露一些氧气场博物馆后期展览和学术上的规划?




 翁 菱:

我们与许多享有声誉的国际建筑师初步确认了个展或者群展的意向,同时我们会以“面向未来”这个主题,与在视野上、议题上具有前瞻性的国内外艺术家展开合作。






《MVRDV:绿色工厂》建筑艺术大展”目前正在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进行,点击海报即可跳转更多详情。


《MVRDV:绿色工厂》建筑艺术大展

展 期:2023年9月17日 - 12月31日

主创团队: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 + IDEAS艺文创新

策展人:翁菱

地 址:O2MUSEUM 氧气场博物馆|杭州市武林之星博览中心5号楼









 Art-Ba-Ba视频号

“欧普与动态”


弗朗索瓦·莫尔莱 & 赫苏斯·拉斐尔·索托

François Morellet & Jesús Rafael Soto

路易威登基金会“墙外”项目





REVIEW ↓



新作

朱湘《海边墓园》、陈界仁《风催肉身》


ABB周报

泰特现代美术馆推出“无限委任”;安娜·博格希吉安获沃尔夫冈·哈恩奖;弗拉特卡·霍瓦特将代表克罗地亚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展览

泰康美术馆“入世: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的境遇与抉择”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rt Ba Ba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