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娲精神:祝青的生命之门系列

祝青 九州ART 2023-05-03




 ♪♪0012



    

 ·  · 







▲ 艺术家 祝青



 本  来  面  目



文/弘正

 


祝青近两三年来的作品大体有三个系列,为《手语》系列、纸艺装置《生命之门》系列、《红》和《蓝》系列。这三个系列呈现一种精神层面的递进关系,或者是渐次出离关系。

 

《手语》系列像是梦魇深处开出花儿来的一种现实,总体上是从她的“元情感”中生发出来的,这种元情感类似于一种前世意识的梦魇的魅惑。人都有做梦的经历,真正的梦从来都不会骗人,更不会自我欺骗,大部分时候梦里面所缺失的才真正是自己想要的。


▲ 《手语系列-通往虚无》 纸质国画 70X70cm 2017


她的手语系列作品有很明显的挣扎和呼救的意识,画面气氛也很诡异和神秘。有的作品是一单支的手作为画面主体,有的作品能看到成人的手和儿童的手一种淡淡的呵护的关系,有的作品能看出来是关于情感的、关于爱和拯救的。画面的隐性情绪有一种淡淡的提起又放下的忧伤,似乎她所有的话只在梦里讲给该讲的人。后来她用“手语”在梦里编织了花朵,有时候梦里就直接长出了花朵。


她这种挣扎抓狂的梦魇里——吹着蒲公英等着开花的——碎碎的心语使我想到两句话,一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中那句经典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另是王阳明那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原不在你心外。” 


▲ NO10《手语系列—合》 纸质国画 70x70cm  2016年   


就是在这种情的挣扎与花的明媚之间幻起幻灭,水墨语言的那种“知白守黑”,本身就很欲说还罢。以我心为镜,体无证有,将此花从沉寂虚无中召唤出来,开花了梦就醒了。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心理动力论”中有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精神结构理论。“本我”是完全潜意识的,受欲望和意识遏抑。祝青的“元情感”基础上的《手语》系列大概在一种本我的层面上,她此时的本我不是婴儿未出生时的那种意识结构的混沌,而是现实世界成人艺术家的一种现实情感的混沌,不过这恰恰也是人性的魅惑之处。


《手语系列-假象》 纸质国画  70x70cm 2017 


如此说来,她的第二个创作阶段“纸艺装置”系列刚好对应弗洛伊德的“自我”阶段,首先“剪纸”这样的传统艺术媒介,显然是她在文化层面上的理性选择,所剪出的像人又像调皮的汉字的图案,更是一种书法形式的当代转换,这些像人像字的调皮的符号互相勾连,错落有致,像猴子捞月亮一个接一个组合成了一座蔚为壮观的意象装置,似飞瀑从青山而下、又似烟云从林海升腾。她把剪纸、书法、人形互为寓意,又使这时断时续的符号组合在一座明幻迷离的当代构想里,在这个纸质意象装置的背后有灰色的一幅纱幔。这些字体、或是这些调皮的人形把光影投在纱幔上,影影绰绰似有似无,像旧日里泛黄的书信,枕边晚间的泪,也像昨夜萧疏的梦。这是她精神结构里“自我”的处理现实世界的层面了。    


▲ 《手语系列—左就是右》 纸质国画 70x70cm 2017 年


而她的《红》和《蓝》系列在我看来则有一些“超我”的意思了,由水墨到装置的媒介探索转变,再到《红》和《蓝》,作品语言彻底实现自律,充满一种冷静的严肃性,一粒粒小红点整齐排列,远观不争不抢,但点点入心。   近看凸显“真面目”,有一种猝不及防的诧异。   吊跪的是她这种平面装置的作品面貌在平面性中又观念峥嵘,一颗颗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人脸被封闭于四方的晶体中,是未生之前?是沉睡者?还是实验体?    


不得而知    

  不得而知   

    不得而知   

                                     




  三   重   肖   像  


——祝青作品分析                                  王非                   

 

“如果我们真想和宇宙脱离关系,那就不会有要再与它连结的渴望。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不断地碰触它、拥抱它,即使我们曾经跟它划清界限,但想要重新连结的心从未断过!触觉确实会为我们建立其边界,让我们跟外界分离。我们从整体中脱离,但我们终究还是依偎着它。”  这是医师艾伯特·索斯曼在其《十二感官》中的一段话。

艾伯特·索斯曼算是人智学专家,他认为触觉让我们认识到身体的边界以及与世界的疏离。


▲ 《生生系列之2019—金》 综合材料(树脂、色精、黏土)100X100cm 2019年 Life series 2019


显而易见,人类在确认自己边界的同时也渐已失去边界主体的世界意义,这种世界意义的失去,从人类被驱逐伊甸园的那一天就开始了……人类一旦有了自身的界线,就会变得孤立、无助,以致沮丧、恐惧与濒临死亡。人类所有的努力就是渴望重新回到无限的世界当中。世界是什么?是宇宙、上帝、道、形而上学?还是佛家的心、识以及意识的触摸?

人类最直接与世界的联系是感官,这种感官包括灵的感官和心的感官等。在感官中,手是唯一能全面感知身体边界以及能触碰世界的身体……

 


















 第二肖像.手


















































 

祝青早已预知手作为特殊的身体和“第二肖像”对于世界的意义。祝青从手出发开始关注身体、关注器官的存在以及器官的材料性,不难发现其艺术背后的逻辑是一种多重肖像的演绎,所有视觉材料在祝青看来都是“肖像”,世界也是“肖像”的,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是肖像与肖像间凝视,人类在“凝视”中发觉一切,发觉有限与无限、身体与世界、整体与疏离的缝隙,并在“缝隙”中与世界相遇。身体一旦有了边界,就有了“缝隙”。我们存活在缝隙里,我们就是“缝隙”。感官的手与作为视觉材料的“手”在祝青作品里制造一种“缝隙”,一种观看和被观看距离感,一种器官与感知、形式与灵的距离,这种距离构成了身体与世界的关系。


▲ 《手语系列—存在》纸质国画 70x70cm 2017年 


无疑,作者的手称作“身体”,相对作品中的“手”一定是脱离身体的手,并带有边界性,这种边界性的“手”是如何被触摸的呢?是谁触摸的呢?这是艾伯特·索斯曼的难题。自己的手是不可能触摸脱离身体的“手”的,祝青作品中“手”既是它的身体又是它自己,它是它的肖像,它是它的分离,它与它之间构建“缝隙”,彼此之间形成视觉语言结构下的意向关系,也是“缝隙”化的身体与世界的意向关系。祝青通过“手”的描述,进而揭示存在的真谛和世界的原理,这是只有抽象感官才能触及的领域。在艺术的维度里,手的感官已经被思维的、精神的、意识的、非意识的灵性感官所取代,是非现实的超验“触摸”,是神秘的“第三种手”的触摸……


▲ 《手语系列-光赋》 纸质国画  70X70cm 2017 


手被闲置下来、成为无用器官,直接从身体意义的灵性美学转化成“肉”的美学,成为无意义的审美客体,或者“他者”欲望和抚摸的对象。这种抚摸之手与被抚摸之手之间是一种器官美学和消费的关系、一种异化与异化的关系,最终手演绎为美学的器官之肉,并预示着身体的无用性和商品性。由此,人类将失去生命的载体,成为“非人”——一种消费产品的产品。人即产品。产品性是人的本质。在现实中,人一旦失去了被消费和消费的能力,也就失去了社会性和现实意义,随之陷入虚无与恐惧的深渊:一种死亡笼罩的炼狱。由此看出,祝青将边缘化、被消灭或者产品化的身体以“手”的隐喻方式呈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现实性。


当艺术家用自己的手去制造“手”的影像时或者用感官去意象感官时所流露出来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呢?此手与彼“手”的镜像关系是否映印出手的历史性堕落?即便正在劳作的手是否同样被观看着,同样面临着堕落的可能性?祝青的“手”给予诸多末世启示。手,是否一直堕落下去?世界能否反转过来,让手重回身体、重归世界?祝青陷入新的思考……

 

















 第一肖像.脸





















































《生生》系列是祝青又一思考的开始,她将“手”从画面中移开、转向“脸”的关照。不管如何转向,感官的手始终是行动的参与者、制造者。手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称之为手。


▲ 《生生系列之2018—蓝》 装置 树脂、色精、黏土 100X100cm 2018 


   《生生》在语言上不再是绘事的平面性技巧,而是“黏土”的材料化。祝青采取泥塑的方式制造一个个脸谱,这些元素化“脸谱”并不是手的直接表达,而是经由模具而成,虽是架上形式,实质上属于装置的范畴。看祝青的“生生”,自然联想到中国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在这个神话里至少可以延伸出三个与祝青作品有关的话题:一是“手”的话题;二是大地的——关于“泥土”“黏土”的话题;三是肖像的——“脸”的话题。


▲ 《2018—红》局部 综合材料 树脂、色精、黏土 80x80cm 2018

 

    在第一话题中,女娲作为创造之神,“造人”是通过手完成的,没有任何模具的痕迹。我们再回到前面关于祝青画“手”的分析,不难发现祝青对“手”的关注是具有创世情怀的、是根植于世界“原型”的。如果女娲象征着“世界性”的话,那么祂的手也同样是世界的。当女娲用泥土创造人类时,是否寓意着世界先触摸人类,而不是人类先触摸世界?在触摸人类之前,女娲首先触摸的是大地、是泥土。大地作为世界本身、作为女娲本身被其自身触摸着,女娲是否感知到自身的边界?大地有边界吗?如果有,一定是孤独的。人是女娲身上掉下的“土”,是大地的“泥丸”!这就是第二个关于“大地”的话题——关于大地“人化”的话题。女娲用泥造人,祝青用“黏土”塑相,在材料关联上,祝青作品很明显地具有远古性、大地性和神性,同时具有开创的视野:无限蔓延的“非人”世界——“生生”不息!


▲ 《2018—红》  综合材料 树脂、色精、黏土 80X80cm 2018年 


第三个话题:肖像——脸。在神话中,女娲的脸是“不存在”的、模糊的,历史只记录“人面蛇身”的外部特征,虽具“人面”,并没有脸的具体描述,我们无法测度女神的样子,也许祂的脸在创世场景中并不重要,手才是祂唯一肖像。女娲的手在没有模具的情态下捏制出千差万别的肖像。如何创造不同的肖像?从资料记载中依稀体味到女娲造人是很随性的,只要吹口气就行。难道女娲是根据“七窍”的原理来创造人类吗?而祝青《生生》作品却以“脸”作为象征,另有一番当代意味:模具化的观念形象,是对人的概念重塑,是对人的复制化、产品化的反思。


▲ 《单色-4》80X86.110CM 综合材料(黏土、树脂、色精、沙等)2019年 


当代的“脸”业已失去女娲时代的鲜活和自然性,完全是技术的衍生和“器官”的符号,真正的身体早已消失,剩下的只是器官的材料:即“黏土”。此刻,“黏土”即身体、即触觉、即感官、即大地。虽然“黏土”被模具化、被规范,但作为材料是实在的、可感的,它来自于大地,来自最原初的生命记忆……祝青塑造这些“脸”一方面是对大地经验的追溯,另一方面是对新技术的沉思。如同“手”的命运一样,祝青作品中的“脸”同样走到被异化的边界,危机再一次袭来……


















 最后肖像.黏土





















































也许,祝青渐渐明白触觉的本质并非身体的感官,而是身体化的材料,是材料本身的触觉让我们感知到身体的边界,材料保证了身体的存有。


《单色-3》局部 80X100cm 综合材料(黏土、树脂、色精、沙等)2019 

     


在《单色》系列作品中,祝青彻底抛弃了感官的身体,直接到达触觉本身,即材料本身。她将上千个脸堆砌在一起,相互叠加,本来清晰的脸在挤压中变得模糊、沾粘,逐渐向着“黏土”的原初性回归,向着“大地”回归。祝青有意将作品从有形向虚无转化:抛开一切象征身体的感官表述,回到材料本身的维度与触觉感——黏土被拉扯的肌理感和线性张力,这些拉扯的肌理里蕴藏着一个个被撕裂、痛疼的脸——不是模具整齐化的死寂,而是被手撕扯的、破碎的嚎叫。


  ▲ 《单色-7》局部12.41x50CM 综合材料(黏土、树脂、色精、金属丝等)2019 


“黏土”成为肌肉的痉挛、成为身体的内在、成为感知的神经元、成为一种非身体的身体。从此,身体隐匿起来,逐渐化为虚空,与缝隙、与无限连在一起。身体在大地的空穴中游荡……祝青试图抓住它,给它涂上理性主义的金属色,给它打上文明的痕迹,最终“黏土”的文化精神溜走了,遁迹得悄无声息……

当一切消退之后,而“黏土”的意志一直继续着,并成为身体的最后肖像!                                          

  





















祝 青
























































作品




▲ 《重构 -10》12×55×65cm 综合材料(油画框、镀铬、树脂、色精、粘土等)2020年


▲ 《重构 -12》12×55×65cm 综合材料(石膏、树脂、色精、粘土等)2020年


▲ 《重构-1》12×55×65cm 综合材料(油画框、黏土、树脂、色精、塑料等)2020年


▲ 《重构-8》11×68×78cm 综合材料(油画框、石膏、树脂、色精、粘土等)2020


▲ 《重构-16》12×55×65cm 综合材料(黏土、树脂、色精、塑料等)2021年


▲ 《重构-18》局部12×55×65cm 综合材料(油画框、黏土、树脂、色精、塑料等)2020年


▲ 《重构-19》12×55×65cm 综合材料(黏土、树脂、色精、塑料等)2021年


▲ 《重构-20》12×55×65cm 综合材料(黏土、树脂、色精、塑料等)2021年


▲ 《重构-21》12×55×65cm 综合材料(黏土、树脂、色精、塑料等)2021年


▲ 《重构-8》局部 11×68×78cm 综合材料(石膏、树脂、色精、粘土等)2020年


▲ 《单色-6》局部(一)32X84x10cm 综合材料(黏土、树脂、色精、沙等)2019 


▲ 《单色-8》局部14.41.50CM 综合材料(黏土、树脂、色精、金属丝等)2019


▲ 《单色-9》局部14.41.50CM 综合材料(黏土、树脂、色精、金属丝等)2019年


▲ 《单色-4》局部80.86.110CM 综合材料(黏土、树脂、色精、沙等)2019年 




ZHUQING 

 

  艺术家祝青



艺术履历


原籍安徽,现居南京.2007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中外美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特聘艺术家。作品多次在展览中获奖 并被美术馆和个人收藏。



2014年 “2014·中国798感叹号当代水墨”展 北京

2016年 “2016中国当代水墨年会展” 北京

2017年 “独墅湖夏日新锐艺术节” 苏州

2018年 “嘉德艺品.2018年中国名家邀请展” 合肥

“首届中外美术文献奖”入选 北京

跨文化视野的意大利当代艺术展·中国艺术家平行

展”

“2018年度猎质当代艺术双年展”郑州 珠江 中山 重 

庆”

2019年 中国抽象艺术(济南)大展 济南

2020 年 Visual Arts . 中国(特别)大展 网络

           "碇泊"第五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平行展

          第二届艺术对话展 苏州“中国策展人论坛”主题展 

           州

          “音声画海-当代女性艺术家联展” 上海

2021年 二零二一青岛国际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艺术顾问—游幸姗



台湾台北人



                                      

学历

2010-2013  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台湾

经历

2021   担任「ART.抽象」九州文脉艺术顾问,北京。

2020   担任「抽象当代」艺术大展艺术顾问,白咖当代艺术中心,郑州。

2013  《2013台南新艺奖》,台湾。

2012  《杰出创作奖》,台湾艺术大学,台湾

2012   作品《飞行物2011-1》,《南岛国际美术奖》优选,台湾。

2011   作品《呓想2011-1》《呓想2011-2》获台湾艺术大学《大艺奖》西画创作类首奖,台湾。

2007   作品《红兔》《白兔》《蓝兔》获《台湾美术新貌展》平面创作奖,台湾。





                        





ART.抽象



  九州赪城 主编




豫中虎狼巴岭人


北京JFJ艺术学院美术系

中国当代诗人协会会员

艺术评论撰稿人

资深编辑





                                                                                  



   


艺术家投稿 / 资讯合作请联系

2877536661@qq.com

主编微信:2877536661

总监微信:ishan_yu2006


艺术家投稿请点击下方阅读详情

点击此处投 稿 须 知 





 ART.抽象 




艺术总监:游幸姗

学术支持:游幸姗

艺术评论:九州赪城

主编:九州赪城

视频制作:游幸姍




ART抽象专刊点⚡击往期回顾




13.艺术家张雷:唤醒记忆的色彩

12.抽象探索将跨领域合作扩展至极致的抽象探索

11.艺术家:想与非想之间

10.我们肆—就这么随意画!

9.色彩的守道者.抽象艺术家黄守义作品诠释

8.视频.揭秘行走的画布

7.台湾问空间具象与抽象群展

6.视频.中国式横向漂浮

5.近距离接触台湾艺术.陶文岳

4.美国大尺幅抽象艺术家—Julie Mehretu

3.湾艺术家游幸姗—温柔与梦的冲撞

2.加拿大艺术家—Joy kinna

1.ART.抽象艺术平台投稿





ART抽象
   







ART触手可及的艺术

                    


推荐阅读








艺术家张雷:唤醒记忆的色彩


抽象探索将跨领域合作扩展至极致的抽象探索
艺术家想与非想之间

我们肆—就这么随意画!
色彩的守道者.抽象艺术家黄守义作品诠释

视频.揭秘行走的画布
台湾问空间具象与抽象群展
























视频.中国式横向漂浮






























































近距离接触台湾艺术.陶文岳











.






























湾艺术家游幸姗—



















加拿大艺术家.JoyKinna














































美国大尺幅抽象艺术家—








































































































































































                                                              

    



 吴冠中语录

抽象小百科抽象小百科
  抽象小百科





 

● “我的画展,通常有三种人会来看,一种是艺术爱好者,一种是收藏家,还有一种是做假画的。”



﹏﹏

●“代沟不是以时代来划分的,而是以思想来划分的。”



                                      



ART.抽象

一起阅读艺术的魅力


阵地|前锋|携手|诠释|

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奉献给大家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自使用)



请关注我  ☪☪☪☪☪  有更多精彩




艺术信仰

《ART.抽象》握手世界艺术

让世界了解《ART.抽象》

                   推动当代艺术

                       推介实力新人



您的关注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我们关注艺术,关注艺术家的走向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敢于踏雷、实验、创新批评才是真理





九州ART•抽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