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笔记|关于《电影是什么?》上卷

加勒比海带 业余艺术家MAart 2023-06-26

◆分享我们的艺术观点◆



本书由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电影是什么?


安德烈·巴赞从美术与电影的差异开始叙述,并根据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这门视听语言的演进过程,从这二者出发,系统地、客观地对电影的概念、产生的影响与这门艺术的深远意义展开论述和分析。

 

谈到绘画与影像的差异,作者的论述不同以往从技术层面分析:绘画能够复刻出世界,但是电影从心理的层面更让人信服,因为那是未曾加工过的客观图像。

 

技术的发展并非发明电影的原动力。因为科学研究是有既定目标的,在完成目标后,人们就会停止,而艺术不是,创作是永远不会停下来的。

在艺术面前,热爱可以成为发展的原动力。对影像的执着使得先驱们奔赴于这条遥远发现之路。


蒙太奇手法的优势与缺陷


提到蒙太奇开创电影语言,我近期看的电影《第十一回》中,红布的多重作用,我认为正好可以诠释书中提到的蒙太奇的典型特征:通过影像的组合创造出了一种影像本身即这块红布并不包含的特殊意象或含义。

 

第十一回》剧照


在《第十一回》中,排练时、偷情时、演出时、包括彩蛋中都有这块红布,而导演想通过这块红布预示什么呢?是欲望,是迷雾。排练与偷情时这块红布裹挟着欲望,而后经片子中一个个案件的浮出水面,这块红布的含义又多上一层,它预示着迷雾,真相与我们中间隔着的迷雾。这就是蒙太奇赋予给事物的新的含义。

 

“标准模式下,影像造型和蒙太奇手法相结合的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下表现出来电影的和舞台表演差异不大。”隐喻蒙太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已经很难让人通过没有关联的两个事物的连续转场来理解这层强行附加含义。


《公民凯恩》剧照


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时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既继承了蒙太奇的基本要素,戏剧性和非连续性,又摒弃了那些没有关联的附加在观众脑中的隐喻与象征。


重生后的现实主义赋予了蒙太奇新的形式与内涵,用书中的话来说“电影导演不再需要与画家或剧作家竞争,终于他可以与小说家相媲美了。”

 

为不纯粹的电影辩护


这一章讨论电影的独立性与一直饱受争议的电影是否依附其他艺术的问题。

 

太多电影取材于戏剧和文学,于是人们质疑电影的独立性。改编的电影是否是不纯粹的电影呢?电影是不是不够独立,无法脱离戏剧与文学的双拐了呢?

 

艺术是无法完全独立的,因为艺术具有共通性。


就像我们第一节课讨论过电影剧本与文学小说区别在哪,我们之所以讨论区别,是因为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要分析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我们可能反而又要讨论他的相似性了。

 

纯粹的电影当然是艺术,但好的改编电影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为读者和观众创造了一个更为具象的三维空间,也让埋没的好戏剧好故事都拥有了二次生命。


所谓不纯粹的电影也可以是抱着纯粹的目的而来,这个纯粹的目的就是让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为更多人所了解。


改编是偷懒的行为?优秀的文学同样也是优秀的剧本,文学的受众反而更面向于那些文化层次高的群众,而电影,不拒绝那些被鄙视的文学形式,为通俗艺术开了一扇门。它让文学圈鄙夷的文学形式得以更多的曝光,拥有更多市场,同时也用多种表现形式让高雅文学通俗但不低俗,让更多群众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把不纯粹的电影做好,并不容易,一部优秀的改编电影,不能逐字逐句照本宣科,而是通过需要打破平衡再重构平衡,以此谋求文学与电影价值相当。


《哈姆雷特》剧照


1964年电影版《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导演在保证极高还原度的基础上,摒弃了舞台剧式的拍法,实景拍摄古堡、海浪、岩石,更添神秘感与岁月感,给观众的带来了视听方面的震撼。这部电影使得更多人前去观看莎翁的作品,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编,这部所谓不纯粹的电影,在艺术方面做到了纯粹与初心不忘。


文字|加勒比海带

图片|源于豆瓣

链接图片源于往期

新浪微博|业余艺术家MAart

欢迎你来私信投稿!

悄悄给你推荐往期精彩~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关注我们,不错过每一种观点↓

真诚      独立      包容      创新


由于微信公众号机制的改变,将我们设为星标多点再看才能更及时收到最新推送哦~

喜欢就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