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比伦》:有人在雨中歌唱,也有人被雨淹没

亚细亚正妹 业余艺术家MAart 2023-06-26

七十年前,《雨中曲》上映。作为好莱坞歌舞片的经典佳作,《雨中曲》留给我们的不止是吉恩·凯利媲美百老汇的优雅舞姿,更展现了有声电影对电影工业带来的巨变。 

七十年后,《爱乐之城》的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的新片《巴比伦》讲述一段相同的历史,但与《雨中曲》的轻松幽默不同,《巴比伦》的镜头对准历史之暗面: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唐·洛克伍德一样在雨中尽情歌唱。
达米恩·查泽雷从来不在作品里掩饰自己对于电影以及爵士乐的热爱。《爱乐之城》拍“歌舞”拍“表演”,一口气致敬十来部歌舞老片,《爆裂鼓手》爵士配乐玩得飞起,而《巴比伦》的野心更大,像一部关于电影的史诗。

《巴比伦

达米恩·查泽雷 导演


故事同样发生在好莱坞黄金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只不过电影的主角,从演员到制片人再到评论家,他们经历默片时代的辉煌,却无力抵御有声电影的洪流。
玛格特·罗比所饰演的Nellie LaRoy在默片时代凭借表演天赋被导演挖掘而走红,但因无法适应有声电影拍摄的新要求以及自身嗓音的条件渐渐被淘汰;

布拉德·皮特所饰演的Jack Conard是无声电影里的超级巨星,却在有声电影面世之后,他的演技与台词被视作过时。 

电影并非完完全全再现历史,但的确有现实世界里的人物参考,更可以说,在那个时代经历如此大起大落之人一抓一大把。“无声进入有声”的命题也被无数电影翻阅讨论过,在《巴比伦》之前已有《艺术家》这样的电影,关于为何有声电影的巨石会激起略显残酷的浪花,除了逃不过的自然世界发展规律,也有更加现实具体的原因。
无声电影,即默片中没有录入有声语言以及音效,但观看默片与制作默片从来不是无声的。在影院放映默片时,会有演奏家或者乐队进行伴奏,起初是为了掩盖放映技术问题带来的噪音,但逐渐地,影院里的声音与荧幕画面共同构成了电影影像,音乐成为了阐释剧情、表达主角心理活动的重要工具。

而在制作片场,如同《巴比伦》向我们展示的,现场一般会有演奏家弹奏相应曲目让主演更快进入情感状态,导演也能随时向演员喊话指导。
也正是如此,像Nellie这样靠情绪的调动、擅长即兴发挥、情感表达直观到位的演员能在默片里收获巨大的成功,她甚至不需要提前准备排练,精准到一滴的眼泪也是依靠本能。 

但进入有声时代后,现场收音的需要对演员台词、走位以及发音的要求大大提高,每一个动作与位置都必须准确,同时要求片场的绝对安静,不能出现杂音。
Nellie就受到了这样的新挑战,在影片中一段对台词的戏也致敬了《雨中曲》女主在有声电影里读台词的挣扎。

于是,像Nellie、Jack这样演员成为了昨日之星,与其过度渲染现实的令人惋惜,电影借一位影评人之口向前迈了一步,影评人与Jack的这段对话成为了本片的戏眼

也许正是如此,《巴比伦》多次致敬《雨中曲》,复活其灵魂,并改写进自己的基因里,形成一次历史的回声。

Jack其实早已说出答案,一句自欺欺人的漂亮话,不过不是“We shouldn’t”,而是“We can’t”。
在诸如《爵士歌手》《玩具总动员》《阿凡达》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问世之后,同样的句子一定从无数人口中说出。

历史的句号从来不是死结,而是一个莫比乌斯环,在《巴比伦》里,它被铺满了胶片,最后快速闪过的无数部经典影片,这些电影没有被历史遗忘,而是成为了历史永恒的一部分。
当男主角曼尼在影厅观众席泪目,现实成为了电影的蒙太奇,因为这一切都会再次上演,时代不曾属于任何一个人,正如影棚里落下的大雨也不曾在乎这歌声中是谁留下了脚印。

文字|亚细亚正妹

编辑|奂饷嘉

排版|奂饷嘉

图源|自截图

业余艺术家,与你分享各种观点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