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野鸡大学到伪“国师”的华丽转身

红莲观潮 2022-09-1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史学探研 Author 子箫


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伯特兰·罗素


虽然纽约GDP是上海的4倍,但上海人的生活水平已好于纽约。

——张维为

 


最近,压力山大·杜金之女被炸弹暗杀的消息引起了世界的震惊,虽然笔者不喜欢杜金父女激进的大国沙文主义观点,但我更痛恨这种恐怖主义暗杀行为,笔者对杜金之女的不幸表示真诚的哀悼。


说到杜金,稍有点国际史常识的读者应该对他不会很陌生,因为杜金是传说中的“普丁的大脑”,虽然此话有些夸张,但杜金的思想代表了当下俄罗斯民族的现有价值体系应该是没有问题。


此外,杜金还是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特邀研究员,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掌门人就是那个到过100多个国家的张维为先生。



网上有人将张维为先生称为国师,这应该是一句玩笑话。张维为虽然口才不错,但他在中国的影响力与杜金在俄罗斯根本无法同日而语。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张维为恐怕还没达到胡稀浸或司马南的层次,张维为充其量应该只是跟那个什么眉山贱客陈平一个档次。


其实我每天都要怜悯一些人,比如说一看到某公众号中有某篇文章不符合他“三观”就扬言要“取关”的读者。就拿本号来说,我当然希望看自己编写或读者投稿过来的文章看的人越多越好,但却不可能为迎合一些人的观点去昧着良知写一些言不由衷的文章,哪怕喜欢那种的文章人在读者群中占大多数。


“少数服从多数”也许是民主的一种好方法,但绝非是评判真理的标准。

 

我始终认为,在学术方面,迎合公众的喜好是一件特别坏的行为,它跟迎合某个利益集团的行为一样糟糕,而最糟糕的是那种两者都想兼顾的“学者”。

 

前段时期,有一位名叫李子柒的小姑娘很火,跟往常一样,此时就会出来了一些名人作总结,其中有一位名叫张维为先生,着实有趣,他站着众人都看不到的高度说,国外那么多人喜欢李子柒,说明中国文化已经成功地输出,中国梦开始超过了美国梦。


现在李七柒消停了,张维为不知有何感想。

 

其实这几年张教授也很火,我这个没多少朋友的朋友圈也经常收到此人的“维为道来”视频,很多学者曾公开批评过他视频中的一些观点,有的甚至批判他的那些言论完全是信口开河。


 

在《知乎》上,关于张维为的介绍很吓人:


中国政治学者、作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上海春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教授,春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邓小平高级翻译。

 

说到张维为,先回顾一下所谓“政治畅销书”的兴起之谜。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群做图书出版生意的人发现,以“中国”为书名打头的煽情书籍特别好卖,于是乎,诸如《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中国还可以说不》、《中国仍然可以说不》、《中国为什么说不》等等从喝鸡汤到打鸡血之类的书籍,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推出就卖得连盗版都脱销。


好不容易等到这些鸡汤凉了,打过鸡血的冲劲过了,接下来这位张维为先生又粉墨登场了,以一本《中国震撼》华丽亮相,很多人还以为此类鸡汤鸡血的书籍已基本人没有什么市场了,岂料想,很多读者就好这一口,总也吃不厌,《中国震撼》虽没有《中国可以说不》卖得那么火,据说也有上百万的销量。

 

这本书一出,张维为先生可以说是名利双收,虽然在我熟悉的学界人士里面,几乎找不到一位读过此书的人。


没读完人家的大作,批评就无从说起。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这些以“中国”为幌子的书真的很恶心。


我得找一位“专业人士”帮我去尝一下。

 

不知是学者们过于清高还出于其它考虑,这些年在媒体发声的人竟然多数都是那些根本就没有什么严肃的学术成就的“教授”们,结果人们还真的以为,所有的“教授”都是“叫兽”级别的专家,说出话来都是那么雷人,有些“专家”就连英国英语起源于湖南这样的话都敢说,难怪有漫画讽刺说,牛见了专家都吓得跑。



 

不过,有一个学者实在看不下去了,还真的一字一句把《《中国震撼》这本书读了好几遍,然后几乎是从头到尾地加以评述。

 

这位先生名叫李正图,是上海社科院的一位研究员。


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只摘录其中的极少一部分。

 

李正图研究员毫不客气地指出——

 

2011年在中国的书市上出现了一本所谓“红书”,书名叫《中国震撼》,作者叫张维为,出版者叫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本书,这个人,在当时的火爆程度,我不再细说了。我在这里要问的是:这本书,即《中国震撼》真是“红书”吗?

 

我的回答是:不仅不是“红书”,而且是文字垃圾、逻辑垃圾和精神垃圾。其实质是被包装、装潢成为“红书”的文字垃圾、逻辑垃圾和精神垃圾。

 

(史学探研按:像这样一出笔就把此书全盘否定的学者,李正图是第一位。说实话,我一看到这样的文字,心里产生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这个李正图,跟张维为是否有什么私怨?)

 

接着往下看——

 

那么,这本书是如何被包装、被装潢的呀?

自称“邓小平资深翻译”。众所周知,中国从来就没有“资深翻译”这个职称或者学位什么的,因此,张维为标榜为“邓小平资深翻译”是造假,是打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名号来把《中国震撼》包装、装潢成为“红书”。

 

(史学探研按:虽然没有“资深翻译”这个职称或者学位,但有“资深”两字也不算什么大过,社会上称““资深”多了去,什么“资深记者”、“资深编辑”不是常常有人用嘛。不过,张维为自称是”邓小平资深翻译”确实有点过,最早跟小平同志去美国访问的李慎之先生都不敢妄称自己是“邓小平的资深翻译”,而那时张维为大学还没毕业。另外,张维为其实只为邓小平作过一、二次翻译,而且还不是主译,能称得上邓小平主翻译的,后来担任卢森堡大使的施燕华女士算一个。)

 

再看下一段——

 

吹嘘“走访百国”。但张维为至今没有提供“百国”名单、走访对象、走访内容、走访时间、走访结果和结论。如果张维为不能提供这些具体内容,我们有理由怀疑张维为所谓“走访百国”是自吹自擂,与空姐“到过百国机场”没有两样。不仅如此,在《中国震撼》一书中看不到张维为所谓“走访百国”的踪影和对这本书的贡献。

 

史学探研按:这话没毛病,“走访百国”还真有点扯。

 

接着看——

 

标榜为瑞士的什么硕士、博士、教授。我从《中国震撼》一书的行文、逻辑和思维水平来看,张维为的汉语言文字水平不及小学生、文章逻辑水平不及中学生、思维研究水平不及本科生,这样全方位的低劣水平,如何能够拿到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授职衔?除非张维为和唐骏一样,获得了“野鸡文凭”。

 

(史学探研按:后来有人扒了一下,果不其然,张维为先生自称的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等等,是一个典型的私立野鸡学校,既无资质认证,又无政府教育部门资助,2003年才建,只有几个正规教师,张维为后来又偷偷将简历改为“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虽然该院校的名单上查无此人,但张维为根本不在乎这些。)

 

从2011年7月到12月,李正图研究员共写作400多篇文章,共70余万字,逐字逐句地批判了《中国震撼》一书。李正图对张维为批评的很多用词相当严厉,放在这里估计也发不出来。

 

按理说,在笔者的心目中,像张维为这样喜欢唱红的“教授”,应该是中国第一红网《乌有之乡》的座上客。没料想,《乌有之乡》也有人专门发文损人家。

 

一位网名叫吴铭的先生在《乌有之乡》写了一篇题为《张维为教授,不胡扯不会死的》的文章,文章说——

 

当初知悉张维为教授有大名时,我还是一名军人,他还仅仅只是日内瓦什么大学的什么研究员。当时,张维为写了一本书,叫作《中国震撼》,被当作一部介绍中国模式、强化中国自信的重要学习资料,被党校、社会科学院、求是杂志的领导们大力推荐。我单位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推荐我们看,还让我们写心得体会。我也认真看了,看完后,大失所望,痛苦不堪。我真的不知道,这些推荐张维为教授书的机关、领导,你们是瞎了眼,还是昧了最基本的良知。这种逻辑荒唐、自相矛盾、充满胡说八道的书,怎么可以推荐给解放军指战员来阅读,误人不浅。

 

(史学探研按:虽然我也不喜欢张维为的文章,但吴铭先生仅仅是因为张维为引用了外国人的数据就成了一条罪状,则完全是诛心之论,不讲道理。再说人家张维为过去也没少给《乌有之乡》供过稿,张维为的观点一般是这样的,美国虽然不错,但我们中国更好而且会越来越好。但《乌有之乡》的多数人则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坚持认为美帝国主义就是反动派,“亡我之心”从来没死过,他们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的敌人。)

 

尽管有这么多的反对意见,但这几年下来,似乎并没有撼动张维为先生日愈坚固的“学术地位”,更没有减少张维为粉丝的拥趸数量。

 

而且,张维为也要像李子柒那样,把他的研究成果输到海外去,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有个张维为。

 

全球顶级的精英杂志英国的《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最近刊登了张维为先生的一篇雄文《How China Made It: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behind the world’s most remarkable success story》(中国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全球瞩目的成功故事背后的政治哲学)

 

文章主要观点我给大家简述一下:


西方一直不看好中国的未来,事实证明他们错了。

中国是世界唯一“文明型”国家。有“四超四特”的属性。

中国的发展固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迄今为止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模式虽然不是完美的,但事实证明还是比西方模式强一点的。

中国崛起将给世界带来新范式。

 

这篇文章能在《The Economist》发表,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一般说来,《The Economist》关于中国的文章,大多都很幽默,虽说该杂志本身就具有幽默的传统,但关于中国的文章就更幽默,像这种正儿八经文风的文章他们很少登(不是说《经济学人》的文章不正经呵)。另外,该杂志还有个奇怪的传统,就是文章一般不署名,他们的观点是:“写出了什么东西,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

 

然而在这篇文章下面,却清晰地标明了By ZhangWeiWei(不是吴宗宪的老婆张葳葳哈)

 

这真让我感到惊奇,忍不住把这篇文章发给一个朋友看,然后他问:“你是否会因为《经济学人》刊登了张维为的文章,就改变了对此人的看法?”

 

“当然不会。”我回答道,“即便张维为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我也不会因此改变。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这家伙有点怪怪地接着说:“你的判断没错。你仔细看一下《经济学人》整篇文章的截图,每一个字都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我回过头来再看了一遍,果然,在截图的最上面,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单词:ADVERTISEMENT(广告)。


  

我明白了,张维为教授的这篇文章,其实是花钱从《经济学人》买下的版面,用咱们广告业内的话说,属于“软文”,又称软性广告。说到广告,不免又引起了我这个老广告人的好奇心,作为广告人,我第一关心的是价格,发了一封求教贴给熟悉英美媒体广告业务的老外,问一下《The Economist》的广告价格,回答只有两个单词:Very expensive.


广告费当然无须张维为自己掏腰包,但真正的问题不是钱的事,因为像《经济学人》这样的刊物,其核心内容不是给小粉红们看的(他们也看不懂),其绝大部分读者的水平都应该远在张维为辈之上,你拿那尽哄傻瓜的东西放在全球顶级学刊上面,其收效恐怕是“止增笑耳”罢。


往期精彩


司马南被禁言,给民营经济打了一针强心针

善于联想的司马南,居然被禁言了
司马南的美国房产,藏了多少信息?
湘雅医院“恶魔医生”刷屏:若举报属实,凌迟10次都难解恨!
骇人现场!彭州山洪,生命转折就几秒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误判了俄乌战争局势?

拿隔壁国家的疫情来跟我们对比,是不科学也不人道的

“全国最年轻”正厅级女干部,竟然也落马了

“为什么从俄乌战争开打我就不看好俄军?这无关立场只关乎逻辑”
台湾问题,短期内展现出的只是其冰山一角……
“兔主席”给了胡锡进当头一闷棍
胡锡进和大V们的阳谋,原来都是信口雌黄
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这则微博,愧对人民
全国首届睁眼说瞎话专家评选结果……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赞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我今天才知道,我之所以漂泊就是在向你靠近。

      请关注红莲观潮

公众号商务合作请加微信2150111或加qq2150111
🌹阅读原文支持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