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逃离”社交媒体后 催生科技新风口

紫东君 人民中科研究院 2024-01-09

逃离社交媒体的终点站,应是不再需要逃离的社交媒体。


你是否有被社交媒体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朋友圈是否设置了仅三天可见?有过卸载社交软件的想法吗?


类似的感受和行为并不少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互联网脱退实验,不再网上冲浪,选择屏蔽、卸载短视频、社交APP,甚至注销ID,选择“赛博死亡”。


Telegram 创始人 Pavel Durov 近日分享了自己的十点人生忠告,其中有一条就是关于社交媒体的,他说:“来自社交媒体的海量垃圾信息正损伤着我们的幸福和创造力。断电抽离是最佳选择。”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现象在国内也愈发普遍。根据 CNNIC 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已超过10亿。


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信息并与他人建立联系。而随着用户对于社交媒体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的依赖加深,一些年轻人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社交媒体上,甚至沉迷其中。


然而,在沉浸和觉醒之后,人们对社交媒体感到厌倦,开始尝试“数字节食”或者“数字戒断”来逃离“社交媒体”。这也让用户流失逐渐成为各个社交媒体平台的紧迫危机。




为何要“逃离”社交媒体?



首先,自我呈现与印象管理越来越复杂。社交媒体改变了社会互动与人际交往方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


比如,出于职场形象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人们会对社交网络中发布自拍照加上滤镜,以塑造“理想视觉形象”、以期给他人留下“理想印象”。


同时,社交媒体用户还受他人评价及自我身份确认的影响,在是否发表动态、是否点赞评论的抉择中选择呈现自我的方式,形塑自传式自我。


不管是微信朋友圈这种强关系互动社区,还是微博这种弱关系交流平台,每个账号个体都不仅是表达分享,而是在不可避免地“展演”自己。


“装饰”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人设”,为获取社会资本而“投资”,这种投资行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其次,过度连接导致的感知过载。感知过载指用户主观感知到的社交媒体内容超过个人所能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主要包括:社交过载、信息过载、服务过载三个方面。


一个人最多能交几个朋友?关于这个问题,英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曾经提出过“150定律”:人类智力/资源允许TA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接近150人,而毫无保留,属于亲密支持的朋友仅仅5人。


而社交媒体账号上成百上千的朋友,让我们社交过载,疲于应对,必须花大把精力去维持社交关系。


另外,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存在 “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在过量的内容中,用户发现有价值内容的成本反而上升。个性化推荐的出现,也只是在类型上缩减阵线,并未在量上解决过载。


此外,社交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学习成本变高,一些过于繁琐的操作,让用户疲于应对。


而且有些社交媒体平台以算法推荐、热搜榜等看似客观中立的技术作为营销手段,背后隐藏着经济力量的操控。买热搜、买粉丝、建立虚假账户等行为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消耗了用户的耐心。




难以“逃离”的社交媒体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类为了信息的传播以及建立与他人的连接,而发明了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这些媒介技术。


然而到了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却开始苦恼于信息的过载和过度的连接。从而想要“逃离”社交媒体。



不过浸淫于泛社交化的移动互联网之中,其实根本无处可逃


当我们解锁手机,细细翻看系统中所安装的所有 app ,其中有几款不附有任何社交功能?


打开支付 app 向朋友转账,它会希望你能和对方成为支付好友,在谈完钱以后再不伤感情地聊上几句。


开启修图 app,它又要把你一把生拽到自家的图片分享社区。


肚子饿了想点份外卖,还需担惊受怕,因为一不小心你又会落入短视频与直播带货的信息流里。


点份外卖、或是修张图片,也不能停下社交的脚步


所有嵌入了或有关或无关的社交功能的 app,期盼着用户每个毛孔都渴望社交的同时,也期盼着自己能成为人们逃不开的舒适“热媒介”。


愈来愈多服务的泛社交化、逐渐“升温”并不难理解——在本世代信息相对“低清”、要求用户更深刻参与、温度更“冷”的文字主导型社交媒体,如微博,在用户粘性方面的统治力已被动摇。


而信息更“高清”、参与其中只图一乐的视频平台,特别是内容无需咀嚼即能消化、温度“热”到极致的短视频社交媒体,则摘下了攫取用户时间最多的“桂冠”。


平台们只希望用户们能沉迷于消费最“热”的内容中,永不离开他们编织的信息流。




催生科技行业新风口



“信息过载” 和“过度连接”,以及社交媒体上的极端、暴力、炫耀、谣言等信息的流行,引发了“逃离社交媒体”潮流。


这股抵抗潮流也影响到科技行业。不少科技公司开始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纠正,比如开始淡化算法推荐的功能比重,或是推出人工编辑的产品。


比如新闻APP“跨越分歧的阅读”(Read Across the Aisle)、Chrome浏览器“逃离泡泡”插件都在对信息偏向进行技术纠偏。


Twitter和Instagram也都宣布重新开放按时间顺序的信息流选项,允许用户在算法信息流之外选择按时间顺序显示信息。


2021年底,Facebook新闻部门推出了一款名为Bulletin的采用人工编辑筛选的资讯App。



在新闻业,Newsletter即“新闻信”也逐渐回暖。Newsletter在上世纪颇为流行,但一直没有大火,如今,随着近几年“信息过载” 和“过度连接”导致的社交倦怠等问题,主打Newsletter创作服务平台Substack等产品得以重生。


在社交媒体喧闹不断的背景下,Newsletter让用户摆脱了算法的影响,可以自主订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源,减少无用信息获取。


但籍此似乎还不足以成功地逃离社交媒体。逃离社交媒体的人们,并非一心向往成为赛博隐士,而仅仅是只对过于冗杂的信息瀑流感到倦怠——人们依旧对社交媒体有着期望,期望着喧嚣与纷扰过后,能有一片安宁的净土。


逃离社交媒体的终点站,应是不再需要逃离的社交媒体。



责编:孙浪
监制:李红梅


参考资料:
1.《数字时代的焦虑和疲惫:人们为何逃离社交网络?》腾讯媒体研究院
2.《逃离社交媒体》人民数字
3.《用户正在逃离社交媒体?——基于感知价值的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因素研究》国际新闻界
4.《互联网为什么让我们越来越不开心?》腾讯研究院


往期回顾

频频出圈背后 虚拟数字人路在何方?

数字中国建设积厚成势 扬帆驶向未来

数字赋能养老产业 让弱势群体共享数字红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