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期间,来一份《精神防疫指南》!(书籍篇)

泥瓦匠 思庐哲学 2022-04-26
作者:泥瓦匠



等到疫情过后,我想出去走走,


看山看水看花 ,看亲人朋友,


拍一张全家福,喝几杯团圆酒,


摘下蓝色口罩,笑容是否依旧。


等到疫情过后,我想四处走走 ,


听雨听雪听海,听人潮汹涌,


去做想做的事,去见想见的人,


深深拥抱一次,将爱大声说出口。


(此处为《疫情过后》的歌词)

疫情又一次卷土重来,除了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等一线工作人员,我们大多数人已然接受被困在家里的常态。然而伴随我们的是各式各样的新闻带给我们的不确定性以及各类好消息,坏消息带来的不稳定情绪。


所以,逃离恐慌,摆脱不确定性,学会理性思考整个事件,在这个特殊抗疫时刻至关重要。


思庐为此准备了一份书单和影单,无论你是想了解实用的防疫知识,还是想趁居家隔离的时候充实自己的心灵,还是想在疫情的焦虑中得到疗愈,都可以从这些推荐中找到你所需要的。


今天,首先为大家推出的是《精神防疫指南》(书籍篇)。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


让我们开始阅读,以更为科学的方式了解疾病,也更为理性地面对当下的疫情,了解人与病毒的博弈,在书中抗疫,以精神抗疫!


 

科学认识病毒,理性对待瘟疫


《血殇》
理查德·普雷斯顿



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假如一种四级新发病毒扩散到北美或任何一个大陆的百万级人群之中,医院是否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患者并照护他们?假如感染人数超过百万,流行病学家是否有能力追踪并打破传染链?


现在,守护在病毒圈大门口的战士明白他们面对的敌人强大得可怕,这场战争势必旷日持久。他们的许多武器终将失效,但另一些会开始发挥作用。人类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拥有病毒所缺少的某些要素,其中包括自我意识、团队作战的能力和愿意牺牲的精神。


既然病毒可以突变,那么我们也能改变。


《鼠疫》

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病毒来袭》

内森·沃尔夫



有朝一日我们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末日就永远不会来临。如同地球自然风暴永远存在,病毒风暴也将永远存在。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指出,只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民间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公众的鼎力合作,人类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疫苗的史诗》

让-弗朗索瓦·萨吕佐



当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肆虐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下降了整整20年。直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研制出艾滋病的相关疫苗……在这个时代,疫苗常常成为公众舆论挞伐的箭靶,上面的例子也许能提醒大家,在20世纪人类平均寿命的巨大增长中,疫苗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疫苗的研制与改进是一部人类的史诗,也是科学与工业的传奇人类一步步攻克了狂犬病、脊髓灰质炎、乙肝、黄热病……作者娓娓道来的笔法不仅引人入胜,还回答了关于疫苗制造、疫苗成分与艾滋病疫苗研制等相关问题。当然,书里也没有回避疫苗引起的争议,例如乙肝与麻疹疫苗被认为可能导致多发性硬化症与自闭症。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安于绝望比绝望本身还要糟糕


《无法还原的象》

陈嘉映



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是一个“绝对必然性的世界”,单纯而冰冷。这幅图画本来是显而易见的,人们之所以看不见这样简单的真理,不是因为不够聪明,而是因为缺乏勇气,人们不敢直面铁一样的必然世界,总想通过辩证法这类魔术为偶然和自由意志留出空间,使这个生硬的世界看上去软化一点。


《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



傅佩荣,台大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


本书傅佩荣十数年之授课精华所成,开宗明义介绍《哲学是什么》。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生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普通的知识背景,提供有人生死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慧”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


《人的境况》

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德国犹太人,20世纪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阿伦特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著称西方思想界。她常被称为哲学家,但她本人始终拒绝这一标签,理由是“哲学关心的是单个的人”,而她集中关注“生长繁衍于大地之上的人类”。1959年她成为普林斯顿大学任命的第一位女性正教授。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


《世界历史与救赎》

卡尔·洛维特



卡尔·洛维特,德国人,生于1897年,青年时代在弗莱堡听过胡塞尔的授课,与海德格尔的关系一直处于亦师亦友之间。由于其犹太人身份,30年代开始流亡生涯,经意大利,日本,美国,50年代返德。一生著述遍涉神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和思想史研究,但无论生前或死后长期处于汉语(甚至英美)学界的视野之外。


这本书,它的副标题是“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这决定了本书论述的范围。“历史哲学”这一用法,一般认为开始于伏尔泰和启蒙运动,伴随而起的,是近代的理性史学,它充满了摆脱束缚的愉悦,自以为终于冲破了中世纪神学史观的藩篱。启蒙哲人自豪地宣告,那个带着上帝的启示和末世的地狱景象的历史已经被抛进了垃圾堆,“新的历史”已经开始,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自由地构建心目中的历史图式。现在我们所说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从其本身的完整意义上讲,进入了自觉的形态。启蒙以降,众多历史哲学家如孔多塞,孔德,黑格尔,马克思,布克哈特,斯宾格勒接连粉墨登场,一台接着一台地唱着伏尔泰定下基调的老戏。


人生十分孤独,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黑塞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作者1930年出版的力作。小说叙述代表理性的禁欲主义与代表情人感官享乐主义的一对朋友的经历。


修道院年轻的纳尔齐斯才华过人,觉得院长达尼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德蒙迷恋世俗生活,他们虽成了朋友,但歌无视纳的理性的说教,偷偷去村子里和姑娘幽会,接着又逃出修道院,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可之后因爱上总督的情妇而被判死刑。做了修道院院长的纳尔齐斯把他从狱中救出,让他专事雕塑艺术。歌再次外出游行,途中染上重病,纳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爱弥儿》

卢梭



卢梭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本书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不朽》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尔布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


歌德谈到不朽当然和灵魂的不朽毫无关系。这是另外一种世俗的不朽,是指死后有留在人记忆中的那些人的不朽。任何人都能得到这种伟大程度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不朽,每个人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可以有这个向往。我在童年时代每星期日都到一个摩拉维亚村子去闲逛;据说这个村的村长在他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只没有盖盖子的棺材,在他对自己感到特别满意的适当时刻,他便躺进这口棺材,想象着自己的葬礼。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莫过于躺在棺材里梦想;就这样,他居住在他的不朽中。


《人类理解研究》

休谟



大卫·休谟,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将其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各派哲学、观念的起源、观念的联络、关于理解作用的一些怀疑、关于这些怀疑的一种怀疑主义的解决法、可然性、"必然联系"的观念、自由和必然、动物的理性、神迹、特殊的大意和来世的状况、怀疑哲学等。


生存本身就是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


《娜塔莎之舞》

奥兰多·费吉斯



奥兰多·费吉斯,英国人,生于1959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


《娜塔莎之舞》通过对18世纪兴起的俄罗斯芭蕾、绘画、诗歌、戏剧和音乐等讨论,探索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文明与民间元素之间的分歧,“文明”和“本土”两个俄罗斯之间的对抗,以及贵族上流社会和底层农村民众间的分裂。书中更进一步讨论“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性”的建构与表现,揭示政治、国族认同、社会观念、风俗習惯、民间艺术、宗教等对俄罗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呈现出一幅充满戏剧性的细节、辉煌炫丽的文化长卷。


《思远道》

陈嘉映



在一个所相信的东西与现实相当冲突的时代,陈嘉映学会去思考。因为思考走上了刨根问底的道路,于是他成了中国现象学哲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书为陈嘉映老师的学术自选集,书中有很多他对于哲学思想的感悟和见解。这份随笔式文集是一本开启哲学之路的必读好书。


《西西弗神话》

加缪



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它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在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也许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品味上可与之相媲美。“生存本身就是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


《庄学研究》

崔大华



崔大华,安徽六安人,著名学者。1981年毕业中国社科院,获思想史硕士。河南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庄学研究的起点,无疑地应该是对庄学创始者庄子其人和庄学最主要的思想资料《庄子》其书的考论。因为漫长的历史岁月给我们的这个研究对象留下许多模糊的、可疑的、至今仍争论着的问题,必须对这些存疑的问题有较确定性的阐明,然后才能进入对庄子思想的内容及其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影响的考察分析。


自由就是自己能够决定自身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约翰·奥莫亨德罗



约翰·奥莫亨德罗,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人类学系杰出教学教授。从事文化人类学导论课程教学32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族群关系、社会网络、灾难影响、环境人类学。


在现今这个多元世界中,学习文化人类学能让所有学生洞悉、探索我们置身其中的千差万别的世界。本书将人类学家的思考方式归结为11个问题,每章都以作者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亲身经历开篇,并在文中进行详细剖析,生动地讲述了人类学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观念的 方法,学会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人生》

路遥



路遥,原名王卫国,1988年路遥因《平凡的世界》而荣获茅盾文学奖。他在秉承传统现实主义注重客观冷静描写的同时,同样重视作家的主体作用。他将现实主义的直面人生和浪漫主义的奔放热烈一同融入到作品中,读他的作品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蕴含在作品中或缓或急的激情涌动。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十日谈》

薄伽丘



乔万尼·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文主义作家。与诗人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佛罗伦萨文学“三杰”。


该作讲述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哲学片段》

克尔凯郭尔



索伦·克尔凯郭尔,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


克尔凯郭尔在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20世纪的哲学、神学、文学均有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的持久效力并不仅限于由生存哲学、辩证神学和生存神学来概括或衡量。该书在知识与信仰、苏格拉底遗训与福音书之间的紧张中展开思想论辩,力图确立新的思想认知——信仰、新的思想预设——罪的意识、新的思想决断——瞬间和新的思想之师——在时间中显现的上帝。“自由就是自己能够决定自身。”


疫情的阴霾终将散去,


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春天终会到来。


无法远行的日子,


希望书籍陪伴你的同时,


也能带给你一些理性的思考。

采编:永方
排版:莫一
审核:永方
美工/VI:小周




● 这些哲学家活在现在都是优秀的程序员

● 追求完整幸福,为何可能是错的?● 刘擎:优绩制造成了一种“暴政”?

● 存在主义是哲学还是情绪?

 项飙 × 迈克尔·桑德尔:越努力越幸运是一种假象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哲学前沿philontier”!

读了好文,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