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以漩涡中的TikTok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11-11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10月7日巴以冲突升级以来,每天不断攀升的伤亡人数,牵动着全球无数普通民众的心,大家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获取最新消息。


以前,在地缘政治、战争冲突这样的重大事件中,国际舆论往往被美西方媒体控制,信息传播的渠道较为单一,但这一次有些新变化。根据媒体公布的统计数据资料,TikTok中巴勒斯坦、以色列标签下总浏览量已超过500亿次,这意味着全球人均浏览量超过6次。可以说,TikTok实现了舆论场的“突围”。


然而“树大招风”,面对TikTok成为巴以冲突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一些人开始坐不住了。近日,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向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发布了一份信函,声称“TikTok正被用于传播与巴以冲突有关的虚假信息和非法内容”。


在巴以冲突中,TikTok为何成为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对此,一些美西方政客和利益集团又为何如坐针毡,甚至视TikTok为“眼中钉”?


10月11日,加沙城的建筑遭以色列空袭后升起浓烟 图源:新华社




在弄清楚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先对战争中的宣传舆论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现代战争中,武力对抗是一方面,舆论场上的战斗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战争原因、战争目的、战争实力、战争态势、军队形象等,都是宣传的重要内容,最终是为了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舆论态势,以舆论场上的胜利来助力军事战场的胜利。


“二战”期间,各国就已经开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战争宣传,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通过广播向全英国人民发出“决不投降,决不屈服”的激励演讲;2003年,在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军事行动发动以前,舆论战的攻势就已经展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舆论攻防与军事交锋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舆论场上斗争的激烈程度甚至不亚于战场上的武力角逐,一条广泛传播的网络信息,有时能影响人心走向。像俄乌冲突爆发时,就有人认为这是“第一场被短视频直播的战争”。


而本轮巴以冲突中,随着战火持续,许多当地的普通人都通过手机拍摄TikTok短视频记录战争下的生活。比如,据媒体报道,一名生活在约旦河西岸难民营的巴勒斯坦裔美国人,通过视频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她统计了双方的伤亡情况,还分享了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历史。通过更新视频,她的账号在10月8日起的48小时内,新增了数千名关注者。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到了真实的战场。炮弹的爆炸、残垣断壁的街道、惊慌恐惧的人群......TikTok上发布的短视频就像一面反射真实世界的镜子,将战争的面貌以不同视角呈现给全球观众。


通过TikTok,人们目睹了一个个脆弱生灵是如何在战火中挣扎求生、苟延残喘的,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也让人们更珍视和平世界的宝贵和美好。


TikTok用户莱拉·瓦拉(Leila Warah)在视频中讲述难民营的缺水问题 图源:新京报




那么,为何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选择通过TikTok关注巴以冲突最新局势,而BBC、CNN等美西方主流媒体显得有些被冷落?


一方面,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的TikTok具有开放性、现场感、多元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崛起抢夺了越来越多受众的注意力,特别是短视频社交平台有即时传播、双向互动、高触达率等优势。一些博主通过在TikTok上直播或发短视频的方式,为网络上的“围观群众”带来巴以冲突的一手信息。


可以说,此次巴以冲突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峙,战火的硝烟已经蔓延到美西方各大社交媒体,使得各平台成为各方势力舆论战、认知战的延伸。人们对TikTok的青睐,让TikTok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平台、主战场,成为各方势力争夺叙事权和舆论权的关键场域。


另一方面,美西方主流媒体服务于特定的利益集团,其公信力在一次次舆论事件中早已跌落,人们不再将其奉为圭臬。


以BBC为例,在叙利亚战争中,一个名叫“白头盔”的组织经常会发布视频诋毁俄罗斯和叙利亚政府军,而“白头盔”未经证实的拍摄素材经过BBC加工后,就成了一则则虚假新闻;在俄乌冲突中,BBC报道乌克兰哈尔科夫市被俄军炮击导致房屋受损,使用的图片却是乌军炮击顿涅茨克造成该地民房受损的照片等等。


失实新闻屡屡发生,背后是价值立场的严重偏向,必将带来舆论的反噬。特别是作为互联网世界原住民的“Z世代”,对美西方主流媒体的这一套“玩法”早已经不买账了,也在默默地用“指尖”投票。


美西方媒体的这些行为加剧了一些年轻人内心对美西方媒体议程设置的怀疑态度,和对背后利益集团和政治角力的警惕和厌恶,从而更加相信那些亲历者发出的鲜活信息,这也是TikTok等短视频社交媒体强势崛起的深层次原因。


图源:视觉中国




TikTok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之一,拥有着庞大而忠诚的用户基础,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据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TikTok全球月活跃用户达到16.5亿,同比增长31.6%。此外,仅在美国,就有大约1.2亿人的手机上安装了TikTok。


尽管如此,TikTok近年在海外发展之路异常崎岖,尤其是屡次遭到了美国政府的指控与打压,五花八门的理由包括“过度收集了用户数据”“TikTok会被中国政府用来监视用户”“诱使儿童上瘾”,等等。


比如,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政府就曾多次就TikTok及其母公司“字节跳动”发布禁令,并推动美国公司收购TikTok。虽以失败告终,但足见美国政府对TikTok的敌意和忌惮。


TikTok受到了包括欧美在内的大量普通民众的喜爱,却没有得到一些美西方政客的“垂青”,甚至已经到了被他们视为“眼中钉”的地步。这当中的缘由,通过这次巴以冲突就很容易看出来。针对这次欧盟委员会给TikTok的致函,有学者分析指出,“他们担心的并不是什么虚假信息和有害内容,而是担心自己‘议事能力’的丧失,担心的是被夺取了舆论的主导权”。


说到底,这是美西方习惯了过去的话语霸权、舆论霸权,希望继续用这样的方式控制世界的声音。因为只有这样,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所谓“正义的化身”也就显得理所应当。


从这次对巴以冲突的报道看,美西方国家很多主流媒体一致“选择性失明”,立场和倾向的一致性特征表露无疑。比如,美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将巴以冲突与“9·11”事件、“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相提并论,其用意和立场显而易见。


然而,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光明,这世界也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社交平台,都有向公众传播信息、澄清事实的职责和义务,尤其是在让世界人民看到战争的残酷真相这件事上。


离开了这一点,美西方一直标榜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就成了一句空洞的说教,这是典型的“双标”。而他们为了自身利益,妄想操纵国际舆论的企图也不会得逞。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

即可入手我们的第三本新书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