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读总书记在浙江的廉政用典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6-25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自身建设”。早在2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纪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在讲到廉政时,他引用了很多典故,收录于《之江新语》以及各类公开发表的文章、讲话之中。

昭昭史鉴,启迪后人。我们梳理了其中五句,一起再来细细品读。

杭州临安“琴山清韵”清廉文化公园 图源:“清廉临安”微信公众号



一、“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的这句名言,习近平同志当年曾多次引用,如“之江新语”专栏中的《激浊扬清 正字当头》一文。意思是,为政者行为端正作出了表率,谁还敢不端正呢?在2005年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讲到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时又进一步引用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什么要对领导干部讲这句话?在《用思想武器管好自己》一文中,习近平同志阐述了领导干部的三个“定位”。他指出,省级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形象的“化身”,是群众认识和评价我们党的“窗口”,也是其他党员和干部心目中的“标杆”。这三个“定位”适用于各级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是否正字当头、一心为民、秉公办事,具有示范带动作用。据《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记载,2006年1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办公厅系统总结表彰会上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党员干部如果能够做到坦坦荡荡、一身正气,其为官就会以民为本,视民为根”“相反,党员干部如果失去了律己之心,随波逐流,放纵自己,就会混淆是非,走上邪路,给党的事业造成危害”。并引用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的“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可见,修正身、讲正气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守的为官之道。当前,各种诱惑、陷阱、考验层出不穷,领导干部自身首先要带头增强定力、遵规守纪,摒除私心杂欲。否则,不仅自己会出问题,还会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和部门的政治生态。

宁波家风馆 图源:“红船女儿”微信公众号



二、“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

据《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2004年7月15日,浙江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会上脱稿讲话,给领导干部语重心长地算了“三笔账”——经济账、法纪账和良心账。《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记载,同年在《求是》杂志发表《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一文,引用古语“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把这“三笔账”算得更加清楚。

要知足珍惜,要敬畏法纪,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家人……直到今天,算算“三笔账”依然被广大党员干部挂在嘴边、记在心间。据《习近平在浙江》记载,在习近平同志的重视和支持下,浙江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省份之一,省纪委专门编纂了一部《廉政镜鉴丛书》,由习近平同志亲自作序,作为党员干部读本,并公开发行。全省各地建立了17个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并开展廉政文化进街道、社区、农村和学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人都有欲望,但党员干部面对欲望,必须能够克制,也必须有所取舍。《宋史·岳飞传》记载:“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对党员干部来说,清廉之福与贪欲之祸只在一念之间,纪律规矩就像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咒,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

湖州市长兴县画溪街道纪委利用数字平台创设乡镇线上廉心工作室、清廉直播间及“指尖监督”智慧平台,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图为村民扫码进入线上廉心工作室 图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三、“吾日三省吾身”

2003年6月18日,《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习近平同志短文《不求“官”有多大 但求无愧于民》,文中向党员干部提出“三连问”: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为浙江省委党校春季开学典礼讲授“第一课”,又给浙江领导干部提出了“四道思考题”,即经常想一想什么是“做人”、什么是“公仆”、什么是“权力”、什么是“考验”。

这些问题,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都曾提示过“解题思路”。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权力来自于人民也必须服务于人民;坚持慎独、慎欲、慎微、慎交友,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做人”是基础,“公仆”是初心,“权力”是责任,“考验”是鞭策,这四道思考题,就是一张“自测卷”,需要时刻自省。

据《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记载,习近平同志在2005年1月14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就引用“吾日三省吾身”,提醒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干部既要有“响鼓不用重锤敲”的自觉意识,也要有“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谨慎态度,经常警示自己,不断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正如《礼记·大学》中所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答好“自测”,才能迎接“大考”。

清廉浙江海事文化中心的海晏清廉文化长堤 图源:“浙江海事”微信公众号



四、“堤溃蚁穴,气泄针芒”

2004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谈道,古人云,“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这揭示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哲理,也是一些腐败分子带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小事小节不仅是人品作风的反映,更是党性原则的写照。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廉政建设就需要从一件一件小事情做起,党员干部尤其应该注重小事小节。在现实中,群众对某些部门的一些工作心生不满,往往就是因为小事小节没做好。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犯下大错、锒铛入狱,大多都是从忽视小事小节开始的。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在纪律建设中扎紧制度篱笆、强化源头治理,及时把问题解决在成风之前。2004年8月2日,“之江新语”专栏刊登了习近平同志的文章《努力把“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的工作抓实做细》,强调要让党员干部通过严格制度规范让其“不能为”,通过强化警示作用使其“不敢为”,通过增强自身“免疫力”促其“不想为”。这三个“不”,深刻阐明了纪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教育、制度、监督缺一不可。

2004年8月2日,“之江新语”专栏刊登了《努力把“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的工作抓实做细》 图源:浙江日报



五、“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这个典故出自南宋诗人吕本中所著的《官箴》,意思就是说,当官的法则不过如下三点:清廉、谨慎、勤勉。后来,“清”“慎”“勤”这三字为官之道,被世人称为“千古不可易”。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官德修养,据《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记载,他在2003年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引用了这句典故,强调共产党人“保持谨慎,绝不是因循守旧,谨小慎微,而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谨言细致,慎终如始”。

“清”“慎”“勤”是一体的,强调的是“勤廉并重”的要求。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只有勤或者只有廉都不够,正所谓“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误事,不廉不勤必坏事”。

遵规守纪绝不是让大家捆住手脚、畏首畏尾,更不能成为懈怠、消极甚至躺平的“挡箭牌”,而是要激励党员干部在纪律和规矩的框架内,更好地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特别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迫切需要各级党员干部自觉坚定“干事且干净、干净加干事”的勤廉追求,为老百姓做更多实事、解更多难题。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在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当下,我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再读经典,必将从中汲取鉴往知来、砺行致远的强大智慧与力量。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由心生》一套。看完文章,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