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电影节Day3∶当一个人成为文化坐标

西楼尘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2023-08-17


The47thHKIFF日志Day3



今天往圆方走的地下通道里,听到了有街头艺人在表演当年情,戴着口罩却吹着口哨,地下通道形成了天然的混响,瞬间就有一种浑身酥麻起鸡皮疙瘩的感觉。

虽然我不是哥哥的粉丝,但也深知张国荣对于华语圈乃至世界文化圈的意义。4.1能在香港,在20年后,亲身感受到一个城市对一个故人的怀缅和哀悼,可以说是非常震撼的。当一个人成为一个文化坐标,一个文化符号,就已经超脱了生死,变得不朽和不老。

第一场电影是下午2点半,一个中午都跟伙伴们无所事事地待在圆方门口的台阶上,闲聊,看他们排版,吹着海风,感觉到极度的舒适。

另外一个重要的不想告诉别人的贴士,如果在网上看到售罄了,不妨去线下影院问问,说不定还会买到余票。今天PE的场次都售罄了,但是还是帮小伙伴在剧院的线下买到了《脱缰少年》《童话》的实体票,而且还不需要线上购票平台的手续费。

《孩子们》剧照

今天意外发现是戛纳专场,《孩子们》港译是《脱缰少年》,去年戛纳一种关注和金摄影机奖,海南电影节就错过了,因为这个不起眼的片名。去年戛纳还有一部《坏孩子们》,还拿了一种关注大奖,真的容易搞混。海南就是没太注意,因为去年没咋做电影节的功课,加上电影一直也没海报,等我发现它的时候已经排不进去了,成了去年海南电影节的一个遗憾,这次补上了。


电影其实跟《坏孩子们》还真的有点像,而且拿了金摄影机,也就是最佳首作奖,每次音乐出来都感觉特意把声音调高,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片尾的经典曲子在《银河护卫队》里也出现过,几乎可以一起哼唱了。


《正午之星》是戛纳主竞赛,两部片子几乎无缝衔接,从7号厅直接奔到1号厅,中间连厕所都没空去,也就是连看115分钟加135分钟,等于250分钟都不能去上个厕所休息一会。所以中午无所事事的大把休息时间,顿时让我明白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克莱尔德尼又是一个我吃不下的导演,从《心灵暖阳》《太空生活》《双刃剑》到这部《正午之星》,只能说不是自己的菜,忍着吃完的节奏。因为刚看过《双刃剑》不久,她真的很喜欢拍那些纠缠的男女,用身体去释放绝望。她连续两部分别入柏林和戛纳主竞赛的战绩也是耀眼。

中间一个小时的转场时间,从圆方到时代广场,东奔西跑没吃饭时间,而且又在偌大的时代广场迷了路一小会。终于爬到13楼的英皇铜锣湾。《蓝色长袍》是戛纳一种关注,一个阿拉伯地区的LGBT电影。

导演没有像一般这类电影关注两个男性,反倒是把重点放在了男主和妻子(同妻)之间的感情上,不好定义这是不是爱情,但是丈夫形容妻子像一块磐石,彼此的撑持照顾才是重点,或许之后出资源要被一些人骂三观了。

这片跟《乐土》是同一届的戛纳同一个单元,恰好我都看了大银幕,一个摩洛哥,一个巴基斯坦,都在讲勇敢去爱,主题也行成了互文。导演上一部《亚当》也是戛纳一种关注,我在海南电影节看过,讲两个女人的互相撑持,手法有很多一以贯之的东西。

最后一部78分钟的《童话》,俄罗斯大导演索格洛夫的新片,《德军占领的卢浮宫》我就感受一般,这部开头非常有趣,形式很棒,但是后面有点撑不住了。把希特勒,墨索里尼,丘吉尔,斯大林,甚至耶稣的历史影像和声音用AI技术复原,把他们拉到天堂大门之前,说一些地狱笑话,实在是很好笑,我旁边的观众开头笑疯了。


人家老导演都紧密关注新技术,并把AI应用到电影里,拍出“新”电影,真的是让还在拍老电影陈旧,迂腐的年轻新导演们汗颜。


晚上看完电影,外面下着毛毛雨,去庙街找吃的,空气潮湿。可能因为香港的拥挤和逼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动作会被放大。随处可见街上的人拥抱,牵手大笑,对话,这些都成倍地冲击着人的感官。


不过今天还是没有吃到心心念念印尼捞面的一天,永远找不到的美味食物,只有在之前的香港和泉州吃到过一次,许愿可以早点随缘吃到。


香港电影节DAY2:王小帅疫情拍完的神秘新片
香港国际电影节日志DAY1
哥哥逝世20周年:一个才子愚弄了爱他和不爱他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