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此番两高两部联合行动,这一司法沉疴能够得到有效缓解么?

吕良彪 第一法商CHANNEL 2024-03-07



法的目标是和平,实现和平的手段是斗争!

——耶林


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所显示出来的是“制度的逻辑”。这种逻辑可能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够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得以幸免。

——孟德斯鸠



公开开庭是司法审判的基本要求,但现实中往往除却抗诉案件、死刑案件外,其他刑事案件二审基本以书面审理为主,司法实务界似也对此习以为常。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深入、某些案件案情特殊以及互联网背景下部分律师的坚持,二审争取开庭成为律师为被告人乃至自身所争取的基本权利。曾经,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协副会长朱征夫律师多次将“刑事案件二审应开庭审理”的议案带上两会;9月12日,两高两部发布公告称将联合开展促进提高刑事案件二审开庭率专项工作(点击即可参阅)。——显然,当事人之间关于财产争议的纠纷二审都要开庭,而事关公民基本人自身由与权利包括巨额财产利益的刑事二审却不能享有当庭辩白的权利,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与不正确的。



一、现象:正厅级老总们二审翻供喊冤,法院尚且拒不开庭审理


前两年,笔者接受委托担任江苏、山西两位某正厅级国企老总涉嫌受贿、挪用、失职或滥用案的二审辩护人。案件一审期间,两位被告人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均接受了认罪认罚。但两位被告人在向省高院上诉时均声称所受贿款项中相当数量并不存在,或依法不构成犯罪。之所以违心认罪,系受办案人员胁迫出于恐惧和误解无中生有编造了一些受贿事实并通过写信、打电话等方式与所谓的行贿人“沟通”,让他们配合完成有罪供述,且在公诉人一再“教育”之下,一审法庭上不敢据实陈述。

显然,这两起案件均属于刑诉法第234条第一款规定二审应当开庭审理的情况:

其一,被告人本人称其是在有关方面重重压力之下违心被迫“全面认罪”,故全案证据在一审中未能进行应有之充分质证。而本案远未达到证据确实充分之标准,全案证据疑点多多,且证据之间明显的矛盾亦未得到合理排除。故辩护人申请、法院亦应当通知原审相关证人出庭作证。——毕竟,即使被告人认罪认罚,也不能降低对于犯罪的证明标准。(点击参阅《认罪认罚案件,律师既可以做无罪辩护也可以在无罪辩护之后作量刑辩护》)

其二,原审公诉机关证据明确显示确有被告人“配合”调查机关向行贿人写信、电话要求他们也要“配合”等情况,同时一审宣判后相关证人又出示证言印证被告人前述辩解。尤其,一审宣判后部分所谓“行贿人”出具证言证明被告人关于办案机关违法取证属实。故,辩护人申请二审开庭审理并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其三,根据被告人上诉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辩护人已经进行的工作,辩护人申请于二审中提供新的证据、申请新的证人出庭。

显然,前述请求对于查明本案事实至关重要,非开庭无法依法查明事实,公正判决。

辩护人多次口头、书面向承办法官建议开庭审理,法官先是以此类案件原则上不开庭审理,检察机关如果不配合法院也没有办法——毕竟不是死刑案件或是检察机关抗诉案件;后又回复称经请示领导,决定还是不开庭审理本案。所幸经过辩护人与被告人反复抗争相当案件得以开庭审理,虽然疫情期间公开开庭的公开性受到诸多因素干扰......(点击参阅《公正与效率的中国式平衡——值得反思的十项扫黑除恶办案措施》)



二、六种基本成因:刑事二审开庭难何以成为司法的沉疴恶疾


其一,立法疏漏

刑诉法第234条第二款将二审刑事案件是否开庭审理的权力明确赋予给二审法院。由此造成的尴尬在于,一方面检察机关享有抽象的法律监督权,另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法律具体授权。这就使检察机关对二审法院非法拒不开庭审理进行法律监督成为某种尴尬,或是有了某种推脱借口。同时,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亦缺乏明确的法律救济途径。


其二,司法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政治需要“废除伪法统”,主要领导人奉行“秃子打伞,无法无天”的治国模式,直到1979年才制定《刑事诉讼法》,1989、1991年制定实施《行政诉讼法》及《民事诉讼法》。审判工作长期缺乏科学、明确、统一的规范,事实上的有罪推定和纠问式甚至审讯式的审判机制之下,被告人及其律师很难对公安检察的证据提出有效的证据,理性的辩护声音也长期不被倾听。所以,往往认为一审已经把证据都查过一遍,二审基本上就可以在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也能实现司法公正,同时提高司法效率,节省司法资源。


其三,案件特点

1、确无必要。如认罪认罚案件,事实明确、证据确凿。2、“或不可控”。如果案件“特殊”,尤其证据不扎实的贿赂案件,被告人不配合的案件,或有其他因素庭审不易驾驭的案件等,如果“贸然”开庭,当下“不完全配合”的律师及媒体不少,可能出现不能完全控制的状态,给案件处理带来“不确定因素”。


其四,案多人少

一方面近年来案件呈暴发性增长,司法机关案多人少矛盾更加尖锐——“案子多得办不过来”成为某种现实困难。另一方面法律这行特别容易把人心肠弄硬了。比如辩护人在与法院交流过程中,(法官)常常抱怨任务太重,检察机关可能不配合;“发回”又将给下级法院及法官造成负面影响——我相信所有这些可能都是现实存在的,也“理解”为避免麻烦漠视当事人及辩护人基本权利的现实情况。只是,大家都图省事不出错,那么谁来对当事人的权利负责任呢?!——须知:你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别人的人生!


其五,法院与检察等机关确实相互沟通理解与协调不够

如题。尤其,中国的决策、执行与监察权当中,监察权往往过于强势。甚至,检察院、法院相当程度上受制于某些机关及个人。


其六,公众习惯性的有罪推定和对贪腐案件特殊性的认知

普通公众容易基于“无官不贪”的偏见听到官员出事往往会有种“活该”的心态;体制内人士则会觉得官员在加入这个体制内便意味着放弃某些权利,也唯有如此才可能使组织更加强大,更何况成为官员也就意味着从体制内获得了某种特权当然也应该付出某种代价。所以,对于监察委调查期间不允许请律师;调查期间笔录、视频不作为证据被审视;甚至包括对官员贪腐的证明标准和审判程序都不应过于“吹毛求疵”......



三、六类应对策略:法院拒不开庭,律师如何应对?


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屏障;程序正义是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现实中,前公安局长、前反贪局长、前法院院长乃至更重要岗位的人士遭受不公正审判甚至被刑讯逼供并不是什么罕见的新闻。诚如孟德斯鸠所言: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因为对一个人的不公,所显示出来的是“制度的逻辑”。这种逻辑可能用来对待所有人,无人能够保证自己一定得以幸免。基于这样一种法律的理性和辩护人的职责,辩护律师理当为当事人争取应有的程序性权利,案件只有经由正当程序审理才可能是正义的审判


第一,核心是完善立法

赋予检察机关、辩护律师对二审刑事案件是否开庭审理的监督权与参与权。(点击参阅《如何使看守所里依法少关些人?》)


第二,前提是建立与当事人及家属间的彼此信任

1、被告人或其家属的委托,是律师辩护的权利(权力?)来源;而被告人及其亲属的不坚定、不可靠,则是律师最大的危险。一般情况下,一旦委托人撤销委托,律师的辩护权及基于辩护权之上的种种抗争都失去正当基础,所有要求二审开庭的努力都容易付诸东流;甚至,若当事人如曾经的李庄案中那般反咬一口,更是律师的莫大悲哀与威胁。

2、只要彼此信任,即使撤销委托也未必意味着律师无所作为。笔者曾接受另一位正局级国企老总在华北某地接受监察调查与审判的案件,接受委托后当地有关机关将该国企老总的妻子、某高校退休女老师、案件委托人一并作为犯罪嫌疑人给抓进去几个月。出来后,委托人怀着复杂的心情(最主要是恐惧)要求解除委托然后再委托当地指定的律师,笔者完全理解并解除了委托。但作为一个法律人始终在密切关注着这个案子,通过媒体、自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坚持接受家属的各种咨询,且与当地办案机关保持着某种交流。最终,当地办案机关虽然坚决“认定”了相关事实,但刑期却充分考虑了几乎所有因素。


第三,加强与法官、法院及其他体制内机构与人员有理、有据、有节的沟通交流

一是加强与承办法官的沟通,尽可能加强彼此的信任与理解。例如我们在给法官的书面文字中很坦诚的表示:我们争取二审开庭除了增加工作量,既不会增加或减少律师费,也不是希望以此博取名声或给法院惹麻烦,毕竟大家办的不仅是案件,更是别人的人生——如此坚守,无非求一个心安理得。

二是如果领导倾向于不开庭,尽可能加强与领导的沟通,减轻承办法官压力。同时,表明案件不开庭审理可能引发的不良的社会效果。

三是如果法院担心检察机关不配合,尽可能加强与同样及上级检察机关的沟通,消除各种开庭阻力。

四是必要时加强与上级法院、检察院,同级法政委、人常大委会的沟通,甚至争取人代大表、正协委员对案件的关注与支持,甚至可采取申请法官回避等措施。(点击参阅《死磕精神、死磕律师与死磕式辩护》)

......


与法官及相关机关的沟通可以当面交流,但最好还要通过书面方式发函或获取相关机关书面回复。所谓“体制内健康力量”其实是现实存在的,律师通过自身的敬业、坦诚、智慧,完全有可能根据体制的特点加强对全力的制约。例如,前年我们开始处理的一起涉黑案件时侦查机关非法限制律师会见,律师奋而向检察机关控告,检察机关具函要求侦查机关改正错误做法;再如,前几年我们处理一起某地企业家、市人代大表被异地侦查机关抓捕,我们前往办案机关而侦查机关则矢口否认有这样的案件抓捕过这样的人,即使面对他们出具给家属的法律文书。后我们赴相关市人常大委会报告并要求维全,经交涉人常大委会出具他们同意抓捕人代大表的说明。我们再据此往办案机关,终于查到相关案件——虽然办案机关声称配合J纪办案故一切尽可能不公开,但经过依法交涉当事人在被羁押54日后最终获得自由。(点击参阅《办案机关拒绝律师的十种套路》)


第四,不平则鸣,有冤就得喊出来!

仅仅寄希望于体制内的“包青天”们是不现实的。互联网时代,要勇于、善于通过各种媒体、自媒体发出声音,力争赢得公众的关注,形成某种“公众意志”才可能有效约束权力的任性。(点击参阅《来宾中院事件彰显当下中国社会的三种法庭与三类博弈》)


第五,相信专业的力量,注重细节的严谨

1、不开庭却要求提供辩护词如何应对?

2、长期不开庭却始终关押被告人可否申请取保?

3、注意保留发送给法院、法官相关文件的底稿及证据。

4、注重团队的力量,加强律师间的配合。

辩护人除与法官本人沟通、向法院院长发函之外,还书面请求上级人法院关注,致函检察机关及人常大委会致函建议司法监督......期间法院也曾委婉要求辩护人提供书面辩护意见以便结案,辩护人则以未经审理无法查明事实、不仅程序严重违法且极易导致错案、人民法院无权要求辩护律师在未经依法查明事实的基础上违背律师职业伦理和执业规范违法出具辩护意见等理由,再次书面明确要求法院开庭审理,同时申请对长期被羁押却久不开庭接受审判的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


第六,“外脑”的智慧与“外嘴”的力量

感谢我们生在当下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慨叹我们生在这个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伟大而艰难的时代——如果还是不能奏效,各位有何办法可以教教我么?或者,让我们一起喊起来?(点击参阅《法制日报|转让地产公司股权即构成非法倒卖土地?!》《实战案例|MBO之后民营企业家惊心动魄的“刑事过山车”》)


张首席在隔壁总公司当家时为拓展自身系统影响力而着力推行的“认罪认罚”与“合规不诉”恐怕还需待历史检验,努力推进刑案二审开庭则显然是符合法治的原则与精神、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点击参阅《企业合规管理至关重要,但“合规不诉或免刑”恐怕是个伪命题》)——如先贤所说: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遇见社会不公,我们要有人敢喊出来,完全寄希望于权力的自我觉醒与纠错基本不可能;面对社会不公,我们还要有话好好说,正义之实现需要激发体制内外各种善意形成合力。

——正义“等”不来,你我每个人都需要为权利而斗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此番两高两部联合行动,这一司法沉疴能够得到有效缓解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